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常勝名將栗裕為何沒打台灣

[複製鏈接]

2140

主題

2399

帖子

324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24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解放戰爭,是粟裕軍事才華大放光彩的時期,華東戰場無數次生死鏖戰,均是由他與陳毅悉心謀划,具體組織實施的。

  軍事,是粟裕的終身職業。他像許許多多的專家一樣,精於本行卻拙於其他。他不善言辭,從不誇耀自己的過去,也不允許別人吹捧自己,他把在華東三野時兩讓司令的美德保持了始終。因此,他在世時,是屬於位尊而並不顯赫的類型,直到他1984年辭世后,人們對他的讚譽歌頌才如潮而來,悲慟哀悼緬懷的真情,感人至深。人們紀念他敬重他,一是他的品格,二是他的指揮。他的品格高風亮節,他的指揮如詩如畫。

  粟裕指揮作戰的特點是:不循常規,不拘一格,知險而進,險中求勝。他認為,只要有超出一半勝率的六七分把握,這仗就可以打,就值得打。蘇中七戰七捷、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以至稍後的淮海大戰,莫不如是。當他摘取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之後,人們對他心悅誠服了,始知他走出的「險著」恰恰是事關全局的「妙著」。他求險,並非感情上的衝動和直覺上的魯莽,而是源於對敵我雙方實力的精確計算,源於對各種方案反覆比較后擇取最佳的魄力決心。

  但在對台用兵問題上,一向作風果敢潑辣、決策履險犯難的粟總是否過於謹慎了?高級將領中也有人竊議:如果在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之前,破釜沉舟、舉兵攻台,也可能……

  粟裕說:不行!金門失利的教訓太深刻。不重視血的教訓就要流更多的血。

  又說:中原逐鹿,兩軍對壘,「有把握」通常可理解為比50%再多一點的能夠打贏的可能性。而隔著一片大海作戰,六七分把握絕對不行,八分九分也不行,非十分不可!

  又說:大海平平,一覽無餘,未來的攻金攻台之戰,是沒有多少「巧」可討的,就是磨盤碾秤砣,硬碰硬。不但要有數倍於敵的火力、數量優勢,而且要有足夠的船隻,保證第一、第二甚至第三梯隊的船隻。還要懂得潮汐、風向、登陸點的選擇。我們攻堅、野戰是行家裡手,但越海作戰是外行,憑老經驗想當然不行,要吃大虧。幾十萬人馬上去了,可能一鼓作氣一勝到底,也可能上不去,叫人家打下來,那就是無路可退全軍覆沒。

  拿破崙說過:懂得戰爭基本規律的人可以做將軍。但也懂得戰爭特殊規律的人才是聰明的將軍。

  粟裕,正是一位不僅著眼於戰爭的一般規律,而且時時在注意著越海作戰特殊性的將軍。

  粟裕做指示,反反覆復強調的就是兩個字:紀律!

  「這次炮擊封鎖金門島作戰,是毛主席的戰略決策,海軍、空軍、炮兵參戰部隊,都由福州軍區前方指揮部統一指揮,都要無條件地服從指揮,要打就打,要停就停,令行禁止。不許各行其是擅作主張。

  「發現特殊情況要及時請示報告,任何人不得貽誤。

  「特別是處理美機、美艦問題,一定要遵守中央軍委的既定作戰原則,不出公海作戰,不主動攻擊美機、美艦,嚴守自衛。

  「……」

  粟裕用堅強的理智抑制住慾望的誘惑,附加了諸多的限制詞「不」。他著眼於炮擊金門最大的特殊性:這絕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軍事較量,而是一場政治仗。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20: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