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光緒殿試答題卷曝光: 3米長卷考生寫了2000多字(圖)

[複製鏈接]

9622

主題

9699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7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iankang001 發表於 2013-6-3 14: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江陰市檔案館收藏的光緒十二年殿試陳燨唐的答卷影印件。原件已遺失。


  
  
卷首頂端寫著名次


  知識改變命運。古往今來,無數次不同種類的考試都印證著這句話的道理。

  本期的檔案穿越,請隨揚子晚報記者走進江陰市檔案館,一睹百餘年前清朝光緒帝時期殿試答題卷。

  透過這份當年考出第37名好成績的江陰考生陳燨唐的答卷,我們能看到的是,作為科舉制度下最高級別的考試,殿試的影響已超越個人命運,而延及家國。

  -小鏈接

  殿試怎麼進行?

  古代科舉考試殿試的形式很簡單,就是皇帝出策題,考生作答,也叫「金殿對策」。一般來說,在開考前日,大臣擬定策題若干,皇帝選定其中幾題后,謄抄印製成卷。經嚴格保密后,次日分發給考生。

  意外發現:當年探花出自金壇

  在做本期檔案穿越報道時,記者查找史料無意中發現光緒十二年與本期主人公陳燨唐同科殿試的另一位考生馮煦,當年他44歲,鎮江金壇人。而值得一提的是,這位馮煦當年高中一甲探花。

  1 殿試考卷什麼模樣?

  3米長卷,江陰考生寫了2000多字,考了37名

  在江陰市檔案館陳列室的牆壁上,揚子晚報記者見到了這份精裱的殿試考卷。試卷長約3米,從右到左依次是寫有考生信息的卷首和長約2000餘字的答卷正文。

  細看卷首,考生名叫陳燨唐。「殿試舉人陳燨唐,年三十歲,江蘇常州府江陰縣人。由附貢生應光緒元年鄉試中式;由舉人應光緒十二年會試中式;今應殿試。謹將三代腳色開具於後:曾祖宏度;祖沿;父式金。」

  卷首頂端,可見一行硃紅色大字,「第二甲第三十四名。」這就是陳燨唐當年參加殿試的最終成績。

  「這個成績已經很了不起了。」江陰文史研究專家、69歲的沈俊鴻告訴揚子晚報記者,在清代,科舉考試分為由各省學政主持的童試,中者為生員,俗稱 「秀才」;欽派考官於各省會主持的鄉試,中者為「舉人」;禮部主持的全國性的會試,中者為「貢士」;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中者為「進士」。「進士分為三甲,一甲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各若干名,即人們所說的『金榜題名時』。作為科舉制度下最高規格的考試,殿試考生無不飽學博聞,能位列二甲足以光耀門楣。」

  按照沈俊鴻先生所言,陳燨唐取得的「第二甲第三十四名」,算上一甲前三名,就相當於整個殿試的第三十七名。

  雖然是影印件,但用江陰市檔案館陳列室負責人顧強的話說,「除了試卷材質不同,幾乎是原件的完整複製。」也因此,百餘年前陳燨唐雋秀的書法入眼便能給記者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這叫館閣體,是清代科舉考試及書寫官文的通用字體。」沈俊鴻說,書法功力對考生的成績影響很大,某種程度上甚至比才學更重要。

  2 這份考卷從何而來?

  太巧了,清亡後殿試卷流落民間,物歸原主

  關於陳燨唐,揚子晚報記者在其孫陳以鴻一篇題為《三世先德錄》的文章中看到這樣的描述,「祖父名燨唐,字少和,號翕青。幼承家學,擅畫山水。遠師石谷,近仿鹿床。曾應傅相翁同和之請繪還碑圖,足見名流推重之殷……」

  數年前,正是在這位陳以鴻的上海家中,顧強他們用相機拍下了整幅陳燨唐殿試卷,回江陰印製裝裱陳列於館中。

  撥通陳以鴻的電話,這位年逾九旬的老先生中氣十足、聽力頗佳。他告訴揚子晚報記者,祖父的殿試卷是在上個世紀20年代,一位父親的世交好友無意間從北京的琉璃廠購得,作為禮物送到了家中。「可能是清朝覆滅后,隨離散宮人流落到了民間。總之是機緣巧合,上天恩賜。」

  陳老全家對這份殿試卷視若珍寶,雖經歷了戰亂、文革,仍一直完備保存。「可惜幾年前一次搬家卻意外丟失了。」顯然,陳老一直對此耿耿於懷,至今說起仍長嘆不止。「也多虧了江陰市檔案館當年留下了完整的影像,如今全家人只能通過複印件,去緬懷先祖的文采和才情了。」

  1923年出生的陳以鴻老人是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翻譯家、詩人和吟誦家,雖然已91歲高齡仍筆耕不輟、四處講學,並在閑時潛心研究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學。這樣一位博學望重的老人,說起祖父時卻是滿心敬佩。「祖父留下的書畫並不多,但只是那篇2000多字的殿試答卷,已能讓我們這些晚輩難望項背,終生受用。」

  在陳老看來,祖父的殿試答卷不止是書法功力了得,「他在短短時間內將自己的治國見解一蹴而就,通篇文氣暢達,行文駢散結合,立論穩重,辭采雅馴,足見器識文章不凡。」

  3 光緒帝考的什麼題?

  試題很長,包含數十個問題,沒寫在答卷上

  那麼,1886年的那次殿試,究竟光緒出何試題?

  上文已經說過,陳燨唐的殿試卷上並沒有列出試題,後人只是據其回答作了「崇正學、修戎政、稽版籍和定錢法」的推測。

  但顯然,僅此寥寥數語與策題原貌相去甚遠。揚子晚報記者經多方查找,終於在南大圖書館發現了與之相關的記載。事實上,光緒十二年殿試試題的篇幅很長,甚至不亞於陳燨唐的答卷本身——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聯誕膺天命, 寅紹工基, 於今十有二年矣。仰賴皇太后教育之勤……茲當臨軒發策, 其敬聽聯言。」

  如是開場白下,策題分別以「帝王誠正之學,格致為先」,「用兵之法,貴乎因地制宜,舟師其尤要也」等為主題,延伸出的問題多達數十個,內容具體到對某一本書的看法、某一種戰艦由何人發明、某一次戰役該如何取勝、某幾類錢法的優劣等等。

  最後還有一番總結,「夫稽古者出政之木也,講武者備豫之方也,設險者立國之基也,範金者理財之要也。爾多要舉以陳,勿猥勿並,朕將親覽焉。」

  考慮到光緒皇帝當年才是一個15歲不到的少年,這樣一篇策題想來由臣下代筆。

  再看陳燨唐的對策答卷,首先形式上與策題一致,也分成開篇、作答和總結三部分。以「帝王誠正之學,格致為先」為例,陳燨唐認為「但求簡牘之陳言而不探意蘊之要旨,則雖采遺文於散闕之餘,談周孔於坐論之間,不精不專,終未之有得也。」

  隨後,陳列舉了皇帝策題中所提及的若干帝王之學的典籍名作,如《貞觀政要》、《太平御覽》、《帝學》等等,指出其中各有精義可采,但不同持論又可分優劣云云。

  「可見皇帝說的那些書,陳燨唐不但都讀過,且有自己的思考評判。」沈俊鴻說。

  4 考生此後命運如何?

  被派出國遊歷考察,兩年後回國便辭了官職

  發生在127年前那場紫禁城中保和殿內的考試,無疑改寫了包括陳燨唐在內,合計200多位進士的命運。

  事實上,即便後世對封建中國的科舉制度局限性有再多批判,也無法否認它在所處的時代為國家選拔優秀人才所作的貢獻。學而優則仕——陳燨唐們沿著這樣一條路徑,帶著滿腹才學和志向,踏進了全新的人生天地。

  對大多數進士來說,有人幸得舞台大展拳腳,有人鬱郁不得志泯然眾人,但從此與考試一事再無瓜葛。可沒想到就在殿試的一年之後,陳燨唐再一次走進了考場。

  1887年6月12日,在北京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所屬的同文館大廳內,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考試。「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選拔出國遊歷官員的考試開始了。與傳統的科舉考試科目不同,這次既不考四書五經,也不考八股詩文,而只作關於史地、外交、洋務方面的策論。」

  在幾十名年紀、官職相仿的競爭中,陳燨唐脫穎而出,成為12位出國遊歷官員之一。其後兩年,他的身影出現在英國、法國、阿爾及利亞等距離大清王朝萬里之外的土地上。

  這次派員出國考察活動的規模、遊歷官員們行進路程之遠和所到國家之多,都是史無前例的。陳燨唐他們在所到之處,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友好外交和文化交流,並在回國后留下了大量極具意義的總結、回憶資料,其中就有陳燨唐的那本《游編》。

  遺憾的是,此番出國遊歷的壯舉竟成為陳燨唐留諸晚清朝廷正史的最後印記。陳以鴻老人告訴記者,祖父回國不久就因母病乞假奉養,遠離了廟堂。

  據記者考證,與陳燨唐同科殿試的一眾進士,鮮有飛黃騰達聞名於史書者,這或許與彼時朝廷積弱,飽學者難盡其學、有志者難得其志不無關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16: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