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輿論場:試金石「朱令案」

[複製鏈接]

2189

主題

3562

帖子

2514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4

積分
25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gskhg 發表於 2013-5-7 23: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多維新聞】

即便《人民日報》旗下子報《京華時報》和農夫山泉已然鬧得不可開交,民眾與多數媒體顯然更願意替卧病在床的朱令喊冤。更何況,經過數天累積,美國白宮網站發起的關於該案的一份聯署,已經有超過十萬人通過點擊滑鼠投了票。此輪聯署,進一步加劇了朱令案的影響力和波及範圍,並使其遠洋過海成為一樁世紀迷案。

北京時間5月6日午間,新華社同步網站新華網在微博刪帖屏蔽「朱令」、「孫維」、「鉈中毒」等關鍵詞之際,刊發七問朱令案的網評,一石激起千層浪,同時也拉開了主流輿論場加入聲援朱令戰團的序幕。緊接著,《人民日報》、央視網在內的多家中央媒體都對本案傾注關注熱情。其中,《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援引清華大學《新時報》的微博,呼籲真相快快到來。



不過,7日刊發的紙質版《人民日報》,除了大篇幅地為其子報《京華時報》助力外,並未對朱令案有所提及。《新京報》頭版讓位於居住證管理辦法的出台,時事評論版那篇《不能以製造冤案追求「維穩」》被指有醉翁之意;《京華時報》還在不遺餘力地反駁農夫山泉記者見面會上的抹黑指摘;唯有遠離帝都的《南方都市報》敢於喊出那句話——「北京警方不可繼續沉默。」

是的。輿論已經鬧翻了天,唯一掌握實證的北京警方如若繼續保持沉默,估計圍觀民眾就要在北京警方的沉默中爆發了。而後,哪一方會在沉默過後走向滅亡,還未可知。目前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朱令案已經成了各方都繞不過去的坎兒,只能面對無法再借其他事宜轉移公眾注意力。畢竟,夾在復旦大學投毒案與此輪輿論聲援朱令之間的,是「4•20蘆山地震」的爆發。後者的熱度雖然遠遠覆蓋掉了其他,但地震報道冷卻過後,朱令還是再次成為了輿論中心,避之不去。

所以,任何企圖依靠新的更具刺激性和吸引眼球的新聞來轉移輿論注意力的努力,在朱令案上都徹底覆滅了。《南方都市報》的中肯評論,並未迎合大眾普遍的「有罪推定」,即將本案唯一的嫌疑人孫維簡單地視作真正的兇手。因為,在警方沉默的近20個年頭裡,孫維也經受著媒體和輿論的不斷侵擾。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不管是直接受害人朱令,還是嫌疑人孫維,都是「受害者」。緣由在於,「沉默的司法,帶來的是朱令蒙受不白之冤的事實,製造的是孫維不斷被侵擾的現狀。」

而自願加入戰團的美國,一方面推高了朱令案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另一方面也讓西方媒體有了再次追問中國司法漏洞的契機。不妨先來看看十多家西方媒體報道朱令案所選取的角度。《中國投毒案:刪帖點燃質疑》,此指向的是中國屢遭詬病的強力輿論管控;《為何中國老案落在白宮門口》,估計以此為切入點的媒體更想勾起人們對投奔美領館的王立軍和陳光誠的記憶;《中國網民為19年前被毒學生伸冤》,這種有選擇性地梳理網民心聲更符合BBC的口味和風格;《奧巴馬:中國信訪辦主任?》,對奧巴馬的這一身份定位恐怕還得從作家崔成浩微博中的一則漫畫說起。




同樣被歸入西方媒體陣營的《環球時報》英文版開始喊冤了。該報中文版和官方網站並未在朱令案上指點江山,激揚社評文字,卻只在英文版中刊發題為《有罪推定激起更多的問題》。其中提到的「有罪推定」,矛頭自然對準了在白宮網站上請願的數萬人。因為聯署中明確將嫌疑人孫維當做了投毒於朱令的兇手,並提出「調查並驅逐孫維」的要求,理由是「為保護我們的安全。」至於想對國內讀者說的話,胡錫進已經藉由個人微博進行了傳達,「一,同情朱令和她的家人。二,反對對孫維下毒的有罪推定。三,斷言孫維的『家庭背景』阻止了當年調查,這隻能是臆測。四,呼籲官方出面回應輿論,介紹當年未能破案的情況,說明重審或不重審的理由。美國萬眾矚目的辛普森案也沒破了,19年前朱令中毒案破不了的可能性完全存在。官方缺公信力是癥結。」

「有罪推定」對中國民眾來說並不陌生,因為李克強在首次中外記者見面上就是以此反駁美國記者黑客攻擊追問的。至於其可能激起的更多問題的後果,從女神探聶海芬辦理張氏叔侄的鐵案后被證實為冤假錯案中,早已有了力透紙背的現實例證。可即便如此,民眾還是更願意親身踐行有罪推定,更願意相信:既有作案時間又有作案條件的孫維,就是依靠強大家庭背景逃脫於法律準繩的罪魁禍首。

面對朱令案,有網友憤怒地喊出了「朱令案就是清華的恥辱,就是中國的恥辱」。同樣的意思換一種更為冷靜的表達方式,則成了《金融時報》那篇《作為法治試金石的朱令案》的核心要旨。「朱令案如同一塊試金石,不僅投射了不少網友對於社會不公的憤怒與不滿,成為不少人無數個不眠之夜的現實夢魘,與此同時也無比真切折射了轉型中國的法治困境;當正義的正常渠道看似阻礙之後,應該如何做?怎麼做才更符合正義?一樁十二年前的未了正義,一線希望卻維繫於彼岸世界,不得不令所有人有所反思。」

以小見大。這位《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最後升華的觀點才更能拉近與普通民眾的距離。因為接二連三校園投毒案的發生,使得人們一邊戲謔著「感謝室友不殺之恩」,一邊也人人自危式地表達著對誰都可能淪為下一個朱令或者黃洋的擔憂。「朱令案並不僅僅是對於官方司法正義的試金石,更是對於個體公正的試金石。」就此,也可以理解網友那句慷慨陳詞——「如果今天我們不為朱令挺身而出,他日誰來為我們挺身而出?」但值得一提的是,挺身而出的方式和挺身而出的姿態同樣重要,甚至決定了挺身而出的結果之如何,否則下一個朱令的可能或許始終存在。

公眾除了對朱令施以同情外,同時也對長期以來照看著她的父母獻上敬意。《解放日報》傳來溫情報道《永遠的22歲》,除了感嘆——「18年前,那名年輕漂亮、才華橫溢的清華女生,如今癱在床上,說著外人聽不懂的話,做著別人走不進的夢」之外,還將朱令父母的心聲公之於眾。依照該報的轉述,朱令父母表示,「之前不知道所謂『白宮請願』一事,如今的態度是既不參與也不支持……他們的生活重心還是在照顧朱令身上,他們也依然相信正規的途徑和渠道。」此外,朱令父母也已公開向北京警方喊話,要求信息公開。此合理訴求,加上眾媒體和輿論的吶喊助威,沉默了近20年的北京警方,想必很難坐以待斃了吧。

截至多維新聞發稿前,新浪微博已經解除了對朱令的屏蔽,輿論的關注熱情再度出現井噴之態勢。此變化是否意味著風向轉好還未可知,但民間輿論一邊倒地將棒子掄向孫維顯然有失偏頗。因為刑法第十二條明確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那麼,輿論該將詰問的槍口對準誰?比如北京警方緣何在對孫維進行長達8個小時的突審后再無下文;突審孫維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審理過程中是否存在妨礙司法公正的情況?緣何新浪微博會將朱令等案件關鍵詞設為敏感詞進行屏蔽?凡此種種,請逐一給包括朱令及其家人在內的普通民眾一個負責任的說法和交代。


0

主題

5

帖子

27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7
沙發
打虎武松 發表於 2013-5-8 08:46 | 只看該作者
白宮請願是因為孫維編造生日名字違反美國移民法, 根據美國移民法,, 必須驅逐出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00: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