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金融時報》:中國播下慷慨收穫「敵意」

[複製鏈接]

2479

主題

2935

帖子

4913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9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簡單快樂 發表於 2012-8-10 14: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英國《金融時報》8月9日文章,原題:播下慷慨,收穫敵意?「中國」最近在世界媒體的「舌尖」上滾來滾去,不僅因為中國金牌數一路領先,更因為倫敦奧運開賽以來,圍繞中國的風波便接連不斷:禁藥指稱、假賽、違規、失金……有人喊冤:「這些都是針對中國!」

  回想並不太遙遠的北京奧運,東道主慷慨解囊,精心待客。殊不知四年後,收穫的竟是陣陣敵意。2008年奧運前,中國夢想世界從此接納自己為大國俱樂部中的平等一員,四年後卻驚訝地發現,一切都沒有出現如意的轉折,不僅在國際事務方面,連競技場上都沒有。

  北京奧運常被拿來與倫敦作對比:耗費6300萬鎊的北京開幕式,相比起耗費2700萬鎊的倫敦開幕式,被批只見「愛國主義」而不見人性,未曾暖心。倫敦開幕式導演助理說到北京奧運,面部肌肉擠到一邊:「massive、massive」(過於宏大)。《每日郵報》記者曾寫道:「北京奧運會頭天發放的免費礦泉水,就足夠叫英國政府破產」。而中國記者到了倫敦,抱怨奧運村飲食昂貴,一道主菜大約5英鎊(約7.8美元),而當年在北京奧運會期間,一美元可以任意吃喝。


  中國掏心掏肺的慷慨,無可挑剔的優異,卻在倫敦奧運期間遭遇前所未有的敵意——至少很多中國人是這樣認為的。

  奧運前夕,《泰晤士報》副刊登出一組圖片,題目是「中國體操工廠」。攝影鏡頭下,纖弱的小將負重苦練,汗水瓢潑,觀者再也感受不到這項運動的美感。西方媒體用前蘇聯和東德社會主義國家封閉、反人性訓練的意象套用中國,而前蘇聯和東德運動員在興奮劑問題上劣跡斑斑,難怪外界質疑中國?

  不過,你也會看到這樣的報道。同一家報紙的記者馬修•賽義德回憶,2006年,他在亞運會比賽後區看到一個女孩盤腿坐在地上閉目。走近時,那女孩睜開眼,原來是中國乒乓球手郭躍。「她沖我笑了一下,親近感令中國體制的面具霎時掉落。」文中賽義德稱郭躍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運動員之一」。一笑,傾倒了西方媒體的「敵意」。賽義德文章觀點重在批評中國的奪金體制,期待見到中國運動員的個人魅力。

  從雅典到北京到倫敦,這八年裡,誕生了Twitter,誕生了Facebook,衛星電視覆蓋率更高。儘管互聯網上並非暢通無阻,但不同經緯度的人們,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如此直率地評論彼此。中國與西方,不同制度不同文化,近距離碰撞,才使得彼此的反差呈現了前所未有的鮮明,難道就是因為如此,才有了所謂的「敵意」?

  事實上,差異不僅在東西方之間。葉詩文最終葯檢清白的那一天,我在倫敦公車上聽到了兩名巴基斯坦移民之間關於葉詩文的對話。一個人說:「中國人可不傻,他們有特別的中藥。」另一個人連聲附和。

  看來,要說服中國的南亞鄰居,不見得比說服遙遠的歐美人更容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02: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