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那麼中共究竟在平型關做了些甚麼呢?
當年去了戰場有關平型關戰場的六八五團副團長陳正湘原始的作戰報告稱:外號叫「猛子」 的曾賢生連長,率領他那一連人,襲擊了停放在「老君爺廟」西南的乾河灘上的日軍十餘輛汽車。停車場中的日軍見到比自己多得多的「敵軍」來襲時,日軍布置抵抗;車輛布置撤走。第五師團情報參謀橋本順正,以及第六兵站汽車隊附,陸軍輜重兵中佐新莊淳即刻乘他們的車輛撤走。他們從乾河灘停車場開出,但因暴雨後道路非常不好走,車子開得很慢,被在這一帶多得多的中共士兵追上打死。撤走的汽車走得最遠也只走到老爺廟。這一點為當地人李瑞和盧丙海所證實。該二位古稀老人在二零零八年回憶說:「八路軍打日本人的汽車是在河灘到「老君爺廟」那個地段。」[80]這些車輛是二十四日中午,從後方基地開出的。因暴雨後道路非常不好走,二十四日深夜才到達平型關前線,正如前面所說,這一從後方基地開出的大隊汽車,根據各車輛所運載的物資,分別開往:駐在團城口北側的二十一聯隊部;運往駐紮日軍主力部隊二十一旅團司令部的駐地東跑池村,日軍的指揮中心和主力部隊都設在此地,特別彈藥運往一個野炮大隊駐地,等等。至於前線不急需的其它物品,如九月尚不急需的軍大衣等,以及隨車隊而來的非戰鬥官員,如第五師團情報參謀橋本順正,以及第六兵站汽車隊附,陸軍輜重兵中佐新莊淳等所乘的車輛,停放在「老君爺廟」西南的乾河灘上。車輛深夜才達到目的地,它們的駕駛員都已很困,有的車輛連所運輸的物資如軍大衣還沒有卸下,因而林彪繳獲了汽車中尚未卸下的軍大衣。林彪就是穿著此日軍軍大衣,騎著駿馬,宛如日軍高官,而得意忘形在路上亂跑,被真正愛國的中國軍隊當真日寇打傷了。(可見國軍並不像中共誣衊的那樣,一見到日軍就逃跑,而是見到日軍就開槍。)
這次日軍乾河灘停放場被襲所受的損失,正如第六兵站汽車隊自己報告所說:「本次戰鬥中,我方損失如下:新莊隊長以下四十一人戰死,約五十人負傷或生死不明。」與一九三七年十月一日,侵華日軍華北總部,向日本陸軍省提出補充第六兵站汽車隊一百人缺員的申請(方面軍參三第158號電)。請注意「缺員」二字,即日軍第六兵站,從他們參加侵華戰爭以來,經過包括平型關戰鬥在內的歷次戰鬥,總「缺員」一百人。平型關戰鬥,只是該部侵華以來歷次戰爭中一次戰鬥,其損失也只是該部侵華以來歷次戰爭總損失的一部分,即一百人總損員中的一部分,[81]相互印證。再加上日軍第三大隊得知乾河灘停車場被襲,即刻派兵來增援時被打死的。與日方戰史專家的說法:「中共所謂的伏擊戰是日本戰爭史中沒有記載的小戰鬥,但按中共的記載是一次非常漂亮的伏擊戰,若真的那樣,也只可能最多打死二百個日本運輸兵」相符。還與一九四二年彭德懷《關於華北根據地的工作報告》,彭在該報告中説:(在平型關戰鬥中,中共)「沒有生擒一個日本兵,只繳獲不到一百條破損不全的槍」[82]幾乎一致。(因為輜重兵不是每個人都有槍的。)如此各方几乎吻合的數據,顯然比中共自報的那些前後矛盾,左右對不上號的數據可信得多。
此外,後來中共的所謂「平型關伏擊戰」的中心人物,就是襲擊的西南乾河灘上的停車場的中心人物——外號叫「猛子」 的曾賢生連長。說明它們其實就是一回事。也為當地人所證實:「八路軍打日本人的汽車是在溝門以東的河灘到老爺廟那個地段。」 [83]即日軍設在「老君爺廟」西南的乾河灘的停車場以及停車場被襲擊時,車輛布置撤走時所走的那一地段。並不是中共自己一會兒說的:「白崖台」。[84]一會兒又說:「喬溝」。[85]以及 「蔡家峪」[86]等等。
當外號叫「猛子」的曾賢生連長,率領他那一連人,襲擊停放在「老君爺廟」西南乾河灘上的日軍十餘輛汽車;以及與日本布置撤走的車輛,並擄走汽車上的軍大衣等時。駐紮在在東跑池村的二十一旅團長三浦敏事為什麼不派日軍主力部隊來增援呢?這是因為的三浦敏事知道:停放在「老君爺廟」西南乾河灘上就只有那麼點汽車,遠沒有一個山頭重要,所以他僅僅叫第三大隊盡其能力援助。也證明我平型關前線的其他真正的抗日健兒正在圍殲他們,他們已處境垂危,再無力支援他們的運輸兵了。徜若林彪真正按傅作義的部署,截斷敵人交通線,讓那些真正的抗日健兒後顧無憂的全力作戰,此敵可殲。可二十六日日軍真的來了,且這支增援的日軍只有二個大隊,(遠沒有中共自吹的伏擊到的日軍少得多。)林彪即刻逃之夭夭。(反證林彪只是在平型關前線「應付」,「吹」,真正有敵人可伏擊的時候,他們避之。)可他們能厚著臉皮向全國廣播「捷報」稱:他們已「將敵人全部擊潰」。正如拿破崙所說:「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榮譽、軍功是軍人冒死殺敵的動力。中共宣稱他們已將敵全部擊潰,即使戰死也無榮譽與軍功可言,誰還會冒死殺敵呢?前線不潰亂才怪呢?
中共如此行徑,使蔣公傷透腦筋,又無法處置,無可奈何的在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五日寫道:
「共產黨之投機取巧,應切實注意,此輩不顧信義之徒,不足為慮,當一本以正制邪,以拙制巧之道以應之。」
著名的學者黃仁宇先生在他的大著《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一書中,引用上述日記,似乎責怪蔣公心襟窄狹,中共在平型關勇殲日寇後,蔣仍「無任何對中共推心置腹之信用」。[87]黃教授被認為是尊蔣反共的,事實的真相如此令人吃驚!
中共的所做所為,比最「反共」的文人,往最壞的方面想,所能想家像出的還要離譜!
而蔣公當時的處境,比最尊蔣的學者,往最諒解方面想,所能想像出來的還要艱難!
從「九一八」到西安事變前夕,是蔣公對他的祖國貢獻最大的時期。蔣公表面上,對日忍讓與妥恊,儘量麻痹日寇,消除日本對中國戒心,讓日軍放心北進,把日本這股戰爭禍水引走。
蔣公想方設法把日本這股戰爭禍水引走,甚至在毛澤東的言論中也能得到證實。毛澤東六月二十八日,致彭德懷電:「南京以鐵道部次長曾養甫出面答復我們的信已收到,滿紙聯合抗日,實則拒絕我們的條件,希望紅軍出察綏外蒙邊境,導火日蘇戰爭。」[88]毛此電清楚的告訴世人:一,蔣公早就希望用和平的方法結束內戰,以能一致對外;二,蔣公想方設法「導火日蘇戰爭」,以能把日本這股戰爭禍水引走。使中國避戰禍,減輕同胞的苦難。蔣公想方設法把日本這股戰爭禍水引走,還可從蘇聯資料中得到證實。如: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蘇駐華全權代表鮑格莫洛夫根據其收集的有關中日談判的情報,向外交人民委員會專電彙報:「從我同南京領導人全部會談留下的印象是,他們都想加速我們和日本間可能的衝突,我同蔣介石的會談也證實了這一推測。」[89]
暗地裡,當時的南京中央政府與蔣公,腳踏實地的準備禦侮。以陳誠、胡宗南為代表的黃埔精英,雖與我國古代名將孟明、白乙丙等相比,也毫不遜色的發憤圖強,以能報仇雪恨。
黃埔將領胡宗南,「國難如此,何以為家」,胡宗南雖已年過三十五歲, 但仍未成家,以軍營為家,與士兵穿一樣的衣服,一同吃飯,一同娛樂。 即使在左傾記者范長江筆下:「住破廟,睡門板,放幾塊磚頭就是坐位,他的手、臉、額、耳都已凍成無數的瘡傷。問他,人生究竟為甚麼?他笑著避開,卻滔滔不絕的談他的部下。」胡宗南等黃埔精英,以身作則,鳴雞起舞,把滿腔愛國熱血,凝聚在練兵場上,苦練勁旅。
他們才是後來的抗日戰爭的中堅,被日軍稱為「最難纏的對手」胡宗南,就連政敵白崇禧,也不得不承認:「還是中央軍能打,胡宗南二個師,在上海堅守幾十天,我們廣西十個師,一天就垮下來了。」以及被日軍認為:「要當其他支那軍十個軍看待」的關麟征軍,重創日軍的第五軍、十三軍、十八軍、七十四軍……。他們在南口、在淞滬、在昆侖關……浴血奮戰,為中國歷史增光添彩。他們的豐功偉績,充分的證明他們在敵強我弱的困境下,臥薪嚐膽,只待有利的時機,痛擊日寇。日酋坦承抗日力量是以黃埔軍人為核心的中央軍,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一九三九年分析:「看來敵軍抗日力量的中心不在於四億中國民眾,也不是以各類雜牌軍混合而成的二百萬軍隊,乃是以蔣介石為核心、以黃埔軍校青年軍官階層為主體的中央軍。在歷次會戰中,它不僅是主要的戰鬥原動力,同時還嚴厲監督著逐漸喪失戰鬥力意志而徘徊猶豫的地方雜牌軍,使之不致離去而步調一致,因此不可忽視其威力。黃埔軍校教育之徹底,由此可見……有此軍隊存在,要想和平解決事變,無異是緣木求魚。」[90]
------------------------------------------------------------------------
[1]《細說平型關戰役》,舒雲,《黨史博覽》,2003年第1期。
[2]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在陝北洛川會議上的講話,見《國共紛爭》,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
[3](1959.8.17毛澤東的一次講話,《學習資料(1957~1961)》(清華大學,1967)第260頁。)
[4]《在華使命——一個軍事顧問的筆記》崔可夫,新華出版社,1980年。
[5]朱彭關於機動側擊向平型關進攻之敵致林聶電(1937年9月23日9時)《朱德軍事文選》
[6]朱彭關於林師部署和總部行動電(1937年9月23日20時)《朱德軍事文選》
[7] 《抗日禦侮》,蔣緯國主編,第154頁。
[8]《第二戰區平型關會戰紀要及經過》和《平型關八次爭奪戰經過》藏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9] 《關於平型關戰鬥的幾個史實問題考究(三)》,(2010 -11-2更新的),童屹立
[10]《細說平型關戰役》,舒雲,《黨史博覽》,2003年第1期。
[11] 《第十八集團軍平型關戰役電文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12]《朱德軍事文選》
[13]《第十八集團軍平型關戰役電文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14]《第二戰區平型關會戰紀要及經過》和《平型關八次爭奪戰經過》藏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15]《日軍侵華戰爭》,王輔,遼寧人民出版社,一九九零年。
[16]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17]《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18]來源:《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二卷
[19]《第十八集團軍平型關戰役電文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20]《第二戰區平型關會戰紀要及經過》和《平型關八次爭奪戰經過》藏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21]鳳凰網資訊, 2010年08月23日 10:41。
[22]朱彭關於林師部署和總部行動電(1937年9月23日20時)《朱德軍事文選》
[23]《日軍侵華戰爭》,王輔,遼寧人民出版社,一九九零年。
[24]《第十八集團軍平型關戰役電文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25]《朱德軍事文選》
[26]《第十八集團軍平型關戰役電文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27]《第二戰區平型關會戰紀要及經過》和《平型關八次爭奪戰經過》藏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28]來源:《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二卷
[29]《朱彭致毛澤東並告林聶電》, 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六日。
[30]《第十八集團軍平型關戰役電文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31]《朱德軍事文選》
[32]《第十八集團軍平型關戰役電文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33]《第二戰區平型關會戰紀要及經過》和《平型關八次爭奪戰經過》藏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34]來源:《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二卷
[35]朱彭關於林師部署和總部行動電(1937年9月23日20時)《朱德軍事文選》
[36] 《細說平型關戰役》,著者:舒雲,《黨史博覽》,2003年第1期;以及《中國元帥聶榮臻》,著者:國防大學教授蔡仁照。
[37]《聶榮臻傳》,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
[38]《細說平型關戰役》,舒雲,《黨史博覽》,2003年第1期。
[39]《細說平型關戰役》,舒雲,《黨史博覽》,2003年第1期。
[40]《細說平型關戰役》,舒雲,《黨史博覽》,2003年第1期。
[41]《第十八集團軍平型關戰役電文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42]《朱德軍事文選》
[43]《第十八集團軍平型關戰役電文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44]《第二戰區平型關會戰紀要及經過》和《平型關八次爭奪戰經過》藏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45]來源:《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二卷
[46]《第十八集團軍平型關戰役電文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47]《第二戰區平型關會戰紀要及經過》和《平型關八次爭奪戰經過》藏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48]一九三七年十月一日,侵華日軍華北總部,向日本陸軍省提出補充第六兵站汽車隊一百人缺員的申請,(方面軍參三第158號電)。
[49]一九四二年彭德懷《關於華北根據地的工作報告》,見一九四三年八月二十日中共內部刊物《真理》,第十四期。
[50]《朱德軍事文選》
[51]參見《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二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等,1996年, 第25-26,28-29,53-54,60-61頁。
[52]《日軍侵華戰爭》,王輔,遼寧人民出版社,一九九零年。
[53]《第二戰區平型關會戰紀要及經過》和《平型關八次爭奪戰經過》藏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54] 《抗戰八年來的八路軍與新四軍》,華北新華書店發行,1946年7月。
[55]《第二戰區平型關會戰紀要及經過》和《平型關八次爭奪戰經過》藏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56]《關於平型關戰鬥的史實重建問題(修訂)》,楊奎松
[57]《第二戰區平型關會戰紀要及經過》和《平型關八次爭奪戰經過》藏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58]《第二戰區平型關會戰紀要及經過》和《平型關八次爭奪戰經過》藏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59]來源:《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二卷
[60]《第八路軍與平型關戰役》,第144 頁。轉引自《關於平型關戰鬥的史實重建問題(修訂)》,楊奎松
[61] 《血戰平型關是不容爭辯的大捷》,高鳳山,《黨史文匯》雜誌
[62]《聶榮臻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5年版。
[63] 《血戰平型關是不容爭辯的大捷》,高鳳山,《黨史文匯》雜誌
[64] 《抗戰八年來的八路軍與新四軍》,華北新華書店發行,1946年7月。
[65]《關於平型關戰鬥的史實重建問題(修訂)》,楊奎松
[66] 《聶榮臻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5年版,中冊第352-353頁)
[67] 《血戰平型關是不容爭辯的大捷》,高鳳山,《黨史文匯》雜誌
[68] 《血戰平型關是不容爭辯的大捷》,高鳳山,《黨史文匯》雜誌
[69]《第十八集團軍平型關戰役電文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70]《朱德軍事文選》
[71]《第十八集團軍平型關戰役電文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72]《第二戰區平型關會戰紀要及經過》和《平型關八次爭奪戰經過》藏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73]來源:《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二卷
[74]參見《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二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等,1996年, 第25-26,28-29,53-54,60-61頁。
[75] 《血戰平型關是不容爭辯的大捷》,高鳳山,《黨史文匯》雜誌
[76] 《血戰平型關是不容爭辯的大捷》,高鳳山,《黨史文匯》雜誌
[77]《第二戰區平型關會戰紀要及經過》和《平型關八次爭奪戰經過》藏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78]《第十八集團軍平型關戰役電文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79]來源:《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二卷
[80] 《血戰平型關是不容爭辯的大捷》,高鳳山,《黨史文匯》雜誌
[81]一九三七年十月一日,侵華日軍華北總部,向日本陸軍省提出補充第六兵站汽車隊一百人缺員的申請,(方面軍參三第158號電)。
[82]該報告發表在一九四三年八月二十日中共內部刊物《真理》第十四期上。
[83] 《血戰平型關是不容爭辯的大捷》,高鳳山,《黨史文匯》雜誌
[84]《聶榮臻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5年版。
[85] 《血戰平型關是不容爭辯的大捷》,高鳳山,《黨史文匯》雜誌
[86]《第八路軍與平型關戰役》,第144 頁。轉引自《關於平型關戰鬥的史實重建問題(修訂)》,楊奎松
[87]黃仁宇先生在他的大著《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
[88]《毛澤東年譜(上)》,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554頁。
[89]《動蕩中的同盟:抗戰時期的中蘇關係》,王真,廣西師大出版社,1993年版。
[90]《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二卷一分冊,一九七頁,中華書局出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