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座「王八樓」的百年監獄史

[複製鏈接]

4795

主題

4842

帖子

709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9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吃貨一號 發表於 2013-8-3 15: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南二環開陽橋的西北角,一片磚紅色的小區頂著三個大字——清芷園。作為一處高檔社區,清芷園剛建成時還是有名氣的。然而比清芷園更有名的,是曾經坐落在這裡的「王八樓」——北京第一所新式監獄以及它所承載的那段中國變革的歷史。

  如今,這座監獄已經度過了它的百歲生日,百年間幾經波折,物是人非。循著這所百年監獄的歷史探尋,北京城監獄百年的浮沉盡在眼前。

  監獄落後成列強借口

  公元1764年,義大利青年貝卡里亞26歲,這一年他寫出了對當今世界刑罰執行仍具有影響的《論犯罪與刑罰》一書。他在書中對當時殘酷野蠻的刑罰制度進行了批判,使人類對犯罪與刑罰的認識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然而,在古老的東方,此時統治中國的清朝政府不但依然沿襲著衙門刑罰,甚至還恢復了一些前朝廢除了的酷刑,留下了血淋淋的「滿清十大酷刑」的記錄。

  今天的人想了解當時的衙門大牢並不難,讀讀清代方苞的《獄中雜記》,那是活生生一幅京師刑部監獄的素描圖;或者看看古裝劇對舊時大牢的演繹:猙獰狡詐的牢頭、暗無天日的牢房、令人膽寒的刑具……

  監獄史學專家、中國政法大學馬志冰教授總結了舊時監獄的三大弊病:首先,舊時監獄的衛生條件大都非常惡劣,牢房低矮狹小,環境陰暗潮濕,眾多囚徒擠在一起,大小便與飲食生活同在一室,加之醫療衛生條件難以保證,致使獄內疾病多發、相互傳染,嚴重威脅著犯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其次,監獄管理黑暗腐敗,敲詐勒索濫用酷刑。當時的獄吏、獄卒大多是一些身份卑微、地位低賤、素質低下者,他們為了自身利益和便於監管,往往貪贓枉法,對犯人敲詐勒索,濫用酷刑,甚至縱容、利用或勾結牢頭獄霸,濫施淫威。

  第三,特權犯人同罪異罰。各級官僚貴族違法犯罪,在定罪量刑時,可以享有各種減免刑的特權;即便是服刑,也可以享有單獨關押、減免戒具、特供飲食等特權。

  讓人最無法想象的是,落後的牢房不僅被國人詬病,甚至也成為中國被列強欺辱的「理由」。

  自1843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虎門條約》起,在整整一個世紀里,先後有19個西方國家,相繼通過不平等條約獲得了外國在華領事裁判權。他們以清朝「刑罰、審判、監獄之不良」,拒絕遵守中國的法律和接受其司法管轄。

  清朝統治集團只好把監獄改良當做儘快收回領事裁判權的必要前提,以此獲得平等的國際地位。

  無論是從硬體設施到管理體制,無論是因為內憂還是外患,到了上個世紀初,中國野蠻、落後的傳統監獄制度已經無法再留存下去了。

  

  1915年北監之女分監職員合影

  日本博士設計「王八樓」

  清朝末年籌備立憲,光緒三十年,派五大臣戴鴻慈等出洋考察憲政,回國後奏准改刑部為法部,法部設典獄司掌管全國獄政。

  修訂法律大臣沈家本,時任刑部侍郎,為眾議所歸,主張建立新式監獄,並且與時任法部尚書的戴鴻慈進行過監獄改良、建設新式監獄的討論。戴鴻慈奏設京師模範監獄,並通令各省一律籌備新式監獄,這便是全國各省籌備新式監獄的開始。

  北京的第一所新式監獄定名為京師模範監獄。清法部在奏請建設時稱:「京城設立新監獄尤模範中之模範,其規模不可不寬博,其教養不可不完全」。監獄的地址選在了南城的一片沼澤地,名為南下窪。

  在當時,出了宣武門人們便認為到了不祥之地。因為菜市口是個殺人的地方,在這裡不遠處建個深牢大獄倒也順理成章。

  監獄從籌建到建成使用,應該說完全師從於西方。監獄建築由日本監獄學家小河滋次郎博士設計規劃。監樓中央為圓形瞭望樓,5條監區呈扇形向外擴散,從天空俯瞰,頗像一隻探首伸足的烏龜,因此也被俗稱為「王八樓」。

  一百年前,還沒有今天的電網、紅外線,防止罪犯脫逃可以說基本仰仗著這所「王八樓」獨特的建築構造。

  監區通道向外輻射,看守辦公室在中間,是出入監樓的必經之路,犯人想要逃跑,就意味著得在看守眼皮子底下逃遁;站在如同「龜身」的圓形瞭望樓處,可以觀察各個通道的情況;房頂上全鋪設鉛瓦,如果有人在房頂上行走,噼噼咔咔的聲音無疑就是「警報」。

  每個監區都是「凸」型結構,中間是通道,兩邊是監舍,通道上方凸起部安裝玻璃,通風透光性較好,解決了採光問題。在當時看來確實比較先進。連國外學者都盛讚其建築水平與國際接軌。

  模範監獄修建之時,正是清王朝氣數已盡之日,庫銀空虛,未待「模範中之模範」的監獄建成,便草草完竣。原本預算的20餘萬兩白銀,實際只支付了 17萬兩。致使獄中的道路、排水系統,甚至連監獄官吏使用的廁所都無力建成。加上這裡原本地勢低洼,易存水,而且為防罪犯脫逃,監獄四圍還開鑿大溝,溝水沒有地方排泄,時間久了渾濁不堪。

  到了1912年民國政府接手時,連圍牆都已坍塌了一段。

  

  老北監中央事務樓

   排水系統百年後依然暢通

  1912年,民國北洋政府正式啟用京師模範監獄,更名為「北京監獄」,開始接收服刑犯人。

  這裡不得不說一說首任典獄長王元增,他曾留日學習監獄學,還自費與法部去西洋考察。他結合中國具體國情,主持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包括機構設置、監獄看守服務規則、勞役制度、賞與金制度、減刑假釋制度、教育教誨制度等內容,涉及監獄管理的方方面面。稱其為中國新式監獄制度的奠基人也不為過。

  比如,在管理人員的選拔上,就遵循三個原則:「相貌端正,有文化,有家私,不靠做監獄管理人員養家糊口」,以此來杜絕幾千年來官吏「管犯人,吃犯人」的黑暗現象。

  新式監獄與封建時代的牢獄最為不同的是有了系統化的感化教育與勞役相結合的制度。開辦了包括初小教育、高小教育、初中教育、閱讀教育四級,實現了監獄教育與國民教育的接軌。

  監獄為罪犯們建立起手工業的工場,並將此納入了教誨的體系。據史料記載,北京監獄在監區內有大小工場16處,以印刷業為主,另外,還有縫紉、木工、種植等項。

  此外,王元增還第一次提出了效法歐美等國,設置女監,使用女性看守管理女犯。

  前文中提到,監獄選址在地勢低洼之處,積水問題困擾難解。王元增上任后,構築地下排水系統,把淤塞的溝渠打通,築小閘,阻止河水倒灌。直到20世紀末監獄拆遷時,打開地下排水系統,陰溝內竟然還乾淨通暢,未見淤塞。

  從建築到管理都師夷長技的北京監獄,成為全國監獄管理人員取得執業資格的法定實習場所。從這裡實習而分赴全國各地新式監獄工作的監獄官多達300餘人。

  

  老北監圖書室

  獄內槍決川島芳子

  雖然名字上頂著模範二字,可事實上,「王八樓」沒關押過什麼「名人」,遍尋史冊,唯一值得記載一筆的犯人就是大漢奸金碧輝即川島芳子了。

  川島芳子在抗戰期間由日本人一手栽培,充當日寇的間諜,滿洲國的「安國軍總司令」,幹了許多出賣國家、坑害民族的惡行。抗戰勝利兩個月後,她被逮捕關進北京監獄。

  1948年3月25日清晨5點30分,河北高等法院檢察官何承斌率同書記官、檢驗員,在30名法警的陪同下,乘車前往監獄,將川島芳子帶出監舍,押赴刑場。

  行刑地點位於監獄內西空地。到達刑場時,監獄外已經擠滿了聞訊而至的記者和民眾,但所有人都被拒之門外。監獄內,檢察官首先驗明川島芳子正身,確系本人無誤,訊問姓名、年齡、籍貫、住址、職業無誤后,開始宣讀執行死刑命令,川島芳子留下遺書,當年她42歲。

  7點,檢察官命令法警執行槍決,子彈從後腦入,從鼻樑上部出,一槍斃命。半小時后,確定川島芳子已經失去一切生命體征,並複檢無疑后,將屍體移至門外空地停放,任由民眾參觀,新聞記者拍照。但人們看到的只是一具血肉模糊,面目不清的女屍。於是又有一說,當年死的是替身,川島芳子沒有死,隱藏在了長春的一個村莊,多活了30年。

  這個說法的由來是因為行刑前,各報記者被通知可以採訪和拍攝照片,但在執行時,中國記者全被擋在門外,只看到披頭散髮、滿臉血污,無法辨認的屍體。司法部門的出爾反爾在新聞界引起軒然大波,都指責當局暗箱操作,懷疑被槍斃的人是否為川島芳子,才有了替身的說法。

  不管怎樣,金碧輝和川島芳子都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8: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