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習總為什麼再次宣示「韜光養晦」

[複製鏈接]

1198

主題

2123

帖子

224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4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禾苗 發表於 2012-12-15 03: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2-12-14

作者  歐陽君山

  韜光養晦的確更適用於強者,目的在於績效,通過韜光而不耀,養晦以讓人,先人而後己,進而更快獲取對方的接納,從而一出頭就昂首。弱者原本就沒什麼「光」,何「韜」之有!《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能發光是好事,但搞那麼耀眼幹啥呢?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在華外家專家代表座談時強調「兩決不」,實際上構成對韜光養晦作為中國外交基本戰略的再次宣示。

  ——題詞

  一段時間以來,伴隨中國一系列高精尖端武器的高調亮相,如新型戰鬥機的成功試飛,尤其是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號」的正式入列及艦載機的成功起降;也伴隨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展現針鋒相對的新立場,也包括在南中國海問題上展示新姿態,如三沙市的正式設立,一種老調再被人重彈,那就是中國正棄用「韜光養晦」的外交戰略。

  如今在外交和國際關係領域,兩種關於中國的聲音幾乎同時響起,一是「中國威脅論」繼續發酵,一是「中國強硬論」悄然興起。對韜光養晦的懷疑,可說就是中國強硬論的主要代表。表面上看,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強硬論是兩種迥然不同的論調,而且持有人也的確大相徑庭,中國威脅論主要是外國人在談,認為中國的發展會威脅別國的生存;中國強硬論主要是中國人自己在說,認為發展的中國不必再看別國的臉色,要敢於執言,甚至要大膽出頭,不做縮頭烏魚。

  也儘管中國威脅論遠早於中國強硬論,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在國際上「風起青萍之末」,但實質上,中國強硬論與中國威脅論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至看起來像「裡應外合」,一定程度上講,中國強硬論就是中國威脅論的坐實。人家原說你中國發展後會威脅他,你現在都還夠不上發達國家,就要高調不淡定了,不正坐實威脅論嗎?

  是不是就不能夠強硬呢?強硬天生就是錯的呢?我們只能夠「溫良恭儉讓」呢?被稱為「中華文化源頭」的《易》開門見山第一卦「乾」就旗幟鮮明地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個人如果連點強度和硬度都沒有,何以成君子?一個國家同樣如此,沒有強度和硬度,甚至沒點彪悍,不足以稱大國。

  但問題乃在於,強硬不是氣色上強硬,更不是口頭上強硬,更不是逞口舌之快,「過把癮就死」,而是「吾善養浩然之氣」,要和顏悅色地強硬。據稱「二戰」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曾放言:「殺人也要殺得客客氣氣的嘛!」強硬為什麼就不能客客氣氣呢?難道高調就必須聲音上高?

  這是什麼功夫和境界?不是別的,正是韜光養晦!2011年「兩會」期間,在「政協委員談公共外交」記者會上,有記者問:隨著中國經濟和自信心的不斷增強,「韜光養晦」的政策會不會發生改變?全國政協外委會主任趙啟正先生擲地作聲:「中國外交的『韜光養晦』不是一時之計,這是中國人品質的表現。」真良言也!

  不少人把韜光養晦當權宜之計,並算到鄧小平的頭上,這是天大的誤解。韜光養晦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外交方針,乃至成為中國當代重要的政治語言,的確與鄧小平淵源甚深。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針對當時有人希望中國能站出來「扛旗」和「當頭」的情況,鄧小平以戰略家的口吻斬釘截鐵地表示:「我們千萬不要當頭,這是一個根本國策。」並一口氣講了三個「永遠」:「中國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中國永遠不稱霸,中國也永遠不當頭」。韜光養晦的外交方針也正是這之後明確提出的,顯而易見,不是一時之計,甚至也非一般的戰略方針,而就是永遠要韜光,永遠要養晦!

  但韜光養晦並不是誰都能夠說和做的,有門檻,要資質。咱們台灣的謝長廷說過一句頗耐人尋味的話:「就羊跟老虎來講,羊說『我包容你』,沒什麼意思嘛!」韜光養晦也同樣如此,不是說弱者就不能夠說和做,但韜光養晦的確更適用於強者。道理很簡單,弱者原本就沒什麼「光」,何「韜」之有!

  中華語文為弱者近似韜光養晦的行為和狀態準備了另一個詞,這就是趙啟正先生在記者會上提到的越王勾踐的故事——卧薪嘗膽。當然也不是說強者就不能夠卧薪嘗膽,但卧薪嘗膽的確更適用於正在成長中的弱勢。顯而易見,就老虎跟羊來講,老虎說「我卧薪嘗膽」,更沒什麼意思嘛!

  可能正因為沒有區分強弱不同的適用場合,韜光養晦常常被人誤讀,被中國人更多地是誤讀為縮頭烏魚,被外國人更多地是誤讀為卧薪嘗膽。據《公共外交季刊》編委熊光楷上將的考證,美國國防部在2002年首次公布的《中國軍力報告》中,「韜光養晦」所用英文為「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中文翻譯即「掩蓋自己的能力,等待時機東山再起」。這明顯更適合於卧薪嘗膽,韜光養晦不存在什麼「等待時機」的問題,更絕不是什麼「東山再起」。熊上將呼籲用更準確的英文翻譯韜光養晦,極其必要,當務之急。

  韜光養晦也不是一些所誤以為的縮頭烏魚,事實上,韜光養晦正是為了出頭,就是為了出頭,目的在更有效地出頭——《易》的第二卦「坤」說得好:「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不是為低眉而低眉,為順眼而順眼,更絕不是窩囊廢,韜光養晦為的就是有所作為。但人是社會的人,都聯繫在一起,無論說話還是做事,必須考慮對方的感受,甚至整個環境的反應。之所以韜光,之所以養晦,目的是考慮績效,通過韜光而不耀,養晦以讓人,先人而後己,進而更快獲取對方的接納,從而一出頭就昂首。歷史經驗和現實生活一再提醒,高調往往以低調退場,低調往往能高調登台。

  十八大后不久,新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在華工作的外國專家代表切進行座談,不僅明確引用《易經》上的古語——「滿招損,謙受益」,而且明確提到「兩決不」——中國決不會稱霸,決不搞擴張。同在華專家代表座談,屬於公共外交範疇,應該不算正式的政府外交行為,但這實際上構成對韜光養晦作為中國外交基本戰略的再次宣示。《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能發光是好事,但搞那麼耀眼幹啥呢?亦如趙啟正先生所言,我們自己都不喜歡人家傲慢,為什麼現在卻想要去傲慢人家呢?關鍵是達到目的,把光照進對方的內心,讓整個環境都亮堂溫暖起來。沒錯的,不管如何強大,中國外交的名字都叫「韜光養晦」!


  (本文刊發於光明網國際觀察頻道,光明網2012年12月12日首頁大頭條推薦,作者歐陽君山系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

1990

主題

1萬

帖子

741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16
沙發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2-12-15 04:5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98

主題

2123

帖子

224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47
3
 樓主| 禾苗 發表於 2012-12-15 23:36 | 只看該作者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2-12-15 04:54
為什麼?請看:

http://www.washeng.net/HuaShan/BBS/shishi/gbcurrent/212374.shtml

所以不看廣告,看療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90

主題

1萬

帖子

741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16
4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2-12-16 04:47 | 只看該作者
禾苗 發表於 2012-12-15 23:36
所以不看廣告,看療效。

老百姓經過這30多年的震撼教育,都不傻!

http://www.webjb4.org/webjb/view ... 209475&forum=01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98

主題

2123

帖子

224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47
5
 樓主| 禾苗 發表於 2012-12-17 01:04 | 只看該作者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2-12-16 04:47
老百姓經過這30多年的震撼教育,都不傻!

http://www.webjb4.org/webjb/viewtopic2.php?topic=10209475& ...

都想垂簾聽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90

主題

1萬

帖子

741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16
6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2-12-17 04:49 | 只看該作者
禾苗 發表於 2012-12-17 01:04
都想垂簾聽政。

家傳秘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98

主題

2123

帖子

224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47
7
 樓主| 禾苗 發表於 2012-12-17 14:46 | 只看該作者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2-12-17 04:49
家傳秘方?!

帶有很重的封建色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10: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