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舌尖上的中國》只是一場食品春夢

[複製鏈接]

53

主題

56

帖子

8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ijeycn794 發表於 2012-5-25 20: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原本是想挖掘中國飲食文化,想展示中國食物的博大精深的 《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后結果被吃貨們瘋狂追捧,被奉為「吃貨指南」,這或許是編導們事先完全沒有想到的。
  我想,在全國老百姓都被食品安全搞得焦頭爛額的時候,製作這麼一部土色土香、鄉土氣息濃厚,無公害、無污染的美食紀錄片,恰好滿足了老百姓對無公害食品的嚮往,不火才不正常。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近日卻表示「好多人理解的,跟我們原來想表達的,不是很吻合。」在陳曉卿看來,《舌尖上的中國》遠不止是一部「吃 貨聖經」,而觀看《舌尖上的中國》也不應該只是「吃貨」的狂歡。他說,做紀錄片,文化的東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講吃,不就跟美食欄目一樣了?這個片子是帶著對食物的敬意來做的,希望觀眾能從中國人對美食的熱愛品讀到中國人對生活的熱愛,看到中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
  看得出,陳曉卿其實很在意影片中表現出的文化和從食品文化延伸出中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
  他或許想多了。
  一個美食節目承載不了這麼大的主題,或許還適得其反。因為《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后,已經被某些人(估計不是吃貨)解讀為對目前中國食品危機的一種反諷,認為電視里的美食,在生活中則是一個夢幻。
  這是其實說出了很多人想說的社會現實。
  吃與不吃都是問題。
  我多年來對事物都是充滿敬意的,進一步說是充滿敬畏,再準確的是害怕食物「進胃」的。主要是害怕哪天吃進胃裡的東西,突然毒性發作,人一倒下就成為「化學元素周期表」,這才是最可怕的。
  我們老百姓現在對食品的看法,並不是說那樣東西好吃,而是反覆在檢討那樣東西能吃。有時完全是自我打氣地認為:要堅強、要堅強,即使是毒物偶爾吃一、兩次不會變痴獃的。問題是,毒物每天都在你嘴邊盤旋,那你中毒不會是一、二次的,那痴獃是完全可以「期待」的。試想,一個被毒物包圍著,差點搞得全體老百姓精神 分裂,弄得焦慮不安的社會裡,你給我談美食文化從而激發我強烈的愛國精神,不現實,非常不現實。
  中國幾千年的飲食文化,這是不爭的事實。但無公害食物,也是幾十年前的事情,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現在不是宣揚飲食文化的時候,現在是因該檢討混亂的食品安全的時候。
  我一直覺得中國的食品、藥品還有其他什麼商品是基本上無監管的。我從未見這些監管部門主動、自覺地偵破一些關乎老百姓生活財產安全的案子,他們平時主要任務就是坐在辦公室等到偶發事件的發生,比如群眾因食用食品、藥品出現問題進行舉報,或媒體記者暗訪出「害群之馬」,這時監管部門才動一動,不然,屁股是不能挪出椅子的。但必須承認,監管部門的「事後諸葛亮」的本事才是發揮到淋漓盡致的,事情一出,馬上就會掀起一場整治運動,硬是要把監管不力本應追究的責任,變成勇查制假販假的英雄事迹,這......你也不服不行。
  中國食品制假造假登峰造極,中國的監管形同虛設,這就是中國飲食行業的現狀。
  《舌尖上的中國》在影片中所展示的食物純粹、乾淨、無毒無害,自然讓人嚮往。但我認為,資深吃貨可以赴湯蹈火地趕赴全國各地「按圖索驥」般吃上片中的食物外,絕大多數觀眾在看到影片中展示的食品,除了羨慕、嚮往和吞口水外,睡一覺醒來,又將投入充滿毒物的社會。
  吃與不吃都是問題,一直都未曾解決的問題。
  《舌尖上的中國》其實在造就「食物界」的一場春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20: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