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俗語里還能道出多少真理?

[複製鏈接]

499

主題

1452

帖子

2276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7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玉面狐 發表於 2012-10-9 09: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前言:愛講俗語的中國人其實很矛盾
  隨著中國的日益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喜歡學中文。中國的「俗話」充滿趣味和真理,但有些卻相互矛盾,把老外弄得暈頭轉向,比如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可俗話又說「三個和尚沒水喝」;比如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可俗話又說「拔了毛的鳳凰不如雞」。——是老外太糊塗,理解不了我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還是我們有些思維邏輯本來就有問題?
  當下的中國人耿直卻又圓滑,坦誠卻又世故,謹慎卻又大膽,講實惠卻又勢利眼,尚禮儀卻又少公德,主中庸卻又走極端,美節儉卻又喜排場,守古法卻又趕時髦,想減肥卻又禁不住美食誘惑,樂善好施卻又斤斤計較,埋怨房價太高卻又怕住房貶值,知足常樂卻又夢想一夜暴富,燒香算命卻又毫無宗教感。中國人不接受一種徹底的思想方式,不習慣一種徹底的生活方式,而安於空浮馬虎、四平八穩、得過且過、自我欺騙、折中妥協的方式下過活。
  在心理學上,長期容忍兩個完全相斥的概念或關係會導致精神分裂,但是偉大的中國人並沒有分裂,反而都活得還「湊合」。
  讓我們通過那些常用的俗語,來看看我們到底是怎樣一群矛盾的人。
  
 明知錢不是萬能的,卻仍難抑制拜金的衝動
  【俗話說:金錢不是萬能的;可俗話又說:有錢能使鬼推磨】
  唐代有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張說(667~730年) ,曾做過一篇頗富哲理、寓意深刻的奇文《錢本草》。在這篇文章中,張說以錢喻葯,針砭時弊,用短短的不足200字,把錢的性質、用途、利弊、積散之道描寫得淋漓盡致。張說指出,錢「能駐顏,善療飢,解困厄」,「利邦國,污賢達,畏清廉」,要想駕馭金錢,不為所迷,不為所害,應當精鍊「七術」,即「道、德、義、禮、仁、信、智」七種方式。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積存使用要有度,這就叫『道』;不把錢看做珍寶,這就叫『德』;獲得與付出相適應,這就叫『義』;不求非分之財,這就叫『禮』;樂善好施,這就叫『仁』;交易不違約,這就叫『信』;不讓錢傷害自己,這就是『智慧』」。如果不能做到上述七術,金錢就會令人「弱志傷神」。
   編后語:其實,錢本無辜,重要的是你如何去認識它,如何去得到它,如何去使用它。在這一點上,一千三百年的古人就已認識相當深刻。

 知道團結就是力量,卻控制不了私心作祟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可俗話又說:三個和尚沒水喝】
  想必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應周瑜造十萬支箭用於破曹,出了「草船借箭」之計。但不知,當日諸葛孔明算準時機,便命隨從部下三人,在二十艘小船兩邊插上草靶子,再以布幔掩蓋。其隨從完成後,回報軍師,並提出這樣布置恐讓曹軍看出破綻。三人心有一計,但只不說,明日安排好領軍師看。只見每艘小船的船頭都立著兩三個稻草人,套上皮衣、皮帽,看起來就像真人一樣。后曹軍果然中計。真可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人難敵三人之智。
  「皮匠」實際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第「副將」這句俗語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後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竟把「裨將」說成了「皮匠」。
  編后語:都說人多力量大,集思廣益,為何「三個和尚」卻達不到「三個臭皮匠」的效果呢?因為不團結,因為自私,因為懶惰。

 崇尚讀書,卻放不下功利之心
  【俗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可俗話又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傳說是宋真宗《神童詩》里的一句,也有說是南北宋之間民間流傳的通俗詩歌,還有一種說法為《神童詩》署名作者汪洙所作。
  中國人崇尚讀書,自古就有 「金屋顏玉」之說。皓首窮經,更是古時知識分子孜孜以求,並引以為榮的人生盛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本來是古聖先賢指點、激勵後生小子勤勉治學求取功名的諄諄之言。意思是在古代只有讀書才可以光宗耀祖,其它的都是低一的,讀書才可以奪取名利,其實這種思想和做法是有腐朽觀念的。
  編后語:不讀書,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但讀書和功名利祿,本沒有必然的聯繫。只是我們賦予了「讀書」太多的功利目的,讀書成了當官發財的捷徑,人人爭相恐后,一旦沒能實現當官發財的目標,則慨嘆一聲「百無一用是書生」。

 注重內心修養,又疏於自我約束
  【俗話說:出淤泥而不染;可俗話又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語出宋朝周敦頤的《愛蓮說》,原文是「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意思是說,蓮花從污泥里生長出來,都不沾染污濁;在清水裡洗滌過,但不顯得妖艷。
  作者周敦頤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他也是中國理學的創始人。他為官不畏權貴,深得民心。后因積勞成疾,辭官歸家,在廬山蓮花峰下養病。住所周圍,蓮塘相連,山青水秀,因此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愛蓮說》。他讚美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表達了自己潔身自好的高尚品德;讚美蓮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表明了自己不甘同流合污、耿直正派的人格。
  編后語:在現實中,有些人是經不住誘惑的,所以才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很多人平常洋洋自得「出淤泥而不染」,真出了問題,則來一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把責任撇的一乾二淨。

 懂得送禮重在情,卻唯恐禮不夠
  【俗話說:禮輕情意重;可俗話又說:禮多人不怪】
  唐朝貞觀年間,西域回紇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紇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緬伯高帶了一批珍奇異寶去拜見唐王。在這批貢物中,最珍貴的要數一隻罕見的珍禽——白天鵝。緬伯高最擔心的也是這隻白天鵝,所以,一路上,他親自喂水餵食,一刻也不敢怠慢。這天,緬伯高來到沔陽河邊,只見白天鵝伸長脖 子,張著嘴巴,吃力地喘息著,緬伯高心中不忍,便打開籠子,把白天鵝帶到水邊讓它喝了個痛快。誰知白天鵝喝足了水,合頸一扇翅膀,「撲喇喇」一聲飛上了 天!緬伯高向前一撲,只撿到幾根羽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眼睜睜看著它飛得無影無蹤,一時間,緬伯高捧著幾根雪白的鵝毛,直愣愣地發獃。思前想後,緬伯高決定繼續東行,他拿出一塊潔白的綢子,不心翼翼地把鵝毛包好,又在綢子上題了一首詩:「天鵝貢唐朝,山重路更遙。沔陽河失寶,回紇情難拋。上奉唐天子,請罪緬伯高,物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
  緬伯高帶著珠寶和鵝毛,披星戴月,不辭勞苦,不久就到了長安。唐太宗接見了緬伯高,緬伯高獻上鵝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詩,又聽了緬伯高的訴說,非但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緬伯高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賞賜了他。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廣為流傳開來。漸漸固定為:比喻禮物雖然微薄,卻含有深厚的情誼。
  編后語:「禮」原本出自情意,在很多人那裡卻漸漸被形式所累。當「禮尚往來」成為規定動作,附加在「禮」上的含義除了單純的感情表達之外,便更多了幾分功利色彩。「禮多人不怪」很多時候不僅是送禮人的客套話,而是加重了為功利目的所付出的籌碼。變味之禮加速了人心的沉淪。


六龍御兮共飛鵬,隨弛騁兮天地任西東。

499

主題

1452

帖子

2276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76
沙發
 樓主| 玉面狐 發表於 2012-10-9 09:06 | 只看該作者
 知道人不可貌相,卻仍以貌取人
  【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俗話又說:人靠衣裳馬靠鞍】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譯文:
  晏子出使楚國。楚國人想侮辱他,因為他身材矮小,楚國人就在城門旁邊特意開了一個小門,請晏子從小門中進去。晏子說:「只有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中進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國,應該不是從此門中入城吧。」楚國人只好改道請晏子從大門中進去。
  編后語:這個故事,表現了晏子的機智敏捷、能言善辯的才幹。通過這個故事,我們懂得: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話雖如此,現實中的我們卻總是情不自禁地把「人靠衣裳馬靠鞍」掛在嘴邊,久而久之成了人際交往中的「潛規則」。

 看得清是非曲直,卻抵不住輿論壓力
  【俗話說: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可俗話又說:眾口爍金,積毀銷骨】
  顏回家貧,又不善言談,一些富家弟子看不起他,有時還借故侮辱他。顏回從不和這些同學計較,只是一門子用功讀書。一天,有個同學的銅方圈丟了,就懷疑是顏回偷了。
  這天放學,同學們都到孔子面前說顏回偷了銅方圈,開始孔子不信,可告狀多了,孔子就生氣了,沒想到自己門下竟會出現偷兒,就要把顏回趕出學堂。可轉念一想,顏回偷方圈又沒人抓住手脖子,假如不是他,不是白白冤枉了一個好孩子嗎?孔子想了想,就拿出一錠金子寫了幾個字,說:「那就試試他吧!」飯後,又見顏回第一個來到學堂。他腳一進門就被一個硬東西碰了一下,顏回穿的草鞋,這下碰得可不輕,疼得他彎腰按摩腳指頭,忽見腳下有個白紙包。顏回心想,這是啥玩意兒這麼硬,打開一看是一錠金閃閃的金磚,紙包什麼寫到:「天賜顏回一錠金。」 顏回笑了笑,取出筆也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又把金子包好放再原處,然後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出經書放聲閱讀起來。
  過了一會兒,有人趁顏回不注意,把那紙包交給了孔子。孔子打開一看,紙包上又多了幾個字:外財不發命窮人。孔子看了默不做聲,那些誣賴顏回的弟子們都低下了頭。
  編后語:能像顏回那樣禁得起考驗的人不多,而能在眾口之下仍不疑的,則連孔聖人都差點沒做到。


 懂得邏輯分析,卻放不下勢利眼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可俗話又說:拔了毛的鳳凰不如雞】
  《紅樓夢》中描寫劉姥姥進賈府的段子,相比很多人都熟悉。大意是劉姥姥去賈家討人情,鳳姐說賈家日子過得也拮据,於是給了她20兩銀子(其實對賈家來說是很少的,但是夠劉姥姥家過一年),劉姥姥感慨之下說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句話:
  那劉姥姥先聽見告艱難,只當是沒有,心裡便突突的,後來聽見給他二十兩,喜的又渾身發癢起來, 說道:「噯,我也是知道艱難的。但俗語說的:『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憑他怎樣,你老拔根寒毛比我們的腰還粗呢!」周瑞家的見他說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鳳姐看見,笑而不睬,只命平兒把昨兒那包銀子拿來,再拿一吊錢來, 都送到劉姥姥的跟前。鳳姐乃道:「這是二十兩銀子,暫且給這孩子做件冬衣罷。若不拿著,就真是怪我了。這錢雇車坐罷。改日無事,只管來逛逛,方是親戚們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虛留你們了,到家裡該問好的問個好兒罷。」一面說,一面就站了起來。
  編后語:「瘦死的駱駝」確實要比馬大,可是撥了毛的鳳凰則頗有點「虎落平陽被犬欺」的感覺。其實,所有人褪去華麗的外衣,都是一樣的。有華麗外衣時是天上的鳳凰,失去后卻連雞都不如,這是趨炎附勢者的一貫標準。

 景仰錚錚鐵骨,卻又貪生怕死
  【俗話說:士可殺不可辱;可俗話又說:好死不如賴活著】
  當年狄人進犯燕國一個城市,正好孔子在城中。百姓得知狄人攻城紛紛逃命,只有孔子不走。狄人入城看見城中只有一個孔子,就很不解問孔子為何不跑,孔子說,既然來攻跑又有何用。狄人聽了要把孔子吊在城樓上羞辱,孔子拔劍對狄人說:士可殺不可辱。狄人頭領聽見,說道:我們怎麼能做禽獸不如的事?頭領於是下令撤退。
  《禮記•儒行》有云:「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進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其屆處不淫,其飯食不褥,其過失可微詞而不可面數也,其剛毅有如此者」。
  這種剛毅,很讓人想起歷史上的燕趙之士,慷慨悲歌,豪氣衝天,俠義行天下,可殺不可辱,使人為之擊節高蹈,浩然長嘆。
  編后語:人不僅要活個面子,也要活口氣,活個氣節。然而,大多數人只是嘴上說說,並不會真把這個當做人生信條。因為俗話還說了——好死不如賴活著。


 推崇捨身取義,卻總是明哲保身
  【俗話說: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可俗話又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寧願為正義而死,不願苟全性命。
  語出《北齊書·元景安傳》:「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襲爵陳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齊文宣王帝高洋年號)時,諸元帝世近者多被誅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議欲請姓高氏,景皓(元景安堂兄)曰:『豈得棄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顯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誅之,家屬徙彭城,由是景安獨賜姓高氏。」
  「逐他姓」則生,「不逐他姓」則死,最終元景皓因不易姓而被殺,表現出對自己人格尊嚴的堅決維護。後來,這一典故被抽象出來,含義也大大升華,用以比喻寧願為高尚、正義的事業做出犧牲乃至獻身,也不為小利而苟全,千百年來一直沿用。
  編后語:大義面前,到底是該果斷捨身就義,還是暫時低頭明哲保身,或許永遠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當然,當今時代並沒有太多需要讓我們用性命做出抉擇的時刻,值得關注的是,人生中到底什麼是「玉」什麼是「瓦」,什麼是即刻就能見到效益的「木柴」,什麼是對得起後代的「青山」。價值觀念積極向上,正確做出選擇就不是一件難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想飛的兔子 發表於 2012-10-10 16:47 | 只看該作者
記得看過這樣一句話,站在矛盾之外看問題,呵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8 03: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