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電視節目為何總喜歡煽情流淚?

[複製鏈接]

5055

主題

5090

帖子

7157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15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菊花包子 發表於 2013-6-7 17: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由央視和燦星製作打造的《舞出我人生》開播以來,爭議聲一路相隨,其中節目中反覆出現「掉眼淚」的場面引起了外界質疑,有網友在微博上吐槽:「這哪是『舞出我人生』?簡直是『哭出我人生』!」連一向被認為主持風格煽情的央視名嘴朱軍也批評現在的電視綜藝節目:「我感覺現在的節目都在哭,找對象的在哭,談戀愛的在哭,選秀的也在哭,有時候看了半天,我都不知道為什麼會哭。」對此有網友笑稱:祖師爺要打擊盜版了!



綜藝娛樂節目「哭聲一片」



一說到電視煽情節目,一般人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央視倪萍,或是朱軍的節目,特別是後者的《藝術人生》,幾乎成了電視煽情節目的代名詞。其實,按按電視搖控器,一路看下來,你會發現,除了央視,看看地方衛視,各家電視台的紅火節目,基本上「哭聲一片」。除了《舞出我人生》里接二連三的明星「淚水決堤」,在《中國夢之聲》里李玟韓紅對著哭;在《中國最強音》里章子怡哭得一塌糊塗……這些讓不少網友感嘆:「明星們的淚點太低了!」



如今,幾乎所有跟收視率有關的電視節目,都在踐行著「催淚」戰術。特別是各大衛視的選秀節目,幾乎都走上了「感動」的路線,除了展示選手才藝,挖掘參賽選手「背後的故事」,「賺眼淚」更成了一個必有的環節,關注度甚至蓋過了選秀本身。他們或者以家境貧寒煽情,以過世親人煽情,以親密愛人煽情,現場送戒指、送飯,兄弟助場演奏,父母同台幫襯……一時間選秀節目彷彿成了悲傷俱樂部和訴苦大本營,製造著各式各樣讓人瞠目結舌或大跌眼鏡的悲情故事。



於是熒幕上哭者甚多。選手哭,導師也哭;失敗哭,成功也哭。參賽的選手不是親人重病在床,就是生活遭遇重大變故,家庭條件稍微好點的,要麼生拉硬扯些不堪回首的北漂往事,要麼梨花帶雨地絮叨些情感挫折。只是有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質疑:這些節目的動機到底是選秀,還是「感動中國」?是展示才藝為主?還是說悲情故事為主?



明星、選手、電視台為什麼都要哭?



對於女明星在舞台上爭相落淚,其實不難理解。在當下綜藝節目進入白熱化競爭狀態,參與綜藝節目的明星們自然都希望在有限的時間裡,給觀眾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舞蹈並不是明星們的強項,因此,「掉眼淚」、「紅眼眶」最能體現明星們的投入和用心。還記得春晚小品《不差錢》嗎?其中有一幕是:丫蛋想去《星光大道》,畢姥爺問她有什麼特長,爺爺立即說:「她可會哭,說哭就哭,來!一!二!三!哭!」這就是當今電視節目對明星落淚的變態需求的寫照。



對於電視台來說,高收視就等於高的廣告贊助。為了提高收視率,參賽者們以煽情作為最便捷的吸引力;親友團則在淚眼相望中找到了最有力的支持方式;甚至有些節目中製作單位還安排了「職業哭手」,每哭1次可領700元人民幣……在煽干觀眾淚水的同時,電視台將不菲的真金白銀掏進了腰包。



為了達到煸情的效果,電視台煞費苦心。首先,節目選擇評委、導師時,偏愛選容易掉淚的明星,而不愛一臉嚴肅、深沉理性的明星,同時更鼓勵明星流露真情感染觀眾,以此掀起波瀾並製造看點,據說這有利於收視率的提高。其次是草根選手與明星導師之間在錄製時有更多情感交流,但上熒屏常被剪剩短短數分鐘,數分鐘雖不能讓觀眾達到淚點,但現場的明星早就被感動得淚涌難抑,這是明星與觀眾的差異。有製作方甚至透露,節目錄製完后剪輯時,就專門把明星的哭都剪出來,哭的場面越多,節目越成功。



然後,就是一些聚合效應,現場的觀眾,享受那一流音響,感染那現場氣氛,加上受不住那著意掏心撓肺的主持人用心,比如在「快樂女聲」選秀過程中,時常出現這位是父母不合、出生貧寒,那位是父母離異、經歷曲折;這邊剛剛與媽媽抱頭痛哭,那邊又開始對著朋友哭哭啼啼;一會兒是「我一定不會讓您失望」的豪言壯語,於是,一檔純粹的娛樂節目演變成了一場「動人」事迹報告會,台上台下都熱淚盈眶,觀眾們被頻繁地催化出各種淚水。



中國的電視節目為何總喜歡煽情流淚?



當眾多綜藝節目「淚水決堤」成了一種「災難」,綜藝節目總拿「掉眼淚」作為利器吸引觀眾的眼球,就象一些期刊雜誌打著追求人性、人情之美的口號行「媚俗、煽情」之實一樣,在某種程度上也褻瀆了真摯的情感,在觀眾看來,那些「掉眼淚」的場面多了,也就沒有什麼價值了。因為,若是在十年前,選手在電視上未語淚先流,觀眾可能很好奇到底在他身上發生了什麼故事。而同樣的場景放到今天,不少觀眾可能會搖一搖頭,心裡默念一句:又來了。



其實,觀眾希望看到生活中的人最真實的情感。觀眾反感的從來不是眼淚,而是部分眼淚背後的「嘩眾取寵」與「矯揉造作」。真正雅俗共賞的好節目並不必定非要煽情不可。對比《藝術人生》,同類型的節目《魯豫有約》和《傑出華人系列》不以煽情為賣點,收視同樣不錯;對比《真情》的過度煽情,同樣關注百姓命運的《冷暖人生》就以絕對「不讓人掉淚」為前提,然而其真率的內容,卻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觀眾。這難道不值得惰性的煽情電視節目製作人反思嗎?



郭德綱曾在段子里調侃,不是滿門抄斬就別煽情了。這話也許說得過頭,但當你發現,當今的煽情好似成功學課程,這種故事真有什麼營養么?幾句箴言就令人激動的渾身發抖,睡了一覺以後就還是各過各的日子,該搶位子還要搶。那些眼淚,或許只是苦逼的生活里的一陣偽高潮,又或者索然無味的日子裡的一針雞血。這種廉價的刺激,難道就是我們中國電視觀眾的娛樂標準嗎?(文/風青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04: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