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父親的基因更強大

[複製鏈接]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13-5-17 02: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科學家研究顯示:父親的基因更強大

2013年05月16日08:41   

孕婦肚子里胚胎的早期發育主要由卵子決定的認識或要終結了。過去,人們發現卵子的體積很大、富含蛋白質和RNA,而精子的體積很小、幾乎僅能攜帶一半的DNA,因此推斷,決定早期發育的信息幾乎都在卵子中,而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劉江領導團隊完成的研究稱,DNA甲基化的圖譜是來源於精子的,這意味著,精子對胚胎早期發育才真正具有決定作用。這份成果近日被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句祖諺生動描繪了生物所具有的遺傳特性,用科學家的話即「生命得以延續的基礎是遺傳,父母的DNA序列信息會遺傳給子代」。然而,一個生物體內的每個細胞都具有同樣的DNA序列,那是什麼決定了它們發育成不同的組織器官呢?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這是由表觀遺傳信息決定的。它使得動物在僅一套DNA序列的基礎上,從一個受精卵分化成200多種表型各異的細胞,最終形成大腦、心臟等不同器官。」劉江說,「但表觀遺傳信息能否從父母遺傳到子代以及怎樣傳遞,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

2011年初,劉江團隊研究項目啟動,並選定斑馬魚作為模型開展研究。據介紹,這種生物與人類的基因相似度高達85%,幼魚胚體透明, 是公認的研究脊椎動物發育的模式生物。

據介紹,該團隊精確繪製了單鹼基解析度的斑馬魚卵子、精子、6個早期胚胎和精囊共9個全基因組的DNA甲基化圖譜。通過海量數據分析和深度數據挖掘,該團隊發現斑馬魚精子和卵子甲基化圖譜存在三大差別:一是斑馬魚受精后,父源DNA一直保持著精子的甲基化圖譜;二是母源DNA在16細胞期之前,一直保持卵子的甲基化圖譜,然後卵子的甲基化圖譜作為一個整體被拋棄,並重新編程,當胚胎髮育到囊胚期時,母源DNA也轉變成了精子的甲基化圖譜;三是精子甲基化圖譜的信息指導早期胚胎髮育。

「斑馬魚除了DNA可以從父母傳遞到子代外,精子的DNA甲基化圖譜也可以被完整地遺傳,並用於指導胚胎早期發育。」劉江如是說。

該實驗還發現,剔除細胞核的卵子加入精子細胞核(孤雄實驗)能產生胚胎的發育,但如果不加入精子的細胞核僅有卵子的細胞核或再加入一個卵子的細胞核,無論如何刺激卵子都無法啟動胚胎的發育(孤雌實驗)。這些結果也進一步證明了精子攜帶的信息在胚胎髮育中不可缺少的作用。

專家表示這個結果填補了表觀信息遺傳理論的空白,將為幹細胞及其轉化醫學的發展和應用提供理論基礎,也將為一些疾病治療提供新思路,另外還有助於體外受精生殖技術完善和應用。(邱晨輝)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1: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