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209): 北大碩士論文:郭店楚簡、馬王堆帛書、王弼本《老子》版本比較與分析
劉黛
【摘要】: 本篇論文進行郭店楚簡、馬王堆帛書和作為今本代表的王弼本三種《老子》的比較,由比較探索《老子》版本的流變和思想的演變。 在具體比較之前,先討論有關簡本《老子》的一個重要而有爭議的問題,即竹簡《老子》的定性。通過詳細分析學術界三種最主要觀點的特徵及其論據的合理性,我認為王博老師提出的輯選說具有最強的解釋力,即認為竹簡《老子》三組並非一個整體,它們有不同的來源,它們分別和加起來都不構成當時的一個完整的《老子》版本,而只是對其底本的輯錄。此外,我從簡本甲組和丙組都出現的相當於今本第64章後半段的文字的比較以及兩組竹簡形制的不同等現象,提出有關三組《老子》關係的另一種猜想,認為丙組有可能是記錄當時講授《老子》的一位先生隨文解說的情況,因此丙組《老子》中不但有依其底本的《老子》原文,還夾雜著講授人自己的解說等。從這個推想出發,可以解釋同是《老子》而三組竹簡形制有重大差異,64章後半段中思想的不統一,丙組中出現了甲組所沒有的針對儒家的反「仁義」觀念等等問題,並由此更細膩地揣摩先秦古書流傳的特徵。 在探討了竹簡《老子》的定性問題之後,分篇、章形式和具體文字差異兩章進行三種《老子》的比較。由於竹簡《老子》並非完整的版本,因而在討論篇、章形式時,需要先根據輯選本所呈現的面貌管窺其所依底本的可能的篇、章情況。我認為簡本所依底本雖沒有清晰的分篇、分章意識,但呈現出篇、章的萌芽。從甲組可以推測其有類似於上下兩篇的劃分,因此我贊成李零先生「道」、「德」篇雛形之說,但不贊成他對篇序的看法,我認為其順序為上篇講治國之方,下篇講其哲學依據——「道論」,並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論證;帛書分《德》、《道》兩篇是分篇意識的清晰化,其篇序繼承簡本的篇序,與今本不同,但我並不認為當時沒有《道》在前《德》在後的本子,我以為今本的篇序很可能是另有所據。關於分章,我認為簡本中除墨釘、短橫兩種符號與分章和斷句有關以外,還應注意到幾處間隔,間隔很可能也與段落劃分有關,我將間隔的因素考慮在內分別整理出簡本各組所呈現的篇章段落劃分,這樣的劃分有三個層次,再參考這一劃分推測簡本所依底本的個別分段和段落情況,並與帛書、今本進行比較。帛書乙的只分篇不分章的情況與《史記》中只記「上下篇」,不提多少章的情況完全一致,說明漢初《老子》的整理者曾將前代流傳本子中不規則的段落劃分符號完全消除,而使本子趨於乾淨整潔,但這種情況正是今本諸本在形成的過程中所要改變的,今本參照有不規則分段的較早版本將《老子》分為81章。所以,就分章而言,《老子》版本經歷了「不規則的段落劃分→完全不分章、只分篇→規則而均勻的分章」的過程。 在具體異文的比較中,借鑒劉笑敢先生的觀點,將異文分為客觀原因造成的和主觀原因造成的兩種,後者往往帶來義理的變化,展示了編者自身的思想主張或者時代的思想趨勢。從異文的具體形態上,採用李若暉先生建立的異文模型。此後具體舉一章為例進行對比。所舉為今本第41章,此章見於帛書乙和竹簡乙。先對該章所有異文進行歸類,選取與義理的解釋相關的幾處重要異文進行詳細的分析考證,再疏通該章義理,並從「勤而行之」與「僅能行與其中」的不同展開,講《老子》思想中的兩個層次,最後勾勒本章所見的從竹簡到帛書再到今本的繼承與變化,認為帛書在文字上的改變往往是由客觀原因造成,不顯示編者改動原文的主觀意識,而王本所代表的今本的改動則如劉笑敢先生所說顯示了編輯者「改善」原本的意識,因而有時會帶來義理上的變化。
【關鍵詞】:《老子》 郭店竹簡 馬王堆帛書 王弼本 版本流變 竹簡《老子》的性質 《老子》的分篇 《老子》的分章 異文比較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K877.5
【目錄】:
摘要3-5
Abstract5-15
第一章 總論15-21
第一節 版本介紹15-18
第二節 寫作思路18-21
第二章 竹簡《老子》的定性問題21-48
第一節 竹簡《老子》為完足古本的觀點21-25
第二節 具有較強解釋力的輯選本的觀點25-32
第三節 三種模型的建立和并行說32-39
第四節 其它的觀點39-40
第五節 筆者對於三組竹簡內部關係的猜測40-47
結語47-48
第三章 簡、帛、王三種《老子》篇、章情況比較48-69
第一節 竹簡《老子》所依底本在分篇和篇序上的可能情況48-55
第二節 竹簡《老子》所依底本在分章和章次上的可能情況55-63
第三節 帛書《老子》篇、章情況略述63-65
第四節 三種《老子》篇、章的比較及由此可見的版本流變65-69
第四章 簡、帛、王三種《老子》異文比較及其所透露的思想變化69-97
第一節 異文產生的原因及其分類69-71
第二節 從第41 章的比較看《老子》思想中的兩個層次71-97
1、異文歸類72-73
2、關於「勤而行之」和「堇能行於其中」73-78
3、「昧」、「費」、「孛」的區別78-81
4、大器「晚」成還是「免」成81-84
5、「大象」與「天象」84-87
6、「道隱無名」和「道褒無名」的區別87-88
7、「貸」和「始」的區別88-89
8、文句義理疏通89-91
9、由「僅能行於其中」看《老子》中的兩個層次91-95
10、從簡本到帛書到王本的傳承與改變95-97
結語97-100
參考書目100-104
致謝104-105
這篇你們自己去看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