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那一年的浪漫高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1977年8月,剛剛復出的鄧小平主持召開了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決定恢復中斷十年之久的高考。
如今,三十多年過去,越來越遠的高考往事,在已經成為中年人的考生們的回憶里,漸漸變得宛如一個傳奇。昨天還在地里放羊,今天就坐進了考場,明天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這些大同小異的故事,聽起來像是一出出過五關斬六將的喜劇。
1977年高考的招生對象寬泛,凡是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複員軍人、幹部和應屆高中畢業生,年齡20歲左右,不超過25周歲,未婚;對實踐經驗比較豐富,並鑽研出成績或確有專長的,年齡可放寬到30周歲,婚否不限。
當年的高考錄取率,則遠遠低於今天。1977年的冬天和1978年的夏天,社會上積累了十餘年的青年學子們湧向考場,兩年考生加起來共有1160萬。沒有預計到報考人數會這麼多,印刷試卷的紙張不足,最後,中央決定臨時調用印刷《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紙張。最終,40.1萬人考上大學,平均錄取比例為29:1。
近30個人爭取一個上大學的機會,用「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來形容並不為過。但是,考生們卻遠沒有今天的考生們緊張。許多工人考試結束當天就趕回工廠上班。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也立即趕回農村冬季農田基礎建設會戰工地。
當年的高考試卷。放在今天身經殘酷題海大戰的高考生們面前,也簡單得難以置信。就是這樣的卷子,在1100萬人中挑出了40萬佼佼者。談不上複習,從聽說消息到進入考場只有兩個月的時間。沒有複習大綱,沒有輔導材料,甚至連高中課本都很難找到,只能靠過去的知識底子。最有把握的是「文革」前的老高中生,而絕大多數考生則是初中生甚至連初中水平都沒有的人,水平天差地別,指望著到考場上碰碰運氣。
那年的考生中真有高手。北京市的作文題目是《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裡》,這麼古板概念化的作文題,居然也能有人寫得蕩氣迴腸。一位名叫閻陽生的老高中生寫的作文,後來成為範文登在報紙上。但是,大多數考生基礎之差,可以說到了笑話百出的地步。
一位當年監考的中學代課教師回憶說,考歷史時,問到「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居然有人填的是「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另一個地理題目問山西省的簡稱是什麼,一個考生填上了「醋」。他再也綳不住笑,捂著嘴衝出了教室。還有一個考生的故事曾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他答不上來題,就在卷子上寫道:雖然這道題我不會做,但是我知道一個治關節炎的偏方。他把偏方寫到了卷子上。於是,閱卷老師把偏方抄下來,卷子上判了個零分。
那一年的英語成績並不計人總分,只做參考,得十幾分甚至零分的人比比皆是。據說有一位考生,面對一竅不通的英文題,決定把准考證折成一個小方塊當做骰子擲,照片朝上就填「A」,照片朝下就填「B」。就這樣,他居然蒙了三十多分,進了一所外語學院。

與現在不同,當年的閱卷老師為了了解考生的真實水平,都會參看草稿紙。有些考生試卷上答錯了,如果草稿紙上的演算有部分做對,評分時也會予以考慮。有個老師在評閱一份理化試卷的時候,發現一道電學試題沒有做,但考生卻在草稿紙上畫了幅符合要求的電路圖。閱卷教師拿起了紅筆,把草稿紙上的電路圖圈出來,同時在試卷上記下了相應的分數。
那場高考,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事件。它的興奮、浪漫、粗疏、荒誕和貫穿始終的振奮激情,今天已不可複製。
三十多年前,不管是1/29的幸運者,還是那28/29的落榜者,考上了是天降大喜,沒考上也算試了一把,「把『四人幫』奪走的青春奪回來」的熱情一樣高漲;而對於今天的考生們,響亮口號遠不如錄取率、就業率更讓人關切。當社會從政治年代進入到經濟年代,生存與發展的實際思慮,就這樣變成了十幾歲孩子們心頭實實在在的重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5: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