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凱恩斯沒有倡導赤字財政——需要徹底改寫宏觀經濟學教...

[複製鏈接]

2346

主題

2510

帖子

365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6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笨鳥后飛 發表於 2012-5-31 19: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洪平凡 2012.05.28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被西方主流經濟學冷落了20多年的凱恩斯主義再次回到了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的舞台中心。
  
  面對突如其來的經濟衰退,很多國家採取了規模龐大的凱恩斯主義刺激政策。
  
  金融危機更是引發了經濟學家們對經濟理論和宏觀經濟政策指導思想的反思。之前曾經被邊緣化的一些經濟學家也開始猛烈抨擊過去20年來的主流經濟理論和宏觀政策。
  
  他們的主要觀點包括如下幾點:
  
  (1)以新古典微觀經濟為基礎的宏觀經濟理論不符合實際情況,因為,宏觀經濟不是簡單的由一個有代表性的居民和一個有代表性的企業放大N倍構成的,而是由N個獨立決策的不同居民和不同企業互動而構成的。
  
  (2)以規則為主導的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以通貨膨脹目標為主的貨幣政策,雖然對防止通貨膨脹有一定的作用,並不能有效地防止金融資產泡沫化,不能保障金融市場和宏觀經濟的廣義穩定,特別是經濟增長和就業的穩定。
  
  (3)金融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並非是最有效的。金融市場的穩定不能僅僅依靠市場參與者的自律,必須依靠政府的監管。
  
  (4)金融界的風險分析模型既不能充分估計一個銀行或一個公司的金融風險,更無法估計金融體制的系統性風險。
  
  一些經濟學家,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和其他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認為需要徹底改寫宏觀經濟學教科書,需要新的理論,新的模型,新的政策框架。
  
  曾經在亞洲金融危機中興風作浪的對沖基金巨頭喬治索羅斯出資建立「新經濟思想研究所」專門研究新的經濟理論框架。
  
  但是,提出需要新經濟理論框架的人們,除了否定過去的主流經濟理論之外,至今並沒有提出新的理論。他們的建議仍然基本上是重新回歸到凱恩斯主義。
  
  隨著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的大幅度上升,不少國家已經逐步退出刺激政策。有些歐洲國家在陷入主權債務危機之後,不得不採取財政緊縮政策。
  
  當然,以堅定凱恩斯主義者著稱的克魯格曼和斯蒂格利茨等經濟學家極力反對財政緊縮政策,認為財政緊縮政策已經導致希臘等歐洲國家陷入了第二次衰退,如果更多的國家採取財政緊縮,世界經濟必然將陷入第二次「大蕭條」。
  
  由此看來,凱恩斯的確不愧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思想家之一。他在上一世紀30年代在其代表作《就業、利率和貨幣通論》,簡稱《通論》,中闡述的思想仍然在影響著當今的宏觀經濟政策。
  
  但是,最近Roger Backhouse 和 Bradley Bateman 的新書,Capitalist Revolutionary John Maynard Keynes,(資本主義革命家凱恩斯)為人們認識歷史上的凱恩斯,凱恩斯主義的發展,以及凱恩斯主義的現實意義提供了一些新的視野。
  
  Roger Backhouse 和 Bradley Bateman 是兩位英國專門研究經濟史的學者,曾經發表過很多有關研究凱恩斯主義歷史的著作。一般認為,他們的觀點比較客觀,避免意識形態的影響。
  
  兩位作者認為,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人們想重新樹立的凱恩斯已經遠不是歷史上的凱恩斯。
  
  事實上,在過去的多半個世紀里,經濟學家和經濟政策制定者們一直在根據自己的需要反反覆復地解釋凱恩斯和凱恩斯主義,即包括那些希望借用凱恩斯的權威來兜售自己主張的人,也包括那些以凱恩斯作為靶子來推銷自己觀點的人。無論是堅持凱恩斯主義一方,還是反對的一方,都往往歪曲了歷史上的凱恩斯。兩位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很多例證。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凱恩斯主義學派主張通過政府財政赤字來「調節需求」:政府可以通過減稅,或者增加政府支出,即增加財政赤字,來增加總需求。事實上,這不是凱恩斯的觀點。兩位作者用凱恩斯給 Meade 的一封信論證了凱恩斯本人對通過政府財政預算來調節消費所持的懷疑態度。
  
  同時,凱恩斯並不支持政府的日常性支出賬戶出現財政赤字。他主張將政府預算分為兩個不同的賬戶:日常性收支賬戶和公共投資賬戶,後者用於政府對公共設施的長期投資。他強調政府可以通過增加或減少公共投資來調節由於私人企業投資波動對經濟增長和就業帶來的影響。但他認為,政府對公共設施的投資應該產生收益,可以收回成本,不應該造成財政赤字。
  
  人們公認凱恩斯不相信毫無制約(laissez-faire)的資本主義能夠自動保證社會的充分就業和穩定增長。但是,凱恩斯並不像一些人們所認為的那樣提倡「大政府」。他認為不應該以國有化企業取代私有企業:無論國有企業是否能夠比私有企業做得好一點,或差一點,國家都不應該去做私有企業已經在做和可以做得事情;國家應該去做私有企業能夠做的範圍以外的事情。
  
  凱恩斯也從來沒有支持過「福利社會」的思想,更沒有提倡用政府赤字去搞福利社會,或用政府赤字去穩定經濟。
  
  兩位作者在書中著重指出,人們往往將羅斯福「新政」看作是凱恩斯主義財政刺激政策的實踐。但事實上,這是誤解。羅斯福在1932年和1936年的兩次總統競選中,都是以平衡政府預算作為其競選綱領的。羅斯福在1932-1935期間的實施的「全國復甦方案」並不是基於財政刺激,而是基於穩定物價。在他的第一任期間,美國政府赤字的確上升,但羅斯福解釋,這不是他有意推行財政赤字的結果,而是因為大蕭條迫使政府增加了一些應急支出。他在1936年競選連任時,再次強調要平衡財政。1937年,當美國經濟面臨大蕭條后的第二次衰退時,羅斯福開始採納他政府中幾位年輕經濟顧問的建議,用財政赤字刺激美國經濟。但是,兩位作者指出,這幾位年輕經濟顧問的建議並不是來自凱恩斯1936年發表的《通論》。直到1940年,羅斯福當局才開始用凱恩斯的一些觀點來解釋他們在過去幾年已經實施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各國的經濟政策的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強調政府對經濟的積極調控。一些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們往往將這一時期的宏觀經濟政策與凱恩斯緊密聯繫在一起,稱之為凱恩斯時代。然而,這兩位作者在他們的書中指出,雖然人們可以用凱恩斯的一些觀點和術語來解釋二戰之後西方各國的經濟政策,但是,這一時期的經濟政策主要是這些國家內部當時的政治和社會因素決定的,不能將這些政策歸功於(從支持這些政策人們的角度來看)或歸罪於(從反對這些政策人們的角度來看)凱恩斯本人。
  
  事實上,凱恩斯本人在生前並不介意,甚至支持,不同學派對他經濟思想的不同解釋,無論是打著凱恩斯主義大旗的,還是反對凱恩斯主義的。1944年,在華盛頓舉行的一次經濟會議上,他說:「在座的都是凱恩斯主義者,只有我不是」。
  
  Roger Backhouse 和 Bradley Bateman在這本書的附錄中回顧了二戰之後各種凱恩斯主義學派的發展過程。其中,他們對有些自詡為凱恩斯主義學派的評論略為尖刻了一些。例如,兩位作者寫到,1970年代一批年輕學者自封為「后凱恩斯主義學派」(Post-Keynesians)。這些年輕學者的初衷有兩點:一是他們反對當時主流經濟學學術期刊對經濟論文的技術要求(數學和統計論證),他們的文章無法被採納,因為不夠規範化,儘管他們自己認為他們的文章更切合實際;二是他們認為有必要重申凱恩斯所倡導的充分就業的經濟政策。
  
  限於篇幅,筆者不可能在此詳細介紹書中的更多內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原文(不知是否已有中譯本)。
  
  讀了該書之後,結合本人曾經接觸和工作過的一些著名經濟家的經歷,包括一些諾貝爾獎得主,筆者感到,一些對經濟學理論和方法上有創新貢獻的大師們往往並不把他們的新思想或新方法與現有的思想和方法完全孤立開來,而他們的追隨者們往往喜歡打著大師們的旗號,將自己標榜為某某學派,與其他學派勢不兩立,將大師們的思想當成教條,甚至曲解大師們的觀點,來兜售自己的觀點。這與大師們的初衷是相悖的:大師們之所以能夠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正是因為他們沒有把前人的思想當作教條。
  
  經濟理論需要隨著人們經濟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我們不應該對過去的經濟理論採取完全否定或完全肯定的態度。歷史上不同經濟理論都有它們的時代特徵,也有它們的歷史局限性。它們都是人們對經濟活動和經濟體制不斷探索的一部分。
  
  Keynes was not a supporter of budget deficit
  
  Pingfan Hong
  
  2012.05.28
  
  English summary
  
  This essay was mainly based on my reading of the book 「Capitalist Revolutionary John Maynard Keynes」, by Roger E. Backhouse and Bradley W. Bateman.
  
  More forthcoming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8: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