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電影《走近毛澤東》(紀錄片)

[複製鏈接]

146

主題

3301

帖子

1516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司馬遷 發表於 2013-4-5 07: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司馬遷 於 2013-4-5 07:39 編輯



電影:《走近毛澤東》(紀錄片)


旁白介紹:
  他是詩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戰士,又是統帥;他指揮千軍萬馬,自己不曾開過一槍;他締造人民共和國,自己不當大元帥。他就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代偉人毛澤東。
  1975年12月31日晚上12點至翌日凌晨1點,這天晚上,毛澤東會見了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的女兒朱莉和女婿戴維。朱莉轉交了尼克松寫給毛澤東的信。毛澤東看上去有些體力不支,交談時不得不將頭靠在沙發上。這情景讓在場的人感到,無情的歲月已經讓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風華不再。
  毛澤東八歲才在家鄉的私塾啟蒙讀書。但他對私塾先生教的《四書》、《五經》興趣不大,卻喜歡讀那些古典小說和當時比較進步的書籍。《盛世危言》是一本宣傳富國強兵、救亡圖存的書,毛澤東當時想盡辦法借到了這本書,並留下了這張還書的便條。這裡還保存有毛澤東當年帶午飯用的小竹籃子。這盞小桐油燈,記載了毛澤東十三歲停學期間,白天勞動,晚上自學的經歷。
    兒時的毛澤東在家鄉有個乳名叫石三伢子,鄉親們都知道,正是這個愛讀書、樂於助人的石三伢子領導全中國的勞動人民翻身作了主人。
    走上革命道路的毛澤東,曾經回到家鄉創辦了農民夜校和組織農民協會。這是韶山農民協會舊址。毛澤東還把自己的弟弟妹妹都帶出來參加了革命。
    回到故鄉的第二天早晨,毛澤東到後山去看望父母的墳地。途中遇到了一位正在放牛的牧童,這情景或許讓毛澤東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在父母墳前,毛澤東用松枝和鞠躬表達了自己對親人的懷念。17歲那年,毛澤東告別父母,走出韶山沖。臨行前,他改寫了一位日本人寫的言志詩,悄悄夾在了父親每天必看的賬簿里,詩里說:「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離開韶山的毛澤東來到了湖南第一師範。在這裡,他根據自己姓名毛澤東三個字的繁體筆畫,用「二十八畫生」的名字,在長沙一些學校貼了好幾百字的《徵友啟事》。毛澤東當時的人生志願是立奇志,交奇友,讀奇書,創奇事,做一個奇男子。
    在湖南第一師範,毛澤東的行為之奇、膽識之奇,志向之奇,而被同學們戲稱為「毛奇」。在他的周圍,逐漸聚集了蔡和森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並成立了一個自己的社團,取名為新民學會。學會的宗旨是改良人心和風俗,作新的國民。新民學會的不少會員,後來成了中國***早期的著名人物。
    1921年夏天,毛澤東在上海參與創建了中國***。回到長沙后,他與何叔衡等人建立了中共最早的省委組織--中共湘區委員會。在委員會的舊址,毛澤東和他的妻子楊開慧曾住在這裡。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毛岸英就是在這裡出生的。後來,楊開慧和毛岸英都未中國革命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失驕楊君失柳......)
    毛澤東一家為了中國革命犧牲了六位親人。出了妻子和兒子外,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堂妹,一個侄兒。
    此刻回到家鄉,雖然再也不能見到犧牲了的親人,但家鄉人民這些幸福的音容笑貌,不正是毛澤東和犧牲的親人們為之奮鬥所希望看到的嗎?
    常年在鄉村、叢林里的戰爭生涯,是毛澤東養成了登山的愛好。1954年冬天,毛澤東在杭州主持起草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時,閑暇中便去登杭州附近的山峰。一次登到半山腰時已是傍晚,有人說再往前走,沒有路了。天黑了,就什麼也看不見了。提出下山往回走。毛澤東說,你們是累了吧?不能累了就不幹了。路是人走出來的嘛。我們往前走,決不下山,不走回頭路。這就是毛澤東的個性。
   毛澤東對手中的這根竹杖愛不釋手,每次外出都帶在身邊。這是1954年來杭州登山的時候,工作人員砍一根柱子,包上膠皮,做的一根拐杖。毛澤東很高興,拿著它在杭州附近爬了不少的山。此後,他把這根竹杖帶回了北京。後來,又用這根竹杖到山海關視察,到十三陵工地,還到過故宮。日子久了,這根竹杖被摸得又光又亮,成為他的心愛之物。1965年,毛澤東在長沙會見胡志明,胡志明看到了這根竹杖,非常喜歡。臨別時提出用自己的拐杖跟毛澤東交換以作紀念,毛澤東沒有同意。胡志明離開不久,毛澤東帶著這根拐杖回到了井岡山。猶記當年風火里,九死一生如昨。重上井岡山,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毛澤東一生登過數不清的山峰,而井岡山卻彷彿像一座永恆而鮮明的歷史坐標,毛澤東的輝煌,中國革命的獨特道路,正是從井岡山開始的。
    震驚中外的「馬日事變」,對毛澤東的震撼太大了。在這生死關頭,毛澤東看到了沒有槍杆子被動和悲哀。於是,在武漢召開的中共「八七會議」上,毛澤東語驚四座:須知政權是由槍杆子取得的。後來這句話被概括為槍杆子裡面出政權。成為了中國***走向勝利的一個根本性戰略。
    「八七會議」后,已經34歲從來沒有想到過要領兵打仗的毛澤東卻在湘贛邊發動了聲勢浩大的秋收起義。秋收起義的部隊,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號。攻打長沙失敗后,他背著長沙向井岡山走去。遠在上海的中央不同意毛澤東的選擇,決定撤銷毛澤東的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職務。當這個命令傳到湖南時,毛澤東早已上了井岡山。在哪裡建立起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農村根據地。
    後來的事實證明,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開始從井岡山逐步延伸,一直延伸到北京的天安門。
    其實毛澤東年輕時的人生志願不是去抓槍杆子,而是想做個文化人,想當一名教師或者記者。越到晚年,他談論個人志願的興趣越大。50年代後期,他多次公開講:我退休以後,可以給人民日報寫點雜文,可以到大學做教授。讓在場的人感到是那樣隨意和親近。他說,我讀的是師範學校,一心想當教員,沒想到後來會指揮打仗。我年輕時根本不懂得馬克思主義,也從未聽說過***。更沒有想到我會成為一個戰士,並組織一支部隊去打仗。我是被迫這樣做的,因為反動派殺人太多!
    然而時勢造英雄。歷史將他推向了風口浪尖,讓一個根本沒有想到要打仗的人去身經百戰。
    指揮千軍萬馬的毛澤東卻依然不喜歡摸槍。在被蔣介石圍追堵截的長征途中,毛澤東創造了四渡赤水這一軍事奇迹。但他卻對人說:我要用文房四寶打敗國民黨反動派!
    在延安,在西柏坡,毛澤東常常沉湎於書香筆墨的世界。這書香筆墨的世界伴隨著他的一生。中南海的卧室里,這張特製的大床,記錄了毛澤東別具一格的書香生活。一部浩瀚的二十四史,毛澤東是從頭到尾讀過的,並留下了大量的圈畫和批註。他批註的一套二十四史,被影印出版后,儘管售價16萬元之巨,竟在社會上供不應求。
    毛澤東把不讀書不看報視為黨的領導幹部很嚴重的缺點之一。
    不喜歡摸槍的毛澤東常常強調,革命者不僅要學會適用槍杆子,還要學會使用筆杆子。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在延安窯洞里寫出了《論持久戰》,他用他的文房四寶告訴天下,這場戰爭必將是一場持久戰,戰爭的結局是中國必勝,日本必敗。蔣介石也不得不表示贊同。

146

主題

3301

帖子

1516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16
沙發
 樓主| 司馬遷 發表於 2013-4-5 07:35 | 只看該作者
       在延安狹小的窯洞里,毛澤東東西紛繁雜亂的國內外大事,深刻把握中國革命的脈絡走向,寫出了知道中國革命的著作《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依然用他的文房四寶告訴人們,代表最廣大人們根本利益的中國***人,目前所進行的是一場新民主主義革命,革命的目的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此論一出,一幅清晰的社會變革前景擺在了人們的面前。
    (重慶談判之後,蔣介石撕毀和平協定)毛澤東的詩情畫意和人民和平的願望就這樣被炸碎了!內戰爆發了。1947年春暖花開的時節,蔣介石調動20萬大軍進犯延安。重兵壓境,同仇敵愾的延安軍民決心打一場延安保衛戰。而此時毛澤東的眼裡,卻不僅僅只有延安。3月11日他力排眾議,決定在必要時撤離延安。毛澤東告訴人們,蔣介石打仗是為了爭地盤。佔領延安,他好開慶祝會。我們就給他地盤。我們打仗是要俘虜他的兵員,繳獲他的裝備,消滅他的有生力量。這樣,他打他的,我打我的,等蔣介石算清這筆賬,後悔就晚了。在黨的高級幹部會議上,毛澤東又說,退出延安是為了打到西安。我們要用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
  1945年開始,氣勢恢宏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勢如破竹。這時候,解放戰爭已經進入最後的決戰關頭。毛澤東也從陝北東渡黃河,住進了河北省平山縣一個叫西柏坡的小村莊。
  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就是在西柏坡的農家小院里指揮的。在這裡,毛澤東把他的軍事指揮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決戰時刻,美國人評論說:蔣介石和毛澤東的最大區別,在於蔣介石有鋪滿地毯的總統府和「美齡號」總統座機,可以飛來飛去地指點部下作戰。漫步在鄉間小道上的毛澤東,卻是在世界上最小、最簡陋的土「司令部」里,用手寫電文指揮著一場世界上罕見規模的人民解放戰爭。
  遼瀋戰役打響以後,毛澤東的眼光便盯住了錦州,因為它像一根扁擔,一頭挑著東北,一頭挑著華北。
  1948年10月,毛澤東果斷決定,對長春採取圍而不打的方針,讓林彪率部南下攻取錦州。與此同時,蔣介石也命令范漢傑死守錦州。
  於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錦州戰役就這樣打響了。
  然而,僅僅用了31個小時,挑起國民黨東北和華北兩大軍事集團的扁擔便折斷了。人民解放軍活捉守將范漢傑部下九萬人,東北的大門關上了。
  為了一座孤城,蔣介石賠了部隊,還喪失了戰機
  後來,毛澤東這樣評價這場戰役:如果當時蔣介石果斷地放棄錦州,西撤華北,同傅作義軍事集團連兵一處,我們的仗就不好打了。
  人們在總結毛澤東的軍事指揮藝術時感嘆道:戰爭指揮藝術的高下,關鍵是看指揮員有沒有眼觀全局、運籌帷幄的戰略胸懷。在三大戰役期間,毛澤東發了190多封作戰電報。
  戰爭結束后,他舒了一口氣。一天午睡后,他在西柏坡農家院里的一棵樹下讓警衛員給他梳理頭髮。警衛員發現了一根白髮,拔了下來。毛澤東捏在手中,情不自禁地說了一句:打了三場戰役,白了一根頭髮,值得。
  一根白髮,一桿毛筆,一百九十多封電報,國民黨一百多萬大軍在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的談笑間灰飛煙滅。這就是軍事統帥毛澤東。
  然而,這位軍事統帥卻拒絕了中央要授予他的大元帥軍銜。不想當元帥的毛澤東,莊重地給他的戰友們授予共和國元帥勳章。
  在1955年評軍銜時,中央準備按照蘇聯給斯大林評定軍銜的做法,給毛澤東評一個大元帥。為此,天津一家總後的軍工廠按毛澤東的身材做好了一套大元帥服。
  但毛澤東拒絕穿這套服裝,他用開玩笑地口吻表達他的意願:這樣的元帥服穿在身上會很不舒服。
  英國的蒙哥馬利元帥,是二戰時的英雄,他曾在非洲率領軍隊打敗了有「沙漠之狐」稱謂的德國元帥隆美爾。毛澤東和他很談得來。
  1961年9月,蒙哥馬利第二次訪問中國,談話中他詢問毛澤東為何沒有軍銜?毛澤東回答說:「他們要給我軍銜,我不要。」
    對於一個軍事統帥不要軍銜,蒙哥馬利覺得不可思議:「主席不想當元帥嗎?」毛澤東回答得非常乾脆:「帥、將、校統統都不要。」
  毛澤東對當大元帥沒有興趣,但卻有一個特別的愛好,那就是游泳。
  從兒時在故鄉的小池塘游泳開始,毛澤東暢遊了中國許多江河湖海。
  蒙哥馬利在船舷上欣賞著如魚得水的毛澤東暢遊長江。他或許不知道,喜歡游泳的毛澤東,常常在搏擊風浪中尋找一種獨特的感受,那就是自信,迎接挑戰的自信。
  青年時代在湘江中游泳的時候,差點被浪濤淹沒,被同學救起來后,毛澤東寫了一首詩,詩中說:「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這首詩後來軼失了,但他在晚年卻常常對人談起這兩句。游完長江的毛澤東,就這樣來到群眾中。
  1954年夏天,毛澤東在北戴河游泳時,遇上大風。他不僅迎浪暢遊,還對人說:「七級颱風,我在北戴河的大海里游泳很舒服。」
  毛澤東詩興大發,在《浪淘沙·北戴河》詞中寫道:「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漁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喜歡游泳的毛澤東還渴望到國外的其它河流中去游泳。
  1960年,他和來訪的尼泊爾首相柯臘拉伊談起了到尼泊爾游泳的設想,毛澤東還說:我也想到恆河去游一游,只要讓我游,我一定去。
  也是1960年,毛澤東又和來訪的老朋友斯諾談起了游泳。
       斯諾說:1936年在保安,你曾說過想到美國的江河去游泳,不知您現在還有沒有這個興趣。毛澤東笑了笑回答:我希望在不太老之前,到密西西比河去暢遊一番。但這是一廂情願,華盛頓政府會反對。斯諾笑了:如果他們同意呢?毛澤東笑著說:如果那樣,我可以在幾天之內就去,完全只作為一個游泳者,不談政治,只在密西西比河游一下。但是,毛澤東在他的有生之年,沒有能去密西西比河游泳。
       美國傳記作家特里爾向西方人說:毛澤東在他的中南海發現非洲。尚比亞總統卡翁達是和他最早握手的非洲國家首腦之一。在談話中,毛澤東充分闡述了中國非常重視和亞非拉國家交朋友的想法。第二次和卡翁達會見的時候,毛澤東已經81歲了。卡翁達回憶說,夫人們為了表示對他的敬意,用的是非洲禮節。他用同樣的禮節來回應,也行屈膝禮。這給非洲人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1971年,當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的優勢通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席位時,毛澤東感慨地說:不要忘了,是非洲的窮朋友們把我們抬進聯合國的。
       毛澤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喊出人民萬歲的領袖。
       人民在毛澤東心裡是至高無上的。也是他始終不渝的信仰。他把為人民服務作為中國***人的最高境界語追求。他書寫的「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永久地鐫刻在被譽為第一國門的新華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6

主題

3301

帖子

1516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16
3
 樓主| 司馬遷 發表於 2013-4-5 07:3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司馬遷 於 2013-4-5 23:21 編輯

       身處人民群眾之中就像如魚得水,毛澤東顯得是那樣地開心。在談到和人民群眾的關係時,毛澤東常用這樣的比喻:水裡可以沒有魚,但魚兒永遠離不開水。
       出身於農民家庭的毛澤東,事中對農民有著深厚的情感。從延安到北京,毛澤東保持著農民的一些生活習慣:穿了多年的衣物捨不得扔掉,總是縫縫補補再穿;飲食習慣也不大講究;聽到農民受苦就掉眼淚。
       1942年6月3日,天正下著大雨。陝甘寧邊區政府正召開縣長聯席會議。會場突然遭到雷擊。延川縣代縣長被雷電擊死。事後,一個農民說:老天爺不睜眼,咋不打死毛澤東!保安部門聽說后極為震驚,要把此事當作反革命事件來追查。毛澤東知道后急忙制止。他說,你們倒是應該去調查一下,老百姓為什麼會罵我們。調查的結果是,由於邊區軍政人員太多,徵收的公糧太多,老百姓負擔過重,群眾中產生了不滿情緒。
       通過這件事,促使毛澤東反思黨的政策,決定精兵簡政。毛澤東還親筆書寫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題詞,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就這樣開始了。毛澤東朱德等中央領導人也都分得了生產任務。
       解放后,人民的生產生活狀依然牽動著毛澤東的心。1950年夏天,淮河突發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聽到有的人為了躲水爬到樹上,人蛇爭樹,竟活活被毒蛇咬死時,他傷心地落淚了。他接連批示三份災情報告給周恩來,提出了根治淮河的設想,並寫下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題詞。一場大規模治理淮河的工程就這樣開始了。儘管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經濟還十分困難,但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僅僅一年時間,第一期淮河治理工作便順利完成。
       新中國成立初期,南方有一千多萬人感染了血吸蟲病。得這種病的人肚大如鼓,骨瘦如柴,少數嚴重地區,田地荒蕪,家破人亡。對此毛澤東非常揪心。1955年。毛澤東發出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一場降服災難的特殊戰鬥就這樣打響了。1958年6月30日,正在杭州視察工作的毛澤東從人民日報發表的新聞報道得知,江西余江縣徹底消滅了血吸蟲病,興奮地徹夜不眠,浮想聯翩,寫下了《七律·送瘟神》,他用「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來讚譽人民戰勝病魔,改天換地的精神。
  新中國成立后,住在中南海的毛澤東,經常乘一輛專列外出視察工作。
  毛澤東的專列事實上成為了他的流動辦公室。在鐵路沿線,他可以隨時隨地停車,同地方各級領導幹部現場辦公,還能隨時接近人民群眾。
  在這樣的場合會見外賓,也是常有的事。有不少的外國客人都到過毛澤東的專列。這是他會見古巴參謀聯度會議總督察夫婦的情景。
  毛澤東宣稱自己是按月亮辦事,也就是說夜晚辦公,白天睡覺。白天能這樣坐在列車窗口邊的情景,就連跟隨他的警衛戰士都很少能見到。於是,這幾個膽大的戰士便抓住機會拍下與毛主席合影的照片。
    毛澤東說過:我在北京呆久了,腦子裡就是空的。一出去,裡面就有東西了。於是,毛澤東幾乎每年都要外出視察,有時在外面一呆,就是幾個月。當時的許多重大決策,常常是在北京以外的地方做出的。
  走出北京的毛澤東,曾經這樣安排他的行程——
  1959年10月,離開北京,1960年3月回到北京,在外5個多月。這期間跑了八個省、市;停車開會、談話59次;視察工廠、公社和部隊7次;接見外賓5次。除在杭州讀書辦公近兩個月外,大部分時間都是住在專列上面。他想用這輛專列,走遍祖國的山山水水。1960年4月,回到北京一個月後,毛澤東的專列又啟動外出了。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外出視察常常被群眾認出來,造成人們圍觀群眾擁堵現象。有關部門擔心對毛澤東的安全不利,便做出規定,毛澤東外出或在公眾場合,必須戴口罩。
  毛澤東儘管極不情願,但只得妥協。他就這樣帶著口罩外出考察。累了,就在鐵軌旁或是土坎兒上歇會兒,抽口煙。這樣的情景,安全是加強了,但毛澤東卻感到了不能接觸人民群眾的孤獨。從他的神態中,可以看出他的無奈。
       他在武漢一個街道視察時,曾感慨地對街道居委會主任說:「我真羨慕你們的工作,每天能跟群眾打交道,最有意思。」毛澤東拄著他這根心愛的竹杖又出發了。
  1959年4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共八屆七中全會上,毛澤東說出了自己的一大心愿,想去考察黃河、長江,想學明朝的徐霞客。他說:我可以從黃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質學家、文學家、生物學家;只准騎馬,不能坐車,一直往昆崙山去;然後到豬八戒去過的那個通天河,翻過長江上游,再沿長江而下,從金沙江一直到崇明島。我有這個志願,很想學學明朝的徐霞客。
  為了實現這個心愿,中央警衛局特意在北京西山一帶,秘密組建了一支護衛他考察的騎兵大隊,進行訓練。與此同時,毛澤東還讓身邊工作人員練習騎馬,查資料,做了各方面的準備。
  1964年夏天,毛澤東還擬定了考察黃河的出發日期。為他訓練的那匹白馬坐騎,也從北京調到了北戴河。在警衛員的攙扶下,71歲的毛澤東騎了上去,還照了張像。由於國際形勢發生變化,他被迫取消了這個計劃。
  1972年,毛澤東大病一場。病剛剛好一點的時候,他就風趣地對身邊工作人員說:前些時候我到馬克思和恩格斯那裡去了一趟,他們倆說,你那個國家的鋼鐵和糧食還太少,再說你還要去黃河,你先回去吧。
  毛澤東始終沒有放棄這個心愿。可是,他畢竟是已近80歲的人了。無論是身體,還是國家形勢,他都不可能跋山涉水考察中國的大地了。
  1973年,參加過中國***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還記得,大會閉幕時,全體代表們起立鼓掌歡送毛主席離席,但年邁的毛澤東已經因腿疾而站不起來,他又不想讓代表們看出來,便坐在座位上不動。
    周恩來總理見狀機智地宣布:「毛主席要目送大家離開會場。」毛澤東說:「你們不走,我也不走!」代表依依不捨地回望著毛主席。
  進入晚年的毛澤東,對於人的生老病死是非常曠達的。閑暇時他同身邊工作
  人員聊天說:「人總是要死的,毛澤東是人,所以毛澤東是會死的。」
  他還囑咐說:「我死了可以開個慶祝會,你就上台去講話。你就講,今天我們這個大會是個勝利的大會,毛澤東死了,我們大家來慶祝辯證法的勝利。人如果不死,從孔夫子到現在,地球就裝不下了,新陳代謝嘛。」
       毛澤東還形象地解釋了他的辯證唯物主義生死觀,他曾經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我活著的時候吃魚比較多,我死後就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長江里餵魚。你就對魚說:魚兒呀,毛澤東給你們賠不是來了,他生前吃了你們,現在你們吃他吧,你們吃肥了好去為人民服務。這叫物質不滅定律。
       每一個接觸毛澤東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親和力。更能感受到毛澤東親和力的,是在籌備新中國的日子裡。風塵僕僕進到北京城的毛澤東,精心籌劃著人民共和國的各項事務……期望能得到人民給予的滿分。
       曾有一個外國人向毛澤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們是中國第一,還是***第一?你首先是一個中國人,還是首先是一個中國***人?毛澤東總是微笑著回答說:你這個問題好像是在問是先有父母還是先有兒子。我可以確切地告訴你,沒有中華民族,就沒有中國***。
       毛澤東堅信,他和中國***人的不懈奮鬥,都是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他總是說,任何一個政黨,只有為人民服務,才能長期生存下去。
       有位名叫斯坦因的外國記者曾經苛刻地向毛澤東提出一個更加實際的問題:你憑什麼指導你的政府和軍隊?毛澤東不假思索地回答:憑人民的信任!正是人民的信任,使毛澤東感到自己對人民的無盡的責任。
       毛澤東不僅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且把自己的感情和理想寄托在人民共和國的青年人身上:未來的事情將由未來的人決定。從長遠來看,年輕一代總是比我們更有知識。「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好比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毛澤東同期聲:
       我們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艱難困苦,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共和國!
       領到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人;
       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
       正義的事業是任何敵人也攻不破的。
       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
       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

       結束語:

       他最大的目的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他最大的創造是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他最艱辛的探索是中國式的社會主義;
       他最偉大的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98

主題

2123

帖子

224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47
4
禾苗 發表於 2013-4-5 22:55 | 只看該作者
是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再一次的肯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129

帖子

8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0
5
沙灘豬頭 發表於 2013-4-19 10:47 | 只看該作者
很受教育,有空就該看看這些東西,充實自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9: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