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看看毛澤東時代

[複製鏈接]

454

主題

1947

帖子

4649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4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本帖最後由 一九十一者 於 2013-7-5 00:48 編輯

你了解真實的中國和美國嗎?再談舊中國、新中國和美國(五)
一九十一者 2013年7月於舊金山


六、結束語:回頭看看毛澤東時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的各項成就來之非常不易,是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制裁、禁運、圍堵、遏制、限制等等不利的環境下取得的。即使在今天,美國仍然在亞太地區建立遏制和圍堵中國的包圍圈。我們千萬不要忘記,中國人民在極其困難的五六十年代,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在朝鮮、越南同美國進行了面對面的較量,並取得了最終勝利。毛澤東時代只用十年時間就成功發展了原子彈、氫彈、導彈、人造衛星、核潛艇,打破了美蘇兩霸的核訛詐,從而真正確立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還有,雜交水稻、鐵路機車、現代船舶、微電子、衛星回收、大型計算機、CPU、"漢字激光照排"、復方蒿甲醚(瘧疾「剋星」)、人工合成結晶胰島素、神舟載人飛船都是70年代開創的技術;蠶式導彈世界聞名、高科技"遠望號"系列測量船技術至今保持先進、1970年下水的導彈驅逐艦制海能力在當時屈指可數,此間,中國創造了無數第一。順便說一下,80年代已經起步的殲十、大型噴氣客機項目,高性能航空發動機項目,因幻想和波音公司合作而下馬。美方於97年中止與中國合作,中國大飛機夢告吹,上了一個大當。
  總之,在毛澤東時代,中國從現代技術幾乎為零到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工業和科技成就超過了中國以往幾千年的總和。當時國內外公認,中國科學技術的整體水平比世界先進水平僅落後10--20年,也就是說,新中國僅用了不到30年時間就走過西方國家100到300年的科技發展道路。07年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說,有科學家把78年以前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統計了一下,發現66年至76年的文革期間,中國工業生產仍然以平均每年超過10%的速度增長,中國國民經濟增速也是全球最快的,而同期世界的增長速度僅僅是3%。
    以下是1951-1980年世界主要國家工農業平均增速數據(81年統計數據):
  國別   工業增速%   農業增速%
  中國    12.5      4.0
  美國     4.0     -1.6
  蘇聯     8.6     -3.1
  日本    11.5      1.7
  德國     5.8     -1.9
  英國     2.3     -2.3
  法國     5.0     -2.5
  印度     5.9     -2.6
  毛澤東時代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毛澤東時代的確出現過失誤,有過這樣那樣的錯誤,中國人民的生活水準沒有得到相應的改善。中國的兩彈一星是中國人民勒緊褲腰帶搞出來的,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中國人民不勒緊褲腰帶還有別的出路么?!我是親身經歷過的人,餓過肚子,但我無怨無悔。那時絕大多數中國人為了國家的長遠利益,自覺地艱苦奮鬥。今天國家發展強大了,決不能忘記他們!
  一些西方人和西方媒體貶低中國,詆毀和攻擊中國,本人不覺得奇怪。但有些中國人喜歡貶低自己的祖國,甚至跟著西方的調子詆毀和攻擊自己的祖國,吹棒西方國家,似乎月亮也是西方的圓,感覺不是滋味。當然中國是可以批評的,中國從來不拒絕批評。批評可以警醒中國,幫助中國改正不足。其實中國從不懼怕敵對勢力的攻擊和詆毀。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來自各方的攻擊和詆毀就沒有停止過,美國和西方自覺或不自覺地充當了中國反對黨的角色。中國應當感謝這個免費的反對黨。西方不是天堂,也有落後的地方;儘管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比較落後,但中國也有好的東西。美國總統奧巴馬上台以後就提出了學習中國做法的建議:如建設高速鐵路、促進外貿、增加出口、發展製造業、重視基礎教育等就是例子。
  以上所寫的都是實情。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
    (一九十一者 2013年7月於舊金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新鮮人 發表於 2013-7-4 23:40 | 只看該作者
是一篇實事求是的好文。頂一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98

主題

2123

帖子

224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47
3
禾苗 發表於 2013-7-5 01:38 | 只看該作者
毛澤東時代的成就確實是偉大的,史無前例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4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3-7-5 02:42 | 只看該作者
困難當然是老百姓抗著,毛主席可幸福死了,要女人有女人,要錢有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07

主題

1250

帖子

345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不知所謂。

Rank: 4

積分
3452
5
坐看雲起時 發表於 2013-7-5 08:25 | 只看該作者
旁觀毛澤東時代
莫里斯•邁斯納(耶魯大學教授)
其實毛澤東的那個時代遠非是現在普遍傳聞中所謂的經濟停滯時代,而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現代化時代之一,與德國、日本和俄國等幾個現代工業舞台上主要後起之秀的工業化過程中最劇烈時期相比毫不遜色。
對於毛澤東時代取得的物質成就閉口不談,這也許是對早些年從北京傳播出的言過其實(而且經常賦予虛假成分)的宣傳的一種自然反應,然而這些宣傳卻常常被外國的評論家們所重複,許多外國人一度曾熱切地相信,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取得了最大的經濟成就,現在卻傾向於對它作出最糟的評價,似乎以此來彌補他們早先的輕信。這種傾向與現時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政治方向是一致的,目前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國家,人們都普遍對市場的魔力讚不絕口,而對中央規劃的效能持很大的懷疑態度。
當前的中國領導人更關注於他們迫在眉睫的經濟問題和成就,而不是過去毛澤東時代的成就,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而西方學者們未能提出一個更全面些的總的設計,這一點就有些不好理解了。他們的遺漏促成了一種普遍的印象,即:毛澤東的時代是一個經濟停滯的時代。現在慣常的說法是把毛澤東描繪成一個在貧困的條件下徒勞地尋找一個子虛烏有的精神烏托邦,使發展服從於意識形態純潔之需要的人。
然而,如果不去正確地評價毛澤東時代把中國從世界上最落後的農業國家之一變成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為止世界第六大工業強國的過程中所取得的驚人成就,就不可能理解毛澤東時代遺留給鄧小平時代的經濟問題。實際上,毛澤東發展策略的主要問題和不足中的大部分都是高速工業化的副產品,如果不正確評價這個基本的經濟事實,就無法理解在毛澤東之後時期占支配地位的改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史以一個小小的工業生產基地為發端,這個工業生產基地甚至比比利時的還要小一些,當時,中國工業的人均產量不及比利時的工業產量的十五份之一。然而,是在物質資源最貧乏的基礎上,在充滿敵意的國際環境中和極少外援的情況下,中國僅僅在四份之一世紀的時間內就把自己變成了一個主要的工業大國。
在毛澤東當政期間,全國工業總產值增長了三十多倍(如果從一九五二年算起則增長了十二倍),其中重工業總產值增長了九十倍(一九四九年以前中國重工業特別匱乏)。從一九五二年(當時工業生產恢復到了戰前最高水平)到毛澤東時代結束為止,儘管「大躍進」造成了工業生產的混亂,工業產量仍在以平均每年百份之十一點二的速度增長。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增長的百份比最大,當時工業增長率達平均每年百份之十八,把中國的工業生產力翻了一番還不止。其後一些年裡增長的速度儘管不穩定,但仍然很快。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的文化大革命,儘管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但工業生產仍繼續在以平均每年超過百份之十的速度增長。
在這個令人驚異的高速工業化過程中有幾個關鍵部門的數據或許值得一提。從一九五二年至毛澤東時代結束期間,鋼鐵產量從一百四十萬噸增長到了三千一百八十萬噸,煤炭產量從六千六百萬噸增長到了六萬一千七百萬噸,水泥產量從三百萬噸增長到了六千五百萬噸,木材產量從一千一百萬噸增長到了五千一百萬噸,電力從七十億千瓦/小時增長到了二千五百六十億千瓦/小時,原油產量從根本的空白變成了一萬零四百萬噸,化肥產量從三點九萬噸上升到了八百六十九點三萬噸。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中國還在生產大量的噴氣式飛機、重型拖拉機、鐵路機車和現代海船。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成了一個主要的核強國,完成了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一九六四年中國第一枚原子彈試驗成功,一九六七年生產了第一枚氫彈,一九七零年把第一顆衛星發射進了軌道。
當然,工業化極大地改變了中國勞動力以及社會結構的構成。儘管大多數的中國人民依然是緊緊依附於土地的農民,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為止,城市無產階級的人數卻已從一九五二年的三百萬上升到了一千八百萬。此外,毛澤東的農村工業化運動--「大躍進」中碩果僅存的幾個成功之--把二千八百萬農民(當時農村總勞動力約達三億)變成了農村工廠的工人,儘管許多工廠的工作技術水平簡單而原始。
無論人們將毛澤東時代另作何種評價,正是這個中國現代工業革命時期為中國現代經濟發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礎,使中國從一個完全的農業國家變成了一個以工業為主的國家。一九五二年,工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百份之三十,農業產值佔百份之六十四;而到一九七五年,這個比率顛倒過來了,工業占國家經濟生產的百份之七十二,農業則僅佔百份之廿八了。
其實毛澤東的那個時代遠非是現在普遍傳聞中所謂的經濟停滯時代,而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現代化時代之一,與德國、日本和俄國等幾個現代工業舞台上主要後起之秀的工業化過程中最劇烈時期相比毫不遜色。這些經濟成就是中國人民自己通過勞動取得的,在那個時代,毛澤東思想仍能夠給人一種使命感和目的感。除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蘇聯極其有限的援助之外,中國沒有接受過任何外援。敵對的國際環境(在美國對中國革命的敵意之上又加上蘇聯對毛主義的敵意),與毛澤東「自力更生」的思想原則,起到了雙重強烈的作用,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以前實際上一直處於經濟自給自足的狀況。毛澤東的自力更生的國家政策造成了經濟上額外的不利與艱苦,但是它也使中國可以自豪地說:在毛澤東時代結束之際,中國實際上是以擁有一個既無外債亦無國內通貨膨脹的經濟,而在世界發展中國家絕無僅有。
在毛澤東身後的時代里,對毛澤東時代的歷史記錄的污點和罪過吹毛求疵,而緘口不提當時的成就已然成了一種風尚--常恐提及後者便會被視為對前者的辯護。然而,對一個基本事實的承認,即毛澤東時代在促進中國現代工業改造--而且是在極為不利的國際國內條件下做的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並不就等於是為歷史作 非分的辯護。如果沒有毛澤東時代發生的工業革命,與八十年代一同出名的經濟改革家們將找不到他們要改革的對象。
儘管毛澤東思想強調農業,稱頌農民的創造性,但在毛澤東的時代農業發展卻遠非如工業成就那麼可觀。一九五七年以後,食品生產僅與人口增長同步,當時人口以平均每年百份之二的速度增長,使得毛澤東時代,中國人口幾乎翻了一番。一九七五年人均糧食總產量幾乎與一九五七年農業集體化之初時一樣。在毛澤東時代的二十年裡,農村生活水平實際上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每年平均增長不到百份之一,而且是在一個低得可憐的基礎之上增長的。在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七五年間,在工業生產總值增長十倍的同時,農業生產僅僅增長了兩倍,甚至那也是通過大量地擴大農村勞動力規模而取得的。此外,儘管毛澤東不斷提倡縮小城鄉差別,城市和農村的收入差異還是加大了。
然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農業也絕非如今被描繪的那樣慘不可言。維克多•李皮特曾指出,毛澤東時代中國農業的發展大大快於一八六八后至一九一二年日本明治年間備受稱讚的成功的近代工業化時期。從一九五二年至七十年代中期,中國農業凈產量增長為平均每年百份之二點五,而一八六八后至一九一二年間日本工業化最強階段的數字也只有百份之一點七。正如馬克塞爾頓曾指出的:「一九七七年中國人均佔有耕地比印度少百份之十四,而人均糧食生產卻比印度高百份之三十到百份之四十,而且是把糧食以公平得多的方式分配到了比印度多出百份之五十的人口手中」。
經濟統計資料並非告訴我們全部事情。經常有人指出,對於收入與消費的常規性測度並不能充分表明實際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還必須考慮到教育、保健、衛生以及老人與貧困者的福利措施等這樣一些基本的而必要的方面的公共消費,但是這些東西是難以用標準的經濟測度來數量化的。在所有這些領域,毛澤東時代都取得了偉大的社會進步,在大多數關鍵性的社會和人口統計指標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僅比印度、巴基斯坦等其他低收入國家強,而且比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五倍於中國的「中等收入」國家要強。在毛澤東時代,中國人由大部分人口是文盲的狀況變成了大部分人識字。在農村差不多普及了小學教育,在城市幾乎普及了中等教育,而且在城鄉皆開創了成人教育和在職教育規劃。基本的社會保護措施得到了貫徹,如禁止童工,還有農村最低限度的福利方案等,後者中最著名的是對最窮困者們的食品、物、住房、醫療以及喪葬費用的「五保」。在國營企業工作的城市工人們享有工作保障以及國家撥款的福利待遇。毛澤東時代結束之際,中華人民共和國完全能夠聲稱,它擁有一個雖剛起步但相當全面的醫療保健體系,這使得它在所有發展中國家都獨一無二。醫療保健以及營養和衛生的改善,共同造成了中國人壽命的極大增長,從一九四九年以前的平均三十歲到了七十年代中期的六十五歲。

揣著糊塗裝明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07

主題

1250

帖子

345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不知所謂。

Rank: 4

積分
3452
6
坐看雲起時 發表於 2013-7-5 08:30 | 只看該作者
建國六十年:輝煌的工業化歷程
窮鄉親
二十世紀世界上發生的巨大變化之一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崛起。中國崛起的主要標誌是獨立自主的工業化的實現。新中國在大約三十年的時間裡,就從一個貧弱的農業國而迅速發展成為一個能夠同世界霸權主義國家抗衡的工業國,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格局,從而為當代中國的振興贏得了機迂。隨著歷史的延展,越來越顯示出毛澤東時代的決定性意義。
中國工業化是怎樣實現的?它經歷了怎樣一個艱巨豪邁的歷程?這是當代中國人不能不了解的事惰。
實現工業化向來是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明確的奮鬥目標。在建國初完成了國民經濟恢復任務之後,毛澤東和黨中央就及時地把實現工業化的歷史任務提到中心日程,著手部署和規劃國家工業化建設的藍圖。這主要是體現在一九五二年「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一九五三年國家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基本內容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簡稱「一化三改」)。其主體就是迅速發展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全面勝利實現
從當時的惰況出發,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八)制定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冶金、燃料、動力、機器製造、化學工業等。計劃五年內國家投資總額共七百六十六點四億元(摺合黃金七億多兩),其中百份之五十八點二用於工業基本建設,新建一批規模巨大、技術先進的新工業部門,並要用現代先進技術擴大和改造原有的工業部門。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和改建東北、上海和其他沿海地區城市已有的工業基礎,另一方面要開始在內地建設一批新的工業基地,以求大大提高我國工業生產的能力,並逐步改善不合理的生產力布局。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同時,注意統籌兼顧、平衡協調發展,相應地發展農業、交通運輸業、輕工業、郵電業和商業以及文化教育事業等。正如毛澤東在一九五四年九月第一屆全國人大開幕詞中宣布的:「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後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 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國家」。(《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第一三三頁)
在毛主席和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部署和蘇聯的大力援助下,中國工業化建設初師大捷: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目標和任務提前一年勝利完成。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全國完成基本建設投資總額五百八十八億元,以一百五十六個大項目為中心,施工的限額以上的工礦建設項目六百九十四個。到一九五七年底,全部投產和部分投產的分別是四百甘八個和一百零九個。固定資產新增四百九十二億元,是一九五二年的一點九倍。其中有許多大項目大建設,如:鞍山鋼鐵公司的三大工程: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七號練鐵爐開工生產;馬鞍山鋼鐵公司、包頭鋼鐵公司和武漢鋼鐵聯合企業新建施工;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長春)建成並開始生產「解放牌」汽車;中國第一座拖拉機製造廠(洛陽)始建;第一座飛機製造廠建立並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座機床製造廠(瀋陽)建成投產;第一座現代化的電子管廠(北京)建成並投產;第一座現代化的製造無線電元件的綜合性工廠:華北無線電器材廠開工生產;西北第一座大發電廠:西安第二發電廠建成;第一個天然石油基地:玉門油礦建成。還有武漢長江大橋、衡陽湘江大橋建成並通車,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車等,都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創建和完成的。這些建設不僅填補了一些現代工業的空白,而且對一些老工業進行了技術改造,使中國工業的基礎和生產能力有了顯著提高。有許多重要的工業產品,如發電機、冶金和採礦設備、最新式金屬切削機床、汽車、噴氣式飛機等都是原來不能製造的,這時都能生產了。同時,由於大部分項目和投資投放於內地,(例如僅武漢就建立了武漢鋼鐵廠、武漢重型機床廠、武漢鍋爐廠、武昌造船廠、武漢肉類聯合加工廠等大企業)因此對改變舊中國工業過份偏於沿海的不合理布局起了很大作用。
到了一九五七年,全國工業總產值已達到七百零四億元,比一九五二年增長百份之一百二十八點三,年均增長百份之十八。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鋼五百卅五萬噸,比一九五二年增長百份之二百九十六,為建國前最高年產量的五點八倍;煤產量達到一點三億噸,比一九五二年增長百份之九十六,為建國前最高年產量的二點一倍:發電量達到一百九十三點四億度,比一九五二年增長百份之一百六十六,為建國前最高年產量的三點二倍;水泥六百八十六萬噸,比一九五二年增長百份之一百四十,等等。各項指標大都提前和超額完成。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就,不僅有力地證明了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和計劃經濟的科學、正確,而且充分地顯示了共產黨在領導經濟建設、優其是發展工業方面的卓越能力和高超的效率。
二、大躍進運動功不可磨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的一片熱火朝天、全面勝利的局面下,毛主席決定進一步加快建設和發展的步伐。為此發出了「生產大躍進」的號召。一九五八年一月他說:「中國經濟落後,物質基礎簿弱,使我們至今還處在一種被動狀態,精神上感到還是受束縛,在這方面我們還沒有得到解放。要鼓一把勁」。「現在要來一個技術革命,以便在十五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趕上和超過英國(指鋼產量)」,「要掀起一個生產建設高潮」。(《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三五零頁)
大躍進運動雖然出現了許多失誤,但從中國工業發展史上看,其重要地位和偉大成就是不容否定的。對於工業建設來說,大躍進實現了現在人們說的「超常規」、「跨越性發展」。有許多大項目、大建設,重大科技成就都是在大躍進中實施和取得的。例如在鋼鐵工業中,不僅興建了當時中國最大的鍊鋼廠武漢鋼鐵廠,而且還有邯鄲鋼鐵廠、濟南鋼鐵廠、杭州鋼鐵廠、廣州鋼鐵廠、南京鋼鐵廠、安陽鋼鐵廠、成都鋼鐵廠、柳州鋼鐵廠等,一大批大型鋼鐵企業都是在大躍進中開始建立的。同時,還有最大的鍊鋼平爐在鞍鋼建成、出鋼,北京石景山鋼鐵廠首次進行氧氣頂吹練鋼技術試驗成功等。
在一九五八至一九五九年實施和完成的其他重大建設項目還有:第一台半導體收音機製造成功,第一套電視發送設備和第一台黑白電視機研製成功(清華大學),第一台四十匹馬力柴油拖拉機出廠,第一台內燃電動機車試製成功,第一部國產轎車「東風」(後為「紅旗」)牌轎車誕生,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論「躍進號」下水,第一台一百卅八噸交流電力機車試製成功,第一座重型拖拉機廠(洛陽)建成投產,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開始運轉、回旋加速器建成,第一台每秒運算一萬次的電子數字計算機試製成功,我國最大的重型機器廠(國家重點鑄鍛件的生產中心之一)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富拉爾基建成、投產,另外,還有寶成鐵路、鷹廈鐵路、包蘭鐵路、黔桂鐵路建成通車,昆明鐵路同越南鐵路接軌通車,重慶的白沙沱長江大橋、鄭州黃河大橋建成通車等。在公共設施建設方面,如首都人民大會堂、博物館、火車站、工人體育場等「十大建築」。至於各地方開工、建立的工業、交通等各業項目以及「標誌性」建築就更多了。
這種大發展的勢頭一直持續到一九六零年。例如上海吳涇化工廠就是在一九六零年投建的。該廠是由我國自己設計、自己製造設備的大型氮肥廠,於一九六三年建成、投產,它對建立我國新興的化肥工業起了重要奠基作用。
僅在兩、三年時間內,國家就有這麼多的項目投建、完成,這麼多的科技成果取得,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大躍進在當時之所以反響於世界,並不奇怪。
當然,由於當時基本建設戰線太長、工業鋪的攤子過大,投資超過了國力,因而造成農業和輕工業大幅度下降,消費品短缺,人民生活嚴重困難。但是大躍進給中國工業創造出的生產能力卻是空前的、巨大的。三年中,工業總產值以及主要產品的產量:鋼鐵、原媒、機床、發電量等,都有大幅度增長。據統計,從新中國建立到一九六四年,重工業各主要部門累計新建的大中型項目中,有三份之二是在大躍進三年中開工的。這三年中新增的鍊鋼能力占從建國到一九七九年三十年間新增練鋼能力的百份之卅六點二,采媒能力佔百份之廿九點六,棉紡綻佔百份之廿五點九等。(引自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第四一五、四一六頁)包括大躍進在內的整個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基本建設投入共一千二百零六點零九億元,建成大中型項目五百八十一個,新增固定資產八百六十一點八二億元,均大大超過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
談到大躍進,有些人總是講它的失誤和挫折,而無視它在中國工業建設史上的重耍地位和偉大成就。這是對歷史的歪曲。我們說:如果沒有大躍進中的那些工業成就,中國工業體系的建立將會推遲許多年。包括後來在六、七十年代發展起來的汽車、造船、機床製造、交通、國防工業、甚至兩彈一星的成就都將是個問號!
揣著糊塗裝明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07

主題

1250

帖子

345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不知所謂。

Rank: 4

積分
3452
7
坐看雲起時 發表於 2013-7-5 08:31 | 只看該作者
三、工業學大慶運動開創了中國工業建設的新局面
一九六一年初,為了克服困難,同時調整自大躍進以來被打破的某些經濟平衡關係,整頓經濟秩序,黨中央在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此後黨中央還發布了《關於當前工業問題的指示》,制定了許多新的政策和措施。大幅度壓縮了基本建設投資和工業生產指標,對經濟發展中的重大比例關係、管理制度等進行了一系列調整,使其基本上建立在符合客觀實際和規律的基礎上,從而指導中國工業向更加積極、紮實、健康的軌道轉變。
正當中國工業處於調整、壓縮局面中,石油戰線卻發憤圖強、異軍突起,爆出了振動全國的喜訊。
為了解決我國工業發展的能源這一基礎問題,毛主席和黨中央對石油工業十分重視,早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就把石油的勘察、石油開採列為一項重要任務。一九五九年我國石油地質工作者在東北松遼盆地發現地下油田,當時命名為「大慶」。經黨中央的批准,一九六零年石油部調集來自全國石油戰線四萬名職工開進茫茫大草原,投入開發油田的大會戰。在當時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施工設備十分落戶、投資很少的情況下,硬是靠毛澤東提出的「革命加拚命」的精神,苦戰三年,創建了一個年產六百萬噸的大油田和一個大練油廠。建設速度比蘇聯杜依瑪茲大油田快一倍。大慶油田是在帝國主義對我國進行經濟封鎖,蘇修撤退專家、停止支援、卡我們的脖子的情況下,完全是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創建的。大慶的事迹對當時的中國無異於成功爆炸了一顆原子彈,使整個工業戰線受到振奮,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大慶的經驗受到毛主席和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一九六四年發出了「學解放軍、學大慶」的號召。自此,全國工業戰線掀起了「學習大慶經驗、創大慶式企業,走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道路」,培養「三老四嚴」良好作風的熱潮(註:「三老」:當老實人、說老實話、做老實人;「四嚴」: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
繼大慶油田的開發,接著又以同樣的方式開發了勝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到一九六五年中國石油產量達一千一百卅一萬噸,比一九五七年增加了六點七五倍,從此中國石油實現了全部自給,靠洋油的時代就結束了!隨著中國現代石油工業基地的建成,與此相聯繫的石油化工、化纖、塑料等一批新興工業也迅速建立起來。這標誌著一個以石油、能源為領軍的新的工業模式的出現,中國工業發展開闢出新局面!
一九六五年我國採用國際先進技術,由自己設計的第一座維尼綸廠建成投產,這標誌著中國的紡織工業開始向新興的合成纖維工業發展。
工業學大慶運動,以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為強大動力,給工業生產帶來新的活力。中國工業不僅完全從壓縮、下降局面中走出來,而且又大步、迅速地前進,進入一個新的增長高峰。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五年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百份之十七點九,接近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增長速度。一九六五年工業總產值達一千四百零二億元,比一九五七年增長百份之九十八點一。八年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九百卅八億元,建成大中型項目五百卅一個。主要產品產量:鋼達到一千二廿三萬噸,比一九五七年增長一點三倍;煤達到二點三二億噸,比一九五七年增長百份之七十七;發電量達到六百七十六億度,比一九五七年增長二點五倍;合成氨達到一百四十八點四萬噸,比一九五七年增長八點七倍等。其他產品,水泥、汽車、棉紗、食糖等產量都有很大增長(引自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第四一五頁)。
這時,中國工業的門類己初步建全。工業產品的品種,五年中增加了三萬多種,而且質量普遍提高,成本顯著降低。成為新中國發展史上的一個好的時期。一九六五年全國企業總數達到十五點八萬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四點六萬個,集體所有制的十一點二萬個),全國職工人數達到四千九百六十五萬人(其中全民三千七百卅八萬人、集體一千二百廿七萬人)。
一九六三年在國民經濟己開始全面好轉的情況下,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拿出十一億元,為全國百份之四十的職工增加了工資。
在六十年代初的困難時期,有人曾主張把國防和科技上的核試驗項目下馬,但毛主席和黨中央則頂住了壓力,堅持了研製「兩彈一星」的重大戰略決策。在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艱苦努力下,到一九六四年十月就成功地爆炸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一九六五年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二顆。從此中國邁進了世界核大國的地位。
當有人大肆宣傳大躍進和「三年困難時期」的「失敗」時,難道不為中國在此後僅三、四年時間就奇迹般地湧現出如此巨大的成就而感到困惑嗎!
四、文革時期: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基本建成
在新中國前三十年建設史上,跨越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佔了十多年。有人說:當時中國完全陷入政治運動、階級鬥爭之中,而經濟發展「停滯」,「瀕臨崩潰的邊緣」。但事實證明了這種說法的荒涎不經。
「文革」十年正處於中國工業和科技發展的關鍵時期,它在建立我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當時毛主席的「工業學大慶運動」、「抓革命促生產」、「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等一系列指示下,黨中央和各級黨委、革委會對工業生產抓得是很緊的,都是將其作為反對霸權主義和修正主義的一項硬任務堅決完成的。雖然在個別年份由於派性和無政府主義的干擾,出現過生產和產量下降的情況,但從十多年總體上看工業發展仍是迅速的,決不是「停滯」和「緩慢」。設想十多年間工廠都是停止生產搞運動、整日開批判鬥爭會那是十分離奇的!
這隻要回顧一下那時國家在工業建設方面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暑,想想那時全國實施和建成的一系列大項目、大工程、骨幹企業,辦的許許多多大事和取得的成就,事實就很清楚了。
首先,以石油、煤炭、電力為主的能源、動力工業為例。僅在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六年期間國家的投資就超過了五百億元。在石油工業中,不僅擴建了大慶油田,而且新建了勝利油田、大港油田、任丘油田、遼河油田、中原油田、江漢長慶油田等。原油產量以每年平均遞增百份之十八點六的速度增長,一九七八年產量突破了一億噸,原油加工量比一九六五年增加五倍多。其發展之快是首當其衝的。在煤炭工業中,新建了山西高陽煤礦、山東兗州煤礦、河南平頂山煤礦、四川寶頂山煤礦、新疆哈密露天煤礦等一系列新的大型企業。由於石油、煤炭工業的迅速發展,一大批新的化工,化肥企業也在當時建立起來。如兗州煤礦新建了魯南大化肥廠等。在電力工業中,僅全國新建的大型發電站就有:劉家峽水電站、丹江口水電站、龔咀水電站、黃龍灘水電站、碧口水電站、八盤峽水電站以及唐山陡河發電廠、山東萊蕪火力發電廠等。中國首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開始建造。各地興建的的中小型發電站就更多,每年都有大批投建,到一九七五年僅小型水電站全國就有五萬多,一九七八年達九萬多座。十年間中國能源產量年均增長率達到百份之九點二。這大大高於改革之後的八、九十年代。人們知道,到了二零零七年,全國石油產量才一點八七億噸,廿九年時間才比一九七八年增長了七十九倍,遠遠低於從一九四九至一九七八年增幅的八百六十六點零八倍!可以說,如果沒有文革時期石油、媒炭、電力等許多大型工業基地的建立和迅速發展,我國八、九十年代的整個能源供應將會是大問題,與此相關的化工、化肥、化纖等許多工業門類也不會發展起來。同時,文革時期建材工業也有迅速發展,如各縣都建立了水泥廠,一九七八年全國小水泥廠達到三千四百個,還有許多在建中,每年以幾百家的速度投產。
為適應當時國防建設和備戰的需要,六、七十年代黨中央採取了以內地「三線建設」為重點的方針。從一九六五年到七十年代中期,國家在「三線建設」中投資高達二千零五十億元,建立起了攀枝花鋼鐵基地、十堰第二汽車基地、六盤水工業基地、酒泉和西昌航天中心等一大批鋼鐵、有色金屬、機械製造、飛機、汽車、航天、電子工業等新的工業基地,使國家的基礎工業和國防工業狀況大大改變。全國有許多著名的大企業,如湖北二汽、貴州鋁廠、邯鄲大型水泥廠、德陽第二重型機械廠、江油特殊鋼廠、成都無縫鋼管廠、山東萊蕪鋼鐵廠、山東拖拉機廠、推土機廠等也都是那時創建的。至於各地建設的大型骨幹企業就更多了。到七十年代末期僅「三線」地區的工業固定資產就由原來的二百九十二億元增加到一千五百四十三億元,增長四點二八倍,約佔當時全國的三份之一。工業總產值由二百五十八億元,增加到一千二百七十億元,增長了三點九二倍。這極大地促進了中西部經濟、科技和教育的發展,對於改善工業布局,克服過於集中於東部沿海大城市的狀況,縮小東西部地區差距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人們看到,改革開放以後一改原來的指導方針,實行以東部沿海地區為重點、向沿海地區傾斜的方針,使中西部大批人才和資金「孔雀東南飛」,造成地區差別和社會矛盾迅速擴大。可想而知,如無過去「三線」建設時期的基礎,目前中西部的經濟發展還會更加落後。
新興工業,如電子工業,到一九七九年全國已建立了二百多個電子企業,職工隊伍達到一百1多萬人。全國建設了四十多家集成電路工廠。自一九五六年以來,廿三年間電子工業產值年均增長百份之二十點三。並擁有相當規模的生產和研究裝備。初步形成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部門。人們知道,目前中國己作為一個電子產品的生產大國出現在世界,電視、電腦、電話等產品和自動控制技術己廣泛運用於生產、辦公、普通家庭。但是應該知道,這些現代科技產品的核心技術的研發、攻關和形成工業生產能力卻都是在改革前的六、七十年代實現的。例如到七十年代末,我國研製的機算機型號就達到了二百多種,專業生產廠有十多家,生產計算機二千三百餘台。電視機年產達二百四十九點二萬台。早在一九七四年四川長虹電子企業就上了彩電生產線,開始生產彩電。到七十年代末,電視、電話等產品就開始在部分家庭里使用。而到了改革之後的八、九十年代,電子工業曾一度出現了不景氣。因此說,如果不搞改革,這些現代科技產品和裝備定會更快地在廣大群眾中普及。當主流媒體大肆宣傳目前電視、電惱、電話的發展成就時,殊不知它並不能記在改革開放的功績薄上。
為了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和技術,加強我國工業的薄弱環節,以滿足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在一九七二年以後,毛澤東、周恩來批准以「四三方案」為中心的引進國外成套設備的報告。先後投資五十多億美元,引進了廿六個大項目,其中包括十三套大化肥、四套大化纖、三套石油化工、十個烷基苯工廠;還有武鋼一米七軋機,三個大電站、皿十三套綜合採煤機、一套彩色顯象管成套生產技術以及透明壓縮機、燃氣輪機、工業氣輪機工廠等。通過這些引進,建成了北京石油化工總廠、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山東勝利石油化工總廠、遼陽石油化纖廠、北京石油化纖廠、黑龍江石化纖維聯合企業、福建維尼綸廠、四川維尼綸廠以及大慶化肥廠、南京棲霞山化肥廠、遼河化肥廠、洞庭氮肥廠、四川瀘州和貴州赤水天燃氣化肥廠等國內一大批現代企業。並且它們都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這些都大大增強了我國化工、化肥、化纖等工業的生產能力。其中十三套大化肥項目就佔全國化肥總生產能力的五份之一。一九七六年我國自己設計、製造的三十萬噸乙烯工程(一九七三年動工)在北京石化總廠建成、投產。在這些大化肥項目的帶動下,七十年代各地也大辦化肥工業,一九七八年全國小氮肥廠就達一千五百卅四個。這直接為八十年代的農 業增產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中國的汽車工業,自從五十年代建立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之後,又對當時基礎較好的全國四個汽車制配廠進行技術改造,在六十年代初形成了南京、上海、北京、濟南四個汽車製造廠。文革時期,在建立湖北二汽、四川汽車製造廠(後為重慶)、陝西汽車製造廠等項目的帶動下,全國各地的汽車工業及相關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七十年代末遍布全國各地的汽車製造廠近二百家。一九八零年全國的汽車產量達廿二點二萬輛,由建國初汽車工業的空白點,擠身於世界汽車製造行列的第十四位。與其同時,機床年產量達十三點四萬台,拖拉機產量達九點八萬台,手扶拖拉機廿一點八萬台等,這些都主要是在文革期間發展起來的。
最令人睹目的是國防工業和航天工業。自一九六四年我國第一次核爆炸試驗成功后,到七十年代後期,共成功進行了十六次核爆炸試驗,還有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第一次地下核試驗成功、第一次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第一艘核潛艇研製成功、第一次回收發射的地球衛星成功等,可以說成果一顆接一顆,捷報一個接一個,勇往直前,直上雲天。用十幾年的時間就突破了歷史上的「八個第一」,成功發射了八顆人造衛星等。使中國成 為繼美、蘇之後第三個核武和航天大國。
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這是繼一九六四年我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之後,在核工業領域取得的又一個震驚世界的壯舉。我國僅用了二年八個月,便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從原子彈到氫彈兩個發展階段質的跨越。.
揣著糊塗裝明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07

主題

1250

帖子

345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不知所謂。

Rank: 4

積分
3452
8
坐看雲起時 發表於 2013-7-5 08:31 | 只看該作者
又如中國的造船工業,自從一九五八年建造萬噸級「大躍進」號和六十年代建造「東風」號、「安源」號等遠洋貨船之後,到七十年代初迅速發展到建造二萬五千噸的貨船(一九七一年上海江南造船廠「長風」號下水),還有七千五百噸的客貨兩用船。一九七四年之後,自造的萬噸級船舶一艘又一艘下水,速度越來越快。一九七四年生產的船舶噸位數和艘數就比一九六五年增長了近十倍。其中有能夠衝破三米厚冰層的破冰船、三千噸的海洋地質綜合調查船、七千六百噸的雙體石油鑽井船、深海上的油台船、萬噸級的挖泥船以及巨型深塢船等。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逐步提高到造五萬噸和十萬噸級巨輪的水平。由此中國迅速邁進世界造船大國的行列。
文革期間,在鐵路、公路、航空、大橋樑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也是十分驚人的。十多年間,先後建成了成昆鐵路、湘黔鐵路、川黔鐵路、襄渝鐵路、焦枝鐵路、枝柳鐵路、京通鐵路、陽安鐵路等十多條鐵路幹線,還建成了包括滇藏公路、韶山至井岡山公路在內的許多貫穿各省城鄉的公路幹線。到一九七九年,全國鐵路通車裡程達五萬多公里,有複線的八千多公里,並且開始了電氣化鐵路建設。內燃機車也投入使用。鐵路貨運量達十億萬噸。全國公路通車裡程達八十多萬公里,全國兩千多個縣基本上都通了公路,大大改變了全國交通幹線落後的狀況。尤其顯著的是,當時的鐵路、公路幹線建設大多是在西南地區高山峻岭的複雜地形條件中施工的,施工過程極其困難、艱苦。像成昆鐵路,全程僅打鑿隧道就有四百廿七個,架橋樑九百九十一座,其工程艱難程度在世界鐵路建設史上少有的。工人階級、技術人員硬是靠發揚「敢啃硬骨頭」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去戰勝困難,譜寫了人類建設史上最豪邁的篇章。
在交通發展的同時,中國的大橋樑建設也步入新階段。一九六八年世界聞名的大工程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此後,十年間又先後建成了長沙湘江大橋、山東省北鎮黃河大橋、前扶松花江大橋、浙江省蘭江大橋、蚌埠新淮河大橋、上海黃浦江大橋、閩青大橋、洛陽黃河大橋、田莊台遼河大橋、江蘇省淮南大橋、五河淮河大橋、重慶長江大橋等,使我國大橋樑建設無論在設計施工水平,還是在建設速度上都跨入到世界先進的行列。
其他在大港口建設、長距離輸油管道建設、高壓遠距離輸電變電工程、載波通信幹線工程,衛星通信地面站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發展,施工能力和技術水平上了新台階,成為建國以來發展速度最快的一個時期。
從歷史上看,中國在基礎工業方面的投入規模最大、建立企業最多、發展最快的時期,一是「大躍進」時期,二是「文革」時期。「大躍進」時期所建立的企業有少數在「調整」時期下了馬,(但其中大部分在後來形勢好轉時又陸續恢複發展起來)與其不同,「文革」時期的工業建設卻謹慎得多,穩健得多,項目建設一個成功一個,幾乎找不到有任何效益不好的企業。在包括文革在內的整個「三五」、「四五」計劃期間,國家基本建設總投入達三千一百一十六點四二億元(統計到一九七七年),新增固定資產二千一百五十七點四億元,全部建成投產大中型項目一千六百九十一個。到一九七九年工業企業總數達到卅五點五萬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八點四萬個,集體企業廿七點一萬個),是一九六五年的二點二五倍,而且企業規模普遍擴大,其中大中型企業有四千五百個。例如全國鋼鐵企業就有九百八十四個,有色金屬企業九百四十五個。一九七八年全國職工總數近一億人(九千九百六十七萬人,其中全民制七千六百九十三萬人、集體制二千二百七十四萬人),比一九六五年增長百份之七十以上。
主要產品的產量:一九七八年鋼產量達三千一百七十八萬噸,超過了英、法、意、德,成為繼美、蘇、日之後的第四位國家;石油產量達一萬零四百零五萬噸,由過去有名的「貧油大國」而一躍成為基本上自給的世界「第八產油大國」;原煤六點一八億噸,居世界第三位;全國發電設備裝機容量達五千七百一十二點二一萬千瓦,年發電量達二千五百六十六點五億千瓦時,分別是一九六五年的三點四三倍、三點七八倍,居世界第七位;棉紗達二百卅八萬噸,居世界第一位;化肥達八百六十九萬噸,居世界第五位,水泥達六千五百廿四萬噸等等。
中國工業的門類,如果說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大躍進運動、國民經濟調整和工業學大慶運動,到六十年代中期己初步建全,那麼到了七十年代末期,中國的工業體系不僅進一步建全,而且在基礎上、實力上大大增強。對比六十年代中期,完全是上了一個大台階。這時各個主要工業部門的設備、生產領力和產量都進入世界比較靠前的行列。在技術上接近世界的先進水平。中國工業己經發展成一個包括冶金、鋼鐵、原材料、燃料動力、汽車、機械製造、化工、輕紡、有機工業、電子、航天、核工業、國防工業等大型工業基地、之間相互關聯而又配套的完整體系。中國從建國初連手扶拖拉機、縫紉機等都不能製造的落後農業國,發展到這時己經成為能夠生產製造各種機床、拖拉機、汽車、火車、巨輪、坦克、飛機、戰艦、各種精密議器、核發電站、電子計算機、電視、原子彈、氫彈、核潛艇以及發射導彈、運載火箭,衛星等等的工業大國。而且是在沒有任何外國援助、合作的情況下完全由自己設計、自己製造。這大大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其中關鍵性的步驟都是在 「文革」時期完成的。
按照一九五六年中共「八大」提出的標準:工業化的要求是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即工業生產在社會生產中佔主要地位,重工業在整個工業中占顯著優勢;能自行設計和製造各種主要的機器設備、原材料和各種消費品;有相應的化學、動力、運輸和輕工業等。那麼可以說這一目標到了七十年代末就基本實現了,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建立起來。這也同一九七五年周恩來在第四屆全國人代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在一九八零年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判斷完全相符。
鄧小平在一九八零年十二月也講過:「經過三十一的努力,我們的全部工交企業單位己經發展到近四十萬個,國營企業固定資產比解放初期增長近二十倍。培養了大批熟練工人和上千萬專業人才,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全國人民的生活比解放前好得多了。同一些比較大的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們所取得的成績比它們大,建設的速度也比它們快」(《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三五六、三五七頁)。這說明,至少在一九八零年前,中國的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就建立起來了。中國工業從不存在「發展緩慢」的問題!如果沒有當時工業發展上的巨大成就,中國人靠什麼戰勝美、蘇兩個霸權主義?怎麼能夠打破他們的封鎖、制裁、禁運以及軍事侵犯?世界頭號霸權主義國家的總統尼克松能前來北京與毛主席會見嗎!
人們知道,世界上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工業化的主要指標,就是看其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百份之七十以上)。根據國家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一九七八年全國工業總產值達四千二百卅一億元,占當時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是百份之七十四,農業的比重是百份之廿六。這與一九五二年工、農業產值是百份之三十與百份之六十四的比重相比,完全是根本的改變。這標誌著中國從此進入工業化時代。
到七十年代末,中國工業不僅在國民經濟總量中高達百份之七十五以上,而且門類齊全,尤其是一個掌握核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等現代工業類型的國家。即使與現代的各工業國家相比,中國許多產品的產量和技術水平也列前幾位。按當時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的說法:"中國以世界上六個最大工業國之一的姿態出現了"。在國防力量和航天工業上,則躍居世界第三位。主要物質生產部門採用了大機器生產,電力、媒炭、燃油成為主要的動力源;農業上達到了半機械化程度等。從主要的經濟指標上看,當時的中國當之無愧地稱得上是一個工業化國家。中國以東方巨人的恣態開始崎立於世界!

揣著糊塗裝明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4

主題

1947

帖子

4649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49
9
 樓主| 一九十一者 發表於 2013-7-5 23:01 | 只看該作者
坐看雲起時 發表於 2013-7-5 08:31
又如中國的造船工業,自從一九五八年建造萬噸級「大躍進」號和六十年代建造「東風」號、「安源」號等遠洋貨 ...

你提供的詳實資料,讓人們知道了很多被遺忘,甚至被忽視的歷史真相。
其實有的歷史不是被忽視的,而是被有意掩蓋、顛倒、抹黑的。
謝謝你的合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0

主題

1696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951
10
粒子在 發表於 2013-7-6 04:12 | 只看該作者
很值得總結。中國人就是要有自己的志氣。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主題

442

帖子

56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61
11
想不出名a 發表於 2013-7-6 21:48 | 只看該作者
說這些都沒有用。受害者永遠都不會原諒毛澤東的。這包括被迫害過的,被耽誤的等等。但他那個時候確實受害比較輕的是城裡的工人階層。所以他會被大量的工人階級的人懷念。
就象德國人未必痛恨希特勒一樣,因為他不會去害德國人,是他拯救了當時德國的經濟,這事兒太多了,不說了。
毛澤東的根本問題是他和中國近代大多數的人一樣,無法跟上時代。就好象袁世凱本來可以成為民族英雄,但他最後非要當皇帝,他愚蠢嗎?不愚蠢。只是他還誤以為1911年後的中國還和1911年前的中國一樣,這小小一步,他沒有跨過來。中國近代這樣的人太多了,從林則徐開始一直到慈禧,到毛澤東。唯一還算是能跟上時代的人還真就是那個只能說的孫中山。
毛澤東整個是一個相當成功的帝王,但他已經不能稱帝了,他犯了錯誤也不能寫罪己昭了事。而毛澤東到了60年代,他所發動的各種運動,他所做的各種事。他其實內心裡還是和明清的皇帝一樣,不能容忍別人來分享他的權利。這在一直到宋為止,中國的皇帝本來不是這獨裁的。但毛澤東確實沒有劃出這種帝王的心結。
如果有權利制衡機制,本來很多錯誤是可以不犯的。其實也談不上權利制衡,只要是開明的專制就可以。不能以一句反對毛主席就把人釘上死亡席。所以那個時候無論如何都是可怕的,都是不能稱之為進步的。
不過他也不容易,他從心裡認為鬥爭是你死我活的,而中國又不乏趨炎附勢之人,所以他被神化了。而以他的當年的軍事天才,組織天才,以共產黨內部的險惡鬥爭和與國民黨的你死我活的抗爭中,他必然有這種心態。
而俗話說的好,自己把自己當神的人,其實沒人當你是神。
發展科技一說,其實人才都是毛澤東之前培養出來的,只不過有了一個和平時期而已。發展經濟一說,因為他一方面援助別人,一方面需要錢發展工業,而他不懂經濟,所以不知道去借錢,可能也借不到錢。這樣就只能殘酷地剝削農民,利用剪刀差來累積資本。所以說中國的農民太可憐。沒有毛澤東,他們可以活得更幸福一些。
可憐啊,但毛澤東有一點做對了。現在中國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其實現在的中國和歷代的中國沒的區別,中國自古以來,要賺錢就要當官。只有在毛澤東的時代稍好一些,他對這個看的很清楚。所以他會浪漫地發動各種運動,但他沒有成功,也不可能成功。
幾千年的沉澱不是以一兩個人的出現就能改變的。
不要再吹噓毛澤東時代經濟有多好了,最基本的,每家每天都有肉吃,有蛋吃,每個人都能穿上褲子。這是和平時期最應該做到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08

主題

3545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02
12
wcat 發表於 2013-7-7 05:2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83

帖子

22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6
13
lzh3121 發表於 2013-7-7 13:38 | 只看該作者
沒辦法,在有的人眼裡共產黨做的任何事情都是錯的,根本沒道理可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10: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