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共和國60年流行語的變遷!?真是越來越fashion!

[複製鏈接]

5454

主題

5515

帖子

763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6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流行語,是一個國家的「口頭禪」。它在大眾中口口相傳,並具有明顯的時代印記。新中國建立后,由於發生巨大的政治經濟體制變化,漢語從文風和辭彙也經歷一次大換血。之後30年,流行語都帶著強烈的革命和鬥爭色彩。改革開放后,流行語又一次遭受大洗禮,日漸走向繁榮和多元化。尤其在新世紀,網路流行語的大爆發,更是凸顯人民群眾無與倫比的才智和創造力。
  60年來,流行語們命運各不相同。有些有頑強生命力,最終變成日常用語;有些如同曇花一現,轉瞬即逝;還有的消逝多年,因為賦予了新的含義,突然間又火暴起來。語言畢竟是人民群眾的藝術。我們不難發現,當體制對人民的束縛越小、人民的自由度越高,正是人民在語言創造上最活躍的時期。

五十年代:革命歲月,愛人是同志

    新中國建立后,開啟了「同志」時代,恐怕算得上是較重要的一個流行語變化標誌。但中國人以前常用的「先生」、「小姐」、「太太」、「女士」、「閣下」、「家父家母」、「令尊令堂」等流行稱謂暫時退出歷史舞台。「同志」可說是抱羅萬象,有「老同志」、「小同志」、「女同志」、「男同志」,還有「領導同志」、「解放軍同志」……妻子丈夫的稱被「愛人」替代,當然,「愛人」同時也是「同志」,談戀愛時情書常以「某某同志」開頭,結婚時還要表態:「與某某同志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同志」其實是革命歲月的產物。孫中山的《總理遺囑》中寫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到了國民革命期間,隨北伐戰爭推進,這兩詞成為流行語。五十年代后,就變成了超高頻率流行語,無處不在,無日不有。
  既然要革命,大家又成了同志,自然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了。五十年代初,蘇州的陳永康小朋友,遇一陌生人遞送一包麵粉和一疊錢,小陳每天聽老師講鬥爭故事,階級警惕性極高,立即向解放軍舉報,成功抓獲一特務,事後經查據說麵粉是炸藥。毛澤東主席為表彰陳小朋友,特題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從此這個句子進入小學教育,每個班級的黑板上基本都貼著這個標語,成為人人皆知的流行語,直到今天。現在它還有了英文版:「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
  隨著大躍進運動和困難時期的來臨,又增添了不少流行語,如:鼓足幹勁、力爭上遊、放衛星、合作社、大鍋飯、大躍進、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超英趕美、以鋼為綱、忙時吃干,閑時吃稀、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瓜菜代……其它方面的的流行語不完全統計:老大哥、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致以布爾什維克的敬禮、紙老虎、糖衣炮彈、供給制、解放、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鍛煉身體,保衛祖國、抗美援朝、四害、成份、反動派、翻身」、「貧下中農」、「馬大哈」。
  更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早期的中文版西方政治著作大量從日文轉譯,抱括共產主義類作品,大量的日文政治術語進入中文。新中國建立后,這些辭彙成為風靡一時的流行語,很多至今雖然不再「流行」,但已成為漢語中的常用辭彙,如: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無產階級、修正主義、意識形態、辯證法、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矛盾、對立……

六七十年代:鬥爭用語一統天下

    政治運動幾乎將一切辭彙、標語、口號囊括,政治流行語出現大爆炸的現象,其它流行用語的生存空間則被擠佔到最小。政治流行語的基本特徵是「鬥爭性」、「反智性」很強,極端到極致,體現出強烈的不寬容意味,「打倒」、「橫掃」、「「炮轟」、「火燒」、「打翻在地,踩上一腳」、「砸爛某某狗頭」……中華民族的漢語,這一古老優美的語言工具,這一時期變得無比簡單粗暴。
  口號類有:「三忠於四無限」;讀毛主席的書,聽毛主席的話;服從毛主席要服從到盲從的地步,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地步;毛主席著作,一天不讀問題多,兩天不讀走下坡,三天不讀沒法活;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樣火熱,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革命無罪,造反有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學習解放軍;階級鬥爭,一抓就靈;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破四舊、立四新……
  一些原有的漢語辭彙因政治需要被拉出來高頻率使用,如「水深火熱」,學生的作文中必不要少,長期用來形容生活在中國大陸及阿爾巴尼亞等一兩個「友好」國家之外的各國人民的生活狀況,尤指時刻等待咱去「解放」的台灣和美國人民。對年輕人教育,則更著重了新創的「憶苦思甜」方法,要牢「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
  伴隨著各種運動而來的大量政治流行語還有:紅太陽、紅衛兵、紅五類、紅寶書、萬壽無疆、永遠健康、文鬥武斗、文攻武衛、早請示晚彙報、大串聯、最高指示、牛鬼蛇神、封資修、黑幫、黑線、黑五類、上山下鄉、鬥私批修、蘇修美帝、批林批孔、螺絲釘……這個時期,「同志」一詞更獨顯尊貴,當你已不能享用這個稱謂時,說明你已經被「打倒」了。七十年代末,文革結束,「四人幫」自然也成了流行用語,當然主要是在批判的時候使用。中央把精力逐漸轉向發展經濟,「抓綱治國」、「民主法制」、「改革開放」逐漸成為流行語。

八十年代:「五講四美三熱愛」開啟新風

    經過「撥亂反正」之後,為矯正之前政治運動造成的行為粗野、語言粗暴現象,扭轉社會風氣,奠定文明與法制基礎,迎接大好的「改革開放」前景,1981年,團中央、全國學聯、全國婦聯、中國文聯等九個單位聯合倡議在全國開展文明禮貌月活動。九單位在倡儀中,號召全國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要「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要「語言美、心靈美、行為美、環境美」,不久之後,又發起「三熱愛」活動(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黨),統稱「五講四美三熱愛」,它們逐漸走進中小學教育,自然也就成了流行語。
  那個時代的學生,寫作文很少有不圍繞這個主題來開展的。「那天我上學遲到了……因為我扶一個老大娘過馬路,老大娘說:『謝謝你』,我敬了個禮說:『不用謝,這是少先隊員應該做的』」,這就是典型的「五講四美三熱愛」類小學範文。
  計劃生育是改革開放年代的頭等大事之一,進入八十年代,計生工作越抓越嚴,形形色形的計生流行語誕生了,頗具中國特色。「一胎不算少,兩個剛剛好,三胎太多了」,「一對夫妻只養育一個孩子」,「獨生子女好」一類口號標語遍布全國各地,很多地方還自創出更雷人的計生標語,「上環」、「結紮」這類計生辭彙也為成年男女耳熟能詳。
  改革之初,「投機倒把」還很流行,隨著勞動致富光榮的觀念深入人心,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經商、娛樂習以為常,「個體戶」、「萬元戶」、「小康」、「迪斯科」、「交誼舞」、「鐳射廳」自然就見怪不怪了。「中國特色」、「脫貧致富」、「一國兩制」、「合資企業」、「包產到戶」、「轉換機制」、「國優省優部優」、「公關」,這些流行語更充分體現中國社會政治經濟領域的發展。有趣的是,消失了多年的「先生」、「小姐」、「女士」、「太太」等辭彙逐漸回到人們的生活中來,侵蝕了「同志」的半壁江山。

九十年代:港台流行語滲入全國人民生活

    大眾文化的興起縮小了地域及中外距離,新流行語層出不窮。這一時期流行語特點是:地方流行語與全國流行語並存發展,部分地方流行語藉助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強勢升格為全國性流行語,外來新用語也為生活增光添彩;政治類流行語邊緣化,大量退出歷史舞台,經濟、娛樂、生活方面的流行語佔據主導地位。
  中國各地對丈夫、妻子的稱謂原本豐富多彩,借著社會多元化,這些稱謂在地方的民間流行:「男人」、「漢子」、「婆娘」、「媳婦」、「堂客」,「愛人」也就在知識分子和公務員階層仍使用廣泛。廣東地區慣常稱丈夫和妻子為「老公」、「老婆」,借著香港大眾文化的強勢,「老公老婆」東征西討,大舉北伐,最終勝出,今天已經突破地域限制,成為全國人民對「愛人」最常用的昵稱。廣東人常用的「有沒搞錯」、「搞定沒有」、「莫問題了」,「炒魷魚」等早就成為大家的口頭禪。
  「大哥大」、「老闆」、「蠻好的」、「搶灘」、「登陸」、「生猛」、「火暴」、「炒作」、「玩家」、「做秀」、「的士」、「巴士」、「的哥」、「酷斃了」、「帥呆了」、「靚麗」、「人氣」、「指數」、「紅包」、「桑拿」、「打工仔」……不計其數的港台流行語湧入人們生活,互聯網產生后,其傳播速度更加迅猛,大大豐富了當代漢語。「哇噻」一詞,表達驚訝、不滿、不屑的意思,據考證,是台灣青少年七八年代從某句國罵演變而來。1999年春晚,某小品中,五個飾演解放軍戰士的演員集體大喊「哇噻」,這個流行語首次登堂入室,輝煌到了極點。
  雖然整體而言,流行語的交流,東強西弱,南強北弱,港台強內陸弱,但北京地區的少量流行語藉助首都的優勢走向全國,如「大款兒」、「侃大山」、「大腕兒」、「托兒」,不過也僅局限在西北西南華中東北等北方方言區域,很多人懂得是什麼意思,但未必常用。隨著經濟文化生活的豐富,「第二職業」、「電腦」、「發燒友」、「網際網路」、「伊妹兒」自然就出現了;「下崗」、「上崗」、「希望工程」、「弱勢群體」同時也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和經濟變遷。

新世紀:網路成為流行語製造廠

    兩千年以來,中國人最關注的國家大事是「申奧」與「入世」;最常聽見的社會問題是「就業」、「三農」、「征地」、「拆遷」;耳熟悉能詳的政治流行語是「三個代表」、「保先運動」、「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
  國人都知道,「拉登」搞了「9•11」之後,全世界的「反恐」意識增強了。中國要加速發展經濟,得加入「WTO」,融入「地球村」。國人更加明白「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的作用,也深知「金融危機」的兇險;雖然知道「知識產權」很重要,但有人用「盜版」,覺得省錢更重要。
  互聯網普及,使流行語更加千奇百怪,多姿多彩,產生與流行的迅速今非昔比,一件事,一句話,就可能產生流行語,很容易一兩天內竄紅網路。網路時代的年輕人,把流行語串在一起說出來,十年前的中國人肯定聽得一頭霧水——
  今天被你「忽悠」了「N次」,就算「I服了You」吧,「爽」了嗎,「High」了嗎。你「很好很強大」,「靠」,可是我絕不會「暈倒」,必竟俺是個「海歸」,有自己的「粉絲」,不是「憤青」,玩玩「躲貓貓」,回家做做「俯卧撐」,上上「互聯網」,「人肉搜索」你一下,隨便回貼「蓋樓」,但其實我蓋的不是樓,而是寂寞。我不會看色情網站,因為「很黃很暴力」,會搞得人「心神不寧」,天天「YY」……好了,不跟你「唧唧歪歪」了,我媽叫我回家吃飯了。你問啥叫「唧唧歪歪」,這個「地球人都知道」,你難道天天出門「打醬油」,不會這麼「山寨」吧,太「雷人」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21: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