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童謠和政治謠言在政治鬥爭中的作用 一(原創)

[複製鏈接]

8

主題

9

帖子

25

積分

禁止發言

積分
2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ijessica 發表於 2012-4-27 09: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謠言已經是人類社會再熟悉不過的事物了。謠言有很多種,從歷史的角度而言,對社會政治具有較強影響力就是政治謠言。政治謠言中,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童謠。
    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伴隨著神話傳說產生的,還有略帶神秘色彩的童謠。它們大多意義深奧而難懂。特別是明代以前的童謠,成人性強且多帶有政治色彩。古代童謠作為一種民間輿論,與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們是民眾對現實政治和生活的反映,表達了對時政和統治階層的讚美、批評和意見。從這個意義上講,古代童謠也可以看作社會下層民眾提出政治要求、參與社會政治的一種重要的手段。一方面,皇帝的昏庸和官僚的貪虐使得人民生活困苦,民眾憤而呼號,以童謠的形式對他們進行指責和詈罵;另一方面,皇帝的英明和地方官吏的寬惠給百姓帶來安寧和利益,民眾喜而頌揚他們。古代童謠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百花園中一朵明麗燦爛的鮮花,體現出了鮮明的政治性特徵。
    伴隨著社會科學的進步,童謠已漸漸退出政治謠言的舞台,政治謠言的形式也變得複雜而多樣。政治謠言主要的特點就是內容虛假,蠱惑人心;證據模糊,混淆視聽;方式靈活,真偽難辨,具有極大的危害。
    政治認知、政治動機、人格以及非對稱性社會互動都是政治謠言形成的心理因素。法國學者卡普費雷在《謠言》中說:「有政治便有謠言存在。」政治謠言是政治鬥爭中很重要的一種鬥爭手段,它們往往具有嚴重的危害性。
  一、政治謠言的界定
  1、謠言
  謠言是一種缺乏真實性根據,或未經證實、公眾一時難以辨別真偽的閑話、傳聞或輿論。謠言的內容是缺乏事實根據的消息,以口為傳媒介或散發傳單方式等非正常渠道進行傳播,具有非官方性。
  2、政治謠言
  政治謠言是謠言的一種,它是個人或集團為了實現特定政治需要,在沒有事實根據或雖事出有因但在傳播過程中卻嚴重失真的情況下,對政治人物或政治集團進行有意誣陷、攻擊和誹謗的政治傳言。政治謠言所涉及的事件或人物往往具有重大性,與社會政治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密切相關,其重大性與曖昧性的結合可以在較大社會範圍和短時間內激發起公眾的興趣和關注。
  (1)內容虛假,蠱惑人心
  政治謠言的內容都是缺乏事實根據的信息,但為了爭取人們對它們的可信度,政治謠言傳播者往往以「據說」、「大家都這樣說」、「有人親眼看見」等模糊性的詞語傳播這些虛假信息,並竭力使人信服。其結果是人們在政治謠言的影響下,分不清事實,失去判斷的標準和行動的方向。
  (2)證據模糊,混淆視聽
  政治謠言都提不出任何信得過的確切證據,但它為了爭取人們對其傳播內容的認同,總是盡量提出一些直接但卻是虛假的「證據」來,並使這些虛假信息在一定狀況下顯示出邏輯合理性,因而能夠得到一部分社會情緒的認同,迎合某些人的心理或情感需要,引發、左右人們的政治行為,甚至導致社會震蕩和政局失穩,造成嚴重的社會政治問題。
  (3)方式靈活,真偽難辨
  採用靈活有效的方式進行傳播是政治謠言流行的一個重要特徵。從本質上來說,政治謠言是一種信息交流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政治信息為了迅速傳播會採取不同方式方法來加速傳播過程,政治謠言不斷地被加以解釋和評論。在當今時代,大量運用高新技術手段合成的虛假圖像,因其逼真度高,真偽難辨,且視覺衝擊效果強,更易對人的精神及心理造成震撼,最終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
  二、政治謠言的心理成因分析
  (一)政治認知的缺乏和偏差是政治謠言滋生的思想根源
  政治認知是政治主體對政治體系、政治過程、政治角色、公共政策等國家政治生活各個方面的認識和理解。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政治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再進而支配人的政治行為,這個過程就是政治認知的過程。人在某一情況下出現的問題行為或不恰當的行為反應,是由個體對該情境不正確或不精確的認知加工引起的。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G.奧爾波特和L.波斯特曼對謠言的研究表明信息的模糊性是形成謠言條件之一。從認知的角度講,人總是要不斷地了解自己所處的政治環境,但很多情況下,人對有關政治事件的信息常常不能無法獲知或準確獲知,於是會自發地建立非正式渠道溝通信息。當真實的信息來源偏差甚至斷絕時,政治謠言的信息亦會被當作對個體政治認知過程有用的信息來看待,幫助他們對事件進行分析和判斷,以促使他們降低不確定感。於是,政治謠言就有了傳播的空間,並且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新的政治謠言也不斷地產生。
  (二)政治動機是政治謠言滋生的心理動力
  政治動機是激勵並維持政治主體的政治活動以達到一定政治目標的內在動力,是隱藏在人們政治行為背後,驅動政治主體的需求向政治目標實現轉化的心理因素。政治動機必須有目標,政治目標引導個體行為的方向,為個體的政治行為提供原動力。政治謠言的出籠過程與廣泛傳播,往往有複雜的政治目的。政治謠言具有明顯的政治意圖,攻擊對象明確,目的是要攻擊、抹黑政治人物、政治對手。一些國家、某些政治勢力與利益團體經常利用政治謠言攻擊對手,擾亂民心。我國台灣省領導人選舉期間,就曾出現無數攻擊對手的政治謠言,這些謠言就是為了瓦解對方選舉陣營的士氣,使其在選舉中處於不利地位。
  (三)人格是政治謠言滋生的重要心理因素
  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合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在社會生活中,由於個體人格形成的因素不盡相同,有的人形成了優良的人格,而有的人則形成了某種人格缺陷。這種人格缺陷,在認知方面表現為被動感知、易受暗示、不求甚解、善於幻想和盲目模仿等;在情緒方面表現為情緒易激動、起伏不定、厭世、抑鬱等;在意志方面表現為缺乏主見和信念、自控能力薄弱、放縱自己、遇事優柔寡斷、缺乏自信和毅力等;在對現實的態度方面表現為自私、貪婪、虛偽、狡詐、無正義感、自負、自卑、粗心大意等。研究表明,存在上述人格缺陷的人更傾向於製造和傳播政治謠言。
  (四)非對稱性社會互動是政治謠言滋生的社會心理基礎
  政治謠言的製造和傳播實質是特定主體所實施的特定行為,特定行為的實施又受特定的心理支配,而這種特定的心理從形成過程上看是在與他人之間產生的社會互動中形成的,特別是在非對稱性社會互動中形成的。非對稱性社會互動的主要形式是暗示、模仿和感染。
  1、暗示
  暗示是在無對抗條件下,人們對受到的某種信息迅速無批判地加以接受,並依此而做出行為反應的過程。暗示的目的在於讓人接受某種觀念,並按這種觀念行事。在高度的暗示下,個人便極易失去判別能力,產生將被暗示的情感轉移到直接行為的傾向。一旦那些與自己切身利益休戚相關的政治謠言出現后,人們總是以極其關注的態度來加以證實或否定。這就決定著當某個政治話題所涉及的事情或現象與人們的需要和利益相關時,政治謠言會引起人們內心的共鳴並得以滋生和傳播。
  2、感染
  感染是人們相互影響的一種互動方式,其含義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為通過某種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緒和行動;另一方面為個體對某種心理狀態的無意識的、不自主的屈從。感染的實質是情緒的傳遞和交流,因此相似性就成為感染的基本條件,這也是感染者的心理基礎。作為感染基本條件的相似性包括:情境相似;態度、價值觀相似;社會地位相似。相似的社會情境使個體喪失警惕性,缺乏對政治話題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態度、價值觀相似使個體主動接觸政治謠言並加以傳播;社會地位相似使個體產生相同的態度,彼此較少戒備和反感,最容易相互感染。
  3、模仿
  模仿是個體有意或無意地對某種刺激做出類似反應的行為方式。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研究,模仿不是先天、本能的,而是在後天的社會化過程中逐漸習得的。這充分說明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模仿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人接觸到無根據的政治話題,便產生模仿心理,他們可能並不關心這些傳言是否確切,甚至並不相信它們的真實性,但仍然會採取模仿的行動。法國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塔爾德認為,任何現象都是模仿的產物,並提出了模仿規律——即距離規律和接近規律。由此可見,模仿對政治謠言的滋生和泛濫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7: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