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小學語文課應恢復成國文課只教文言

[複製鏈接]

3006

主題

3534

帖子

6083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8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悠閑活著 發表於 2013-10-1 08: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徐晉如

不管你承不承認,在中國,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編選都是政治。

七零后都有一個共同的記憶,小學語文課本中曾經學過一篇課文《朱德的扁擔》,但在某一個歷史時期,這篇課文曾經題為《林彪的扁擔》,然後又到了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這篇課文又神奇地恢復為《朱德的扁擔》。如果對比一下新中國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小學語文教材,作一番研究,一定非常有價值。至如語文教材選哪些作家、每位作家選文多少、文章是否要經過刪改,這些都不是教材編定者隨性為之,背後都有極強的意識形態的作用。

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被賦予了最高地位的現代文學作家是魯迅,魯迅的文章長期是中小學語文的第一重頭戲,這當然純粹是因為政治因素。現代文學那句著名的六字真言「魯郭茅巴老曹」,本也是從政治地位上給作家排座次,不是文學水平的客觀評定。魯迅的文字佶屈聱牙,是失敗的文學嘗試,學生不愛讀,教師不愛講,卻偏偏是教師、學生繞不過去的大山,豈非咄咄怪事?

受限於中國的高等教育現狀,大多數人的人文水平到高中畢業就止步不前了,終其一生,他們的人文視野、文化程度都沒有超過自己的高三階段。中小學語文教材,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獲得那點可憐的人文知識的惟一途徑。因此,教材可以造神,教材也可以天然地屏蔽掉編者不想大家知道的知識。比如錢穆、潘光旦這樣的國學大師,教材里就從未給過他們哪怕一丁點兒地位。據統計,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六冊,在2008年之前魯迅的作品多達9篇,分別是《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雪》、《故鄉》、《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孔乙己》。2008年後去掉了《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雪》,2013年又去掉了《風箏》,但仍以6篇的總數蟬聯入選作品最多的作家。正因如此,魯迅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中國人心中的神祗。對魯迅文章的每一次裁減,都會引起社會輿論的一波狂歡式的批評。

幾乎人教社每刪去一篇魯迅的文章,網路上就會流傳一次「魯迅退出語文教材」的謠言,並同時對刪去魯文作出全然政治化的解讀。最有代表性的言論來自「梨花體」詩人趙麗華——「《孔雀東南飛》被刪是因為這個時代不需要愛情;《葯》《阿Q正傳》《紀念劉和珍君》被刪是因為這個時代害怕出現更多的魯迅;《雷雨》被刪是因為周朴園遠勝過如今的煤老闆;《過秦論》被刪是因為「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六國論》被刪是因為「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這種政治化的解讀,已經脫離了在中小學開設語文科目的本來目的——提升學生的母語表達能力,而在事實上認同語文教材必須政治挂帥。這樣思考問題,永遠不能讓教育回復到它的本來面目。

幾乎所有人都承認,在中小學階段,課時量最大、老師下力氣最多的課就是語文課,而學生最不感興趣的也是語文課!這是因為,語文科目從根子上就是錯了。

語文一詞,是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的發明創造,語指的是口語,文指的是書面語。呂先生認為語文課必須「語」、「文」並重,他有揮斥八極的勇氣,指責傳統上只教書面語,不教口語的做法,認為從推廣普通話、以及語文合一的要求出發,必須對口語和書面語教學予以同等的重視。呂先生還徹底否定了全面學文言的必要性。這些觀點,都是基於一種機械的進化論,以為白話文比文言文先進,比文言文更適應新的時代,卻不知口語也好、白話文也罷,只要會說話就能勝任愉快,完全沒有必要浪費學生的大好光陰,至如推廣普通話的問題,今天電視已經侵入到幾乎所有的家庭,還需要學校的語文教師教口語嗎?

呂叔湘不憚於否定傳統讀書作文的訓練,提出他的語文教學理論,其實不過是學習外語的一套方法。他又十分看重字義、語法的訓練,試問中國幾千年都沒有這樣的一套訓練,難道中國人便不會說話、不懂作文了?這些鹵莽滅裂的分崩離析式的訓練,對於學習外語可能有效,用以學習母語,卻是大錯特錯,生生把學生對母語的愛好毀滅掉了。

母語教育必須回到幾千年來教育的正軌上來,即通過念誦的方法學習古代經典,用對對子、作文等方式訓練其母語運用能力,讓學生不僅能親近母語,更能親近中國傳統文化。好的母語教育必須同時也是文化教育。現在的語文課,顯然無法滿足這個要求。目前的語文課以白話文為主,點綴式地有一些文言文和古詩。選的文言只是像解剖屍體一樣地分析字義、語法,對學生閱讀文言的能力和文言閱讀習慣的養成用處不大,選古詩不講平仄、格律,使得學生完全被隔離於古典詩詞殿堂的牆外。這猶在其次,最不可原諒的是,就算要選白話文,也該選《三言》、《二拍》、《紅樓夢》、金庸小說這些真正的中國人的白話,教材編者偏不作此圖,卻選了很多民國時期受翻譯文風影響的偽白話,裡面的很多句子,用馬季相聲里的話說,就是「不說人話」。為了盡量抹平「不說人話」的地方,教材的編者可算煞費苦心,他們不得不對入選的文章加以改動,使之符合實際的語言習慣。真是難為這群編輯了!然而,無論怎樣改,也改變不了一個事實:白話文運動倡導「我手寫我口」,相對文言文的淵雅,是文化的墮落,白話文對學生掌握中國文化,沒有一點用處。

語文作為一門科目,早年間叫「國語」,更早則叫「國文」。這三個詞的轉換,體現出文化的一步一步的沉降。中國文化,本就極重「文」。孔子說:「周監乎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推崇文雅,是中國文化的最根本的特徵。國文改作國語,已是不承認文雅的崇高地位,國語改為語文,則是把俚俗無文的口語與書面語等量齊觀,薰蕕同器,除了造就對中國文化漠然無知、對中華文明毫無真切愛戀的黃皮白心的香蕉人,不能有別的功用。因此,中小學語文課必須恢復成中小學國文課,只教文言,不教白話。就是讓學生大聲念誦經典的文章,學對對子、學寫詩、學作文言文,而不是任由老師講得滿頭大汗,學生在台下神遊八極。只有這樣,我們的文化才能傳承下去,素質教育才不是一句空話。

說實在的,白話文還用得著學嗎?
沙發
想飛的兔子 發表於 2013-10-8 10:13 | 只看該作者
應該開設國學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20: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