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159) 老子道德經怎麼被篡改(16)

[複製鏈接]

510

主題

606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風華少年 發表於 2013-8-17 21: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159): 老子道德經具體是怎麼被篡改的(16)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這一段是作者在「道」不行情況下的自我檢討和安慰。指出「道」所以不行,不是言之無理,而是聽的人故意不理,所以說「其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老子分析自己說,「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自己是「言有君,事有宗」。這些都是針對自己在「行道」過程中的言與行講的。「言有君」是說每次說出的話都有明確的主題;「事有宗」是說每次講話所針對的事情都有可靠來源。《道德經》把「人莫之能知」改為「天下莫能知」,是有意把老子對個人的檢討,改變為大家對「道」的認知。「言有君,事有宗」改為「言有宗,事有君」就是用來形容「道」的。「則我貴矣」本是自我安慰的話改為「則我者貴」就成了對「道」的讚美。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差異重點分析:
  這一段說的是人要有自知之明。如果沒有自知之明就是不健康的。所以《老子》原文是「不知不知,病矣」。《道德經》把這句改為「不知知,病也」,變成不知道這些知道的是不正常的。這就把人的認知範圍,局限於已有的知識上。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也,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民之不畏威,則大威將至矣。
  毋閘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取此。

  差異重點分析:
  「民之不畏威,則大威將至矣」這句話是針對老百姓是否能自覺遵守政策法令講的。意思是,如果老百姓都能自覺遵守政策法令的話,那麼政策法令的威力將會達到最佳的效果。因為政策法令必定具有約束力,總有部分人會感到不自由。感到不自由的人越少,威力就越大,而且需要有個過程,所以《老子》原文用「則大威將至矣」。《道德經》改為「民不畏威,則大威至」,是把「不畏威」理解為敢於對抗法令,並把「大威至」理解為受到法律制裁,所以必須把「將」字去掉,否則就講不通了。這裡也反映出《老子》與《道德經》在如何對待老百姓問題上截然不同的兩種立場。《老子》是把百姓當親人,為百姓說話;《道德經》是把百姓當敵人,替統治者鎮壓人民辯護。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差異重點分析:
  這一段記述了當時社會上所發生的官家鎮壓人民反抗的情況。「或利或害」是老子對 「勇於敢」和「勇於不敢」兩種行為,對社會所產生效果莫衷一是的評價,但都稱其為「勇」,說明皆表示支持;因不好從政治的高度直接對此作出明確的判斷,所以他實事求是地承認說「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最後他還是以辯證的觀點看這問題,相信歷史的發展必然會做出最終的結論。《道德經》在「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後面又加了「是以聖人猶難之」一句,是想模糊事實真相、轉移話題中心,把它變為是「聖人猶難之」的理由。它又將「天之道,不戰而善勝」改為「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其宣揚宗教理念鼓吹「不爭」的用意,顯而易見。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詞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傷其手者矣。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若民恆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恆是死,則而為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夫伐司殺者,殺;是伐大匠斫也。夫伐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差異重點分析:
  這一段也是連接上一段說的,由於人民反抗而屢屢被殺,才有了這一段的質問。《道德經》在文字上作了較大改動,把「奈何以殺懼之也」改為「奈何以死懼之」,有意避開表明具體事實的「殺」字,「若民恆是死」改為「若使民常畏死」,用「畏」字取代指定具體事物意義的「是」字,目的同樣是為了抹殺鎮壓人民的血淋淋事實。「則而為者」是指鎮壓人民者的所作所為,改為「而為奇者」則是指人民中的行為不端者。「吾將得而殺之」是抱不平的行為,「吾得執而殺之」是正常的司法行動。「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一句被刪去了,「夫伐司殺者殺;是伐大匠斫也。夫伐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被改為「夫代詞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傷其手者矣。」其中討伐的「伐」字被改成代替的「代」字,原本針對貪官污吏無法無天濫殺無辜的事,變成了以之為借口而殺人的枉法行為。如實反映當時社會殘酷現實的場景被一筆勾銷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0: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