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潘石屹「當年那段落魄淘金史」:從暴窮到暴富的坎坷路

[複製鏈接]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時間:2013-02-07   來源:中國青年報   



潘石屹:SOHO中國董事長,兼聯席總裁

個人簡歷:

·1963年出生於甘肅天水。

·大學畢業後到國家石油部工作。

·1987年起,開始在深圳和海南開創自己的房地產開發生涯。

·1992年,與人合作共同創建了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開發出一系列房地產項目,包括北京萬通新世紀廣嘗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大廈、北京萬通理想世界。

潘石屹的創業路

在中國,談論房地產風雲幾乎不可能不談到SOHO中國公司的潘石屹,他開發的樓盤佔據了北京CBD地區將近一半的銷售額,他永遠不變的招牌形象不間斷地出現在各種論壇、媒體、戶外廣告上。那麼,他是如何創業的呢?

英雄莫問出處

坐在SOHO現代城18層寬敞的辦公室內,SOHO中國董事長兼聯席總裁潘石屹像說書一樣,描述著多年以前的那段落魄淘金史。

1991年下半年,海南的經濟正遭受著第一次低潮。和許許多多的淘金者一樣,潘石屹和馮侖幾個人成天混跡於海口的街邊排檔,沙灘浴場,「無聊的時候騎著自行車繞島一周,回來時已經滿臉鬍子。」有一段時間,一位女士和他們幾個人走得比較近,大家自認為意氣相投,常常一塊喝酒聊天。直到有一天,這位女士來到潘馮註冊的「萬通公司」辦公室參觀了一番,從此不辭而別。多年以後,當潘偶然再次遇到這位女士時,不忘對此問個究竟。女士坦言,「你們惟一的一張辦公桌上都是厚厚一層塵土,和這樣的人交往,實在怕惹是非!」

在成立海南萬通之前,馮侖、潘石屹等人的計劃是承包一家叫做「大地公司」的國有小企業,雙方約定,馮潘每年向原來的廠長繳納數千元管理費,大地公司由馮潘經營。合同簽訂,馮潘接手了大地公司的印章,正準備開展業務,不料第二天,老廠長便騎車趕了過來,要回了印章,撕毀了合同。原來,經過一夜反思,想到馮潘的境況,穩重的老廠長還是覺得不妥,「不能因為幾千塊錢惹了大麻煩!」這也才有了後來重新註冊的「萬通」。多年以後,這位老廠長特地跑到已經發跡的潘石屹的辦公室里敘舊,「早知道,當年就讓你們幹了,現在大地也成大企業了!」雙方相視大笑。

聽著潘石屹說書,大家的笑聲不時在數百平方米的辦公區內回蕩。窗外的馬路上、工地上,到處都是緊張忙碌的身影。誰又能知道,這其中的哪一位,在多年以後,同樣也會在某一個奢華的地方,談笑風生地講述自己「當年的落魄故事」!

在清水:小潘拉糧等人幫忙

1963年,潘石屹生於甘肅天水農村,小時候父親是「右派」,母親常年卧病在床。命運的第一次轉變出現在1977年,這年秋天,父親平反了,一家人從農村戶口變成城鎮戶口,搬往清水縣城。

回城之前,潘家必須將家裡所有的糧食拉到縣城糧站交公,換成甘肅省糧票,這個任務落到了長子潘石屹的肩上。200多斤糧食,一輛平板車,20多里土路,成年之後的「老潘」身高也只有一米六幾,對當年14歲的「小潘」來說,這趟送糧路的艱辛不言而喻,「兩個坡道怎麼拉也上不去,只好在路邊等人幫忙。」

不久,潘石屹轉學到縣城高中,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漂泊,「從農村到縣城,感覺到生活很有希望!」潘石屹認為,這是他人生的開始。一年後,潘接到來自省城蘭州一所中專學校的錄取通知書。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沙發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3-2-15 00:01 | 只看該作者
在蘭州:自我介紹引來哄堂大笑

由於通訊落後,潘石屹很晚才拿到錄取通知書,當他一個人踉踉蹌蹌來到蘭州的時候,學校已經開學一個多月了。站在教學樓前,一身行囊的潘石屹不知道應該找誰報到。

「趕了10多個小時的火車,太累了,坐在樓梯口一會兒就睡著了,」潘石屹回憶說,中午時分,迷迷糊糊的他才被人推醒過來。「你是我們班的,跟我來吧!」叫醒潘的是他的班主任金老師。

金老師將這個遲到的學生帶到了教室,介紹給同學們認識。「我忘記當時自己說了一句什麼話,印象很深的是我剛一開口,全班便哄堂大笑。」潘石屹猜測,那可能和自己的口音有關,直到今天,他的西北鄉音依然無改。

「那時候,整天都是低頭走路的,從來不看天,到畢業了也不知道學校教學樓究竟有多高,不像現在,每到一個地方一定要先看看他的高樓。」潘說,那是一段埋頭讀書的日子。

兩年後,在全年級600個學生中,潘石屹以第二名的成績考進位於河北的石油管道學院,三年大專畢業之後,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經濟改革研究室。

在深圳:花50塊搞「偷渡」

1987年年底,潘石屹第一次南下廣州、深圳。「從冰天雪地的北方來到鳥語花香的廣州,突然覺得這真是天堂,尤其是深圳,每個人都過得那麼開心。」

春節一過,潘石屹便變賣家當,辭職南下深圳,到達南頭關時,身上剩下80多塊錢,這便是多年後外界描述的潘石屹的「創業資本」。由於沒有邊境通行證,這筆"創業資本"首先是花了50元請人帶路,從鐵絲網下面的一個洞偷爬進了深圳特區。

現實中的深圳並不像走馬觀花時看到的那麼美好溫馨。潘石屹為三餐而奔波,不久進了一家諮詢公司,「其實就是皮包公司,電腦培訓、給香港人當跑腿的、接待內地廠長經理旅遊,什麼能掙錢就幹什麼!」

由於語言不通,飲食不適應,深圳的生活始終讓潘石屹感到非常壓抑。兩年後的1989年,公司正好要到剛剛建省的海南設立分號,認為「不能錯過歷史機會」的潘主動請纓南下海南,迎來了他自認為最多姿多彩的人生階段。

在海南:炒房炒出了膽量

「初到海南,感覺就是熱鬧。街道上談戀愛的、作詩的、彈吉他的,什麼都有,每個人都有夢想,就是沒錢。」回憶這段歷史,潘石屹眼睛發亮。

不久,公司在海南中部接收了一個磚廠,潘石屹出任廠長。這個廠高峰的時候有400多工人,少的時候也有100多號人,地處山區,管理起來並不容易。

「小偷經常光顧,夜裡提供照明的小發電機一個月內被偷過三次,」潘石屹像講電影故事一樣:「人剛剛躺下,電燈突然滅了,那肯定是發電機被偷了,於是便狂追,直到小偷抬不動了、棄機而逃。」更麻煩的是民工情緒問題,有一天,潘廠長正在自己的卧室---一個廢棄的水塔里休息,突然一塊磚頭破窗而入,水塔下面,聚集了上百位談工資的民工。「想跑都跑不了,只能硬著頭皮下去跟他們談!」

半年後磚廠停產,潘石屹重回海口。隨著經濟低潮的來臨,大部分淘金者都撤了,潘石屹決定留下來碰碰運氣。「理個髮兩塊錢還要砍價砍成一塊。晚上睡在沙灘上,還要把衣服埋在沙堆里,生怕被人偷了。在別人房間看春節聯歡晚會看了一半,便被人家趕走了。」

1991年8月,潘石屹與人合夥註冊成立萬通公司,高息借貸1000多萬元炒房,隨著海南經濟第二波熱潮的到來,在短短半年多時間裡,萬通積累下了超過千萬元的資金。"雖然後來又賠掉了,但讓自己找到了膽量。"1992年8月,預感到海南房產泡沫不能持久的潘石屹撤離海南,北上京城。

在北京:彙報工作時汗珠如豆

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懷柔縣政府食堂吃飯的潘石屹,無意中聽旁桌的人講,北京市給了懷柔幾個定向募集資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標,但沒人願意做。

潘石屹抓住了這個機會。很快,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開始進入設立程序。正在潘石屹暗自歡喜的時候,卻接到了有關部門的一個電話:「你們捅婁子了,幾個部委領導要聯合聽你們彙報工作!」潘石屹來到國家體改委。「一進門,幾十位『大人物』排成一排,我在前面講,一邊念一邊豆大的汗水不停地滴在材料上。」

一位領導提醒潘石屹:"小夥子別太緊張,我們只是來聽聽新政策的實踐情況的。"最後,一位司長拿著潘帶過來的"股權證"樣本稱讚道,北京人做事就是規範,一張股權證都這麼正規,外地企業有的就拿收據代替,這算是對北京萬通的一點正面表揚。這一次,北京萬通挖到數億元的利潤,潘石屹開始嶄露頭角。

1994年4月,潘石屹認識了在華爾街高盛銀行工作的張欣,同年10月兩人結婚。1995年9月,潘石屹離開萬通與妻子創辦紅石實業,隨後開創出SOHO中國的大局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3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3-2-15 00:01 | 只看該作者
前幾天一位相互網慕已久,素未謀面的朋友找到我聊啟動創業的事。這位哥是網際網路前輩級人物,后一直做大企業中高層,業績斐然。三年前創業,拿了不少融資,但因為被合伙人排擠,一年前離開。最近一年作為顧問,幫助兩家朋友的公司取得了非常優秀的成長,現在想和傳統企業合作孵化電商相關業務。

我先和這位朋友聊了一下業務,覺得他理解非常透徹、到位,從中我也學到很多寶貴的經驗,所以對他的建議主要是在架構、資源合作和發展路徑上。

雖然我遠不能算成功,但因為從事投資行業,案例聽過無數,所以從規避風險角度,給他提了幾個建議,也分享給中年出來創業的朋友:

一、慎選合作方

創業合作夥伴,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合作一旦啟動,就不可能很快中止,少則三年五年,多則十年八年。對於40歲左右的創業者,機會成本越來越高,一旦選錯合作者,時間、精力、熱情統統白費。所以「負責人做事業」的第一步,就是對合作方做充分的調查,以及對合作模式做出周密合理的設計,以求最大程度的降低風險。這裡面具體的技巧包括:

1.一定要保證合作方「志同道合」:合作方要對業務的方向和手段有充分的認識和認同,且不能有任何急於求成的心態。在這位老哥籌劃的一個項目里,有一個房地產行業的投資人,期望這個項目快速成長,在3-5年內上市。對於這樣的資本合作方,絕對要非常慎重。創業初期,應該把100%的精力放在如何開拓事業上,這時候如果股東方找麻煩,輕則費心費力拖後腿,重則事情攪黃。我一個朋友甚至因為和傳統企業合作方鬧翻被人身威脅,拖了三年才徹底脫身;

2.對合作方過往經歷做周末、詳盡的考察:即便是「多年老朋友」,如果雙方之前沒有生意上的來往,只是吃飯喝茶聊天的關係,也會有一定風險。這位老哥上一位合伙人就是這種,認識近十年,關係甚好,最後還是反目。風險最低的合作方,是「曾經讓別的合伙人賺到錢」的合作方。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到這個人過去的合伙人,和他合夥賺過錢,而且合作愉快,這樣的合伙人可信程度最高。或者,能夠最大程度證明的,只有事實;

3.警惕自己「抱大腿」的心態:在大公司做習慣的人,往往在心態上會有依賴心理,總希望自己能夠在一個平台上做事,能有人把一部分的問題搞定。有合作夥伴能從資源上協助自己,當然有助於項目成功。但是我們在創業初期做資源性合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防止幾個問題的發生:

a.和資源方的目標、期望不一致。任何合作都是互利的,在做資源合作的時候,最資源方的期望和創業者的目標錯位,這樣不僅資源最後無法落實,而且需要在磨合方面消耗大量無謂的精力;

b.資源無法落實。很多資源方的資源看起來很多,其實早就被企業內部瓜分完,對於初期的小創業公司,很難在早期就產生很多實際利益,這時候大公司資源再多,也搶不到手;

c.和資源的介面磨合過於複雜:最好的資源是完全互補資源——業務互補、利益互補,結合介面簡單,在合作后立刻爆發威力。但是實際上,很多創業公司需要的資源,需要資源提供方有高配合度才能達成。比方說服飾電商需要快速供應鏈,而老的出口製造企業多半習慣了長周期大批量,就需要對方做生產線調整。這種合作,除非對方一把手有絕對的決心推動,否則在執行起來並不比找一個獨立供應商容易太多;

b.資源的長期價值和股份比例不匹配:一些公司為了早期起步容易,往往喜歡找行業上下游公司入股,但在公司創業初期,因為規模不大,實力不強,找到的股東又不是特別有實力的企業,或者找了有實力的企業,但所佔股份比例過大。這兩種情況都比較麻煩,對於前者,當公司長大,需要更有實力合作方的時候,老合作方往往為公司尋找更有實力合作方製造障礙,對於後者,創業實際變成了公司內部創業,創業者自己很難主導業務方向,或者乾脆被控股方踢出局;

總的來說,公司股份和回報機制,要努力做到公司在前期、中期和後期,無論對於創業者還是合作方,付出和回報都能對等,而且創業者能夠主控業務方向,盡量從合作方獲得支持而不是麻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4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3-2-15 00:02 | 只看該作者
二、磨合過的團隊很重要

對於多數創業,一開始就有一個磨合順暢、執行力不錯的團隊,能為事業順利起步起到關鍵作用。一個企業,如果從零開始,任用的就是沒有配合過的合伙人和沒有配合過的全新團隊,碰到的的麻煩會比較多。因為一個人的資歷、口才、想法並不能證明一個人的能力,能力最終是在「做事」中證明的。一個一開始就能做事的團隊,往往好過一個表面看起來很優秀很豪華的全新團隊。所以如果要有創業的打算,就要儘早去想辦法搭一個可以做事的團隊,當機會到來的時候,容易快速抓住。

但要注意的是,這種團隊的素質往往不能滿足公司做大的需要,所以當抓住機會,業務迅速擴大的時候,就要不斷用更有能力的人逐漸給老團隊「換血」。很多創始人到這個時候往往覺得「對不起老部下」,「下不了手」。其實只要把利益回報和職責適度分開就可以想辦法解決。

三、不要一開始把事情想得太宏大

在大公司做習慣的人,即便做到高管,其實也是在一個很大的支撐平台上做事,而且由於做了多年,已經感受不到這個平台的存在。高管在創業的時候,往往喜歡用當年自己企業的樣子來規劃現在的企業,會想很遠很遠,然後看看現在需要設置什麼業務和崗位。

實際上,大多數創業企業的方向都會改變,甚至和之前設想的方向天差地別。而創業公司資源有限,不可能有很多資金來浪費,所以把機構搞得過於完備,往往會導致燒錢過快,甚至很快虧光。很多務實的小創業企業,每個人都身兼數職,不禁要避免冗員,而且要有「把一個人掰兩半用」的精神。

一個公司,最重要的不是機構完備,而是把業務跑通。所謂把業務跑通,也就是能夠讓生意在小規模基礎上先轉起來,一方面不斷發現與修正問題,另一方面磨合團隊。對於運營、銷售型的企業,先找到一個能賺錢的方向來養活自己的團隊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小公司就像游擊隊,當你沒有正規軍的資源。首先強調的是戰鬥力,什麼叫戰鬥力?就是在多快好省基礎上的執行力。在局部能穩准狠快速獲勝的能力。這時候,團隊強調的首先是心齊,其次是有自我學習、修正、進步的機制。如果一個團隊,能夠經常打勝仗,那麼團隊就能越戰越勇,如果經常打敗仗,卻幻想著將來能大勝,那麼會離勝利越來越遠。所以不斷「小勝」非常重要。

所以,一開始能抓住重點,把事做好,遠比架構完整,資源完備重要。

所以,我給那位朋友總的建議就是,先不要過多思考模式,而把團隊、業務跑起來,快速獲得正向現金流,鍛鍊出一個能打出小勝仗的,自己的團隊。那時候,和第三方合作的談判資本,要比現在強得多,心態也會比現在好得多。起步后,建議專註,集中精力打殲滅戰,即便資源差一點也要把握住控制權,不要被合作方消耗過多經歷,也不要把資源、方向過於分散,把自己的根據地做大。等上到一定規模,再看是否適合多元化發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06: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