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顧則徐:民營經濟是中國數千年繁榮之本

[複製鏈接]

2726

主題

2980

帖子

4164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16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豬快跑 發表於 2012-6-13 13: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知道分子之顧則徐專欄(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據媒體報道,在6月8日召開的重慶市發展民營經濟大會上,重慶市委書記張德江認為哪裡的民營經濟活躍,哪裡的經濟就發達,哪裡的人民群眾就富裕。他認為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促進重慶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我以為,這不只是重慶一地的道理,而且也是整個國家的道理。綜合中國數千年歷史的經濟發展經驗和教訓來說,今人實在應該明白:民營經濟乃是國家大本。

    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來說,中國早在商朝時候就已經有了大規模的制玉工廠與市場遙望現象,似乎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都是國家之本,但是這當中存在兩個問題:一、所謂國有經濟主要局限為「奢侈品」;二、即使如此,玉料和玉器的全國範圍流通並不是國有制度可以解決,更應該依賴的是民營貿易。因此,如果說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都是國家之本的話,那麼,更可以進一步認為,民營經濟是國家之大本。周朝的井田制在承認公有和私有並存前提下,公田的地位僅僅只是九居其一,起一個保障作用,主體則是九居其八的私田,公田誠然屬於國本之一,但私田更是國家大本。後來所謂的井田制的被破壞,實際不過是破壞公田制度,中國曆朝沒有人敢於破壞私田這一大本。

    漢武帝時桓寬與桑弘羊的「鹽鐵會議」可謂是曠古之爭,桓寬為中國確立了經濟民本思想,認為實行鹽鐵等官營政策是「與民爭利」,從而奠定了中國近2000年的經濟基業。鹽鐵之爭當然並沒有消解國有經濟,但民營經濟得到了「自由」繁榮。在工業方面,比如瓷器製造,雖然今天古董界推崇「官窯」,但實際「民窯」一直是產業主體,官窯主要製造「奢侈品」,民窯則滿足人們普遍的實用需求。宋朝以前「絲綢之路」最重要的貨品是絲綢,其養殖、製造乃至貿易依賴的是民營。明朝以後,海上「絲綢之路」基本取代了陸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出口貨品是茶葉、瓷器,茶葉的種植和加工完全就是民營的成就。雖然中國進口大量香料、珍玩,但直到鴉片戰爭前,中國茶葉、瓷器、絲綢(包括生絲)在世界貿易中牢牢占著優勢地位,世界白銀匯聚而來,而其生產則幾近屬於民營經濟。已經進行工業革命的歐洲試圖向中國輸出呢絨以平衡赤字,結果卻無法在中國市場戰勝以「南京布」為代表的本土紡織品,不僅滯銷,而且反而要向中國購買大量「南京布」。中國的鐵製品在海上「絲綢之路」也是暢銷品。

    可見,無論是國內經濟還是國際貿易,民營經濟都是中國數千年繁榮之本。在堅持國有經濟制度的既定條件下,無論如何不能忘記民營經濟也是國本,更要意識到民營經濟是國之大本。(作者系法律工作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21: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