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7年5月,納賽爾總統向聯合國提出:撤走聯合國在第二次中東戰爭后留駐埃及西奈半島的維持和平部隊。當時聯合國秘書長請納賽爾再次慎重考慮,當納賽爾做出肯定的答覆后,5月19日聯合國撤走了西奈半島的維持和平部隊。聯合國維和部隊的撤退,使埃及失去了保護自己的緩衝力量,埃及和以色列形成直接對峙局面。在革命熱情的衝擊下,納賽爾總統發起了更為激烈的反以色列政策。1967年5月22日,納賽爾宣布禁止以色列船隻和向以色列運送軍火的船隻通過蒂朗海峽,試圖控制以色列的海上交通。
儘管阿拉伯方面表現出十分強硬的姿態,但其主要目的是鼓舞阿拉伯世界的反以色列鬥爭熱情,在外交上壓以色列讓步妥協,尚未認真制定進攻以色列的計劃。當時阿方也明白自己在軍事方面尚沒有打敗以色列的充足力量,儘管引進了不少蘇聯武器,但飛機主要是米格17,米格19等相對舊式的戰機,坦克主要是T34等蘇聯淘汰下來的舊貨,在裝備質量方面與以色列有較大差距。在訓練方面與以色列的差距就更大了。1966年11月埃及與敘利亞結成軍事同盟,後來約旦也加入了軍事同盟。但埃及、敘利亞、約旦三國在統一軍事領導方面,存在不少爭執,無法達成統一對以色列作戰的計劃。
與阿方相比,以色列的備軍作戰準備要周到得多。以色列在第二次中東戰爭后,就制定了對阿拉伯國家定期進行軍事打擊,防止阿拉伯國家軍事力量強大的戰略計劃。以色列一方面從美國購買最先進的武器,對軍隊進行嚴格訓練,另一方面制定周密的作戰計劃,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贏得戰爭的勝利,避免陷入持久戰的泥潭。以色列吸取了第二次中東戰爭中,不經過美國同意就擅自與英法共同作戰,最後在美國的壓力下不得不自行撤軍的教訓,事先向美國提出以色列準備發起先發制人進攻的作戰計劃。當時美國正忙于越南戰爭,與蘇聯的對抗也處於高潮,以色列打擊埃及等越來越接近蘇聯的國家,也符合美國的世界戰略,所以美國最終沒有反對以色列的先發制人進攻計劃。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對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發起突然襲擊,首先出動飛機轟炸阿拉伯國家的機場和雷達站,使阿拉伯國家的大部分飛機在機場被炸毀,防空能力遭嚴重破壞。然後以色列出動地面部隊,在短短六天中佔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約旦的約旦河西岸、敘利亞的戈蘭高地。阿拉伯三國由於沒有戰爭準備,在以色列的突然襲擊下潰不成軍,無力進行有效反擊,不得不接受聯合國的停火倡議。1967年6月11日,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在聯合國的安排下停火,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
以色列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不僅摧毀了周邊阿拉伯國家的軍事力量,還把佔領土地擴大了三倍。但以色列的這些新佔領領土,也使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領土衝突,發展成為以色列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的領土衝突,阿以關係進一步惡化。以色列雖然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從整個大戰略來看,以色列的勝利加深了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的仇恨,使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和平共處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1967年9月舉行的阿拉伯首腦會議上,阿拉伯各國一致通過了對以色列的「三不決議」,即「不承認以色列、不與以色列交涉、不與以色列簽署和平協議」。
為了解決阿以衝突,聯合國於1967年11月通過242號決議。242號決議主要有兩點:一、以色列從佔領地區撤軍;二、結束一切交戰狀態,尊重該地區所有國家的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阿以雙方都接受了242號決議,但卻對決議有不同的解釋。主要問題在於對「佔領地區」的定義,242號決議中把「佔領地區」寫為「OccupiedTerritories」,沒有定冠詞「The」,所以以色列解釋為從一部分佔領地區撤軍,而阿拉伯方面則解釋為從所有佔領地區撤軍,在後來的阿以和平會談中,雙方也一直為「OccupiedTerritories」的定義爭執不休。
阿拉伯國家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的損失是巨大的,軍隊的傷亡和被俘達6萬餘人,還有40多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成為新難民。不僅如此,第三次中東戰爭的慘敗還大大影響了阿拉伯國家政府的威信,以及阿拉伯人的民族自尊心,泛阿拉伯主義思潮急速後退。第三次中東戰爭停戰後,納賽爾總統宣布他對戰敗負有責任,提出辭職,但在埃及國民的強烈要求下留任。1970年9月28日,納賽爾因心臟病突發逝世,阿拉伯世界的盟主殞落。此後阿拉伯國家之間再也沒有出現過納賽爾時代團結一致的局面。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后,各阿拉伯國家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援助也明顯減弱。1969年,阿拉法特出任巴解主席,此後巴解組織開始進行自己的獨立活動。阿拉法特任主席后,為了引起世人對巴勒斯坦問題的關注,把巴解的作戰目標從單純對以色列作戰,轉向在國際社會製造恐怖主義活動。此後巴解組織製造的劫機、爆炸、無差別殺人等事件頻頻發生,巴解組織開始成為國際上引人注目的焦點話題。
納賽爾死後,副總統薩達特當選總統。與理想主義的納賽爾相比,薩達特則是務實的現實主義者。在納賽爾時期,因偏重發展重工業,忽視農業,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加之國有制企業中官僚主義作風嚴重,打擊了人們的勞動積極性。第三次中東戰爭后,埃及經濟日益困難。薩達特上台後,對納賽爾的政策作了重大調整:政治上放開一黨獨裁,由一黨制改為多黨制;經濟上由國有化轉向鼓勵發展私人企業,對西方國家實行經濟開放政策。理想主義的英雄過後,總要有務實的人為他收拾攤子,薩達特收拾納賽爾的攤子,類似於鄧小平收拾毛澤東的攤子。
薩達特的最大任務還是打敗以色列,恢復阿拉伯國家的自信。在第三次中東戰爭后,納賽爾深感不結盟政策的缺陷,開始傾向蘇聯,接受蘇聯的援助,大量引進蘇聯的米格21戰鬥機,T55坦克,薩姆防空導彈等先進武器,還在軍隊中大量招請蘇聯顧問,蘇聯對埃及的影響力大大加強。納賽爾死後,薩達特對蘇聯顧問的傲慢態度有所不滿,一度於1972年7月把在埃及的15000名蘇聯顧問驅逐回國。
但薩達特的驅逐蘇聯顧問,也起到了迷惑以色列的效果。以色列看來,沒有蘇聯的幫助,埃及無法對以色列進行軍事攻擊,而薩達特驅逐蘇聯顧問,意味著埃及放棄了對以色列的戰爭意圖,所以此後以色列有了安心感,放鬆了對埃及的警惕。雖然薩達特表面上驅逐了蘇聯顧問,但暗地裡卻仍然接近蘇聯,接受更多的軍事援助,準備發起一場對以色列的軍事襲擊,奪回被佔領的領土。
薩達特深感上次以色列突然襲擊的威力,也決定用突然襲擊的方式對付以色列。為了迷惑以色列,阿拉伯方面進行了成功的欺騙戰術。1973年9月,敘利亞戰鬥機與以色列戰鬥機在公海相遇,敘利亞戰機向以色列開火,結果敘利亞戰機被擊落13架。以此為契機,敘利亞和埃及在停戰線附近結集部隊,以色列以為阿方結集部隊只是對擊落戰機的反應,沒有想到阿方會乘機發起突然襲擊。另外針對以色列情報機關喜歡分析阿拉伯報紙小字新聞的特點,埃及在開戰前幾天,專門在報紙不起眼的地方用小字登出「軍官放假」的小新聞,迷惑以色列。為了保密,埃及和敘利亞部隊在開戰前幾個小時,才接到戰鬥的命令。
1973年10月6日,正值猶太人進行贖罪懺悔的「贖罪日」,埃及和敘利亞同時向以色列發起突然襲擊,以色列一時曾被打得措手不及,阿方攻破了以色列的防線,奪回了一部分被佔領土。但以色列軍隊畢竟訓練有素,以色列國民的國防意識相當高,雖然一時陷於被動,但以方逐步挽回了劣勢,重新取得了戰爭主動權。1973年10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戰爭雙方停火,1974年1月8日,埃及和以色列簽訂脫離軍事接觸協議。以色列撤出蘇伊士運河以西,埃及控制了運河以東的地帶,聯合國派維持和平部隊駐紮在埃、以控制線之間的緩衝地帶。1974年5月29日,以色列和敘利亞簽訂脫離軍事接觸協議,以色列撤出戈蘭高地部分地區,在戈蘭高地敘、以雙方的軍事控制線之間設置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駐紮的緩衝區。第四次中東戰爭到此結束。
第四次中東戰爭是阿以雙方的一個轉折點。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方面雖然取得了相當的戰果,但仍未能取得戰爭的主動權。此後阿拉伯人感到用武力抹煞以色列已幾乎不太可能,阿方領導人轉向現實主義的想法,開始謀求與以色列和平共存的道路。以色列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也受到相當的損失,感到以往單純用軍事手段消除阿拉伯威脅的做法,不會給以色列帶來持久的和平。以方領導人也產生了用放棄一部分佔領土地的妥協,來換取與阿拉伯和平的想法。
此後阿以之間開始走向和平談判解決爭端的道路,再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但是由於雙方的立場懸殊太大,和平談判的道路仍是困難重重。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后,阿拉伯國家除了在軍事上進攻以色列外,又試圖用石油作武器,發起了石油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后兩周,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10國召開會議,決定對軍事經濟援助以色列的國家以及同情以色列的國家,進行石油禁運。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和日本等依賴中東石油的國家,不得不重新檢討自己的中東政策。特別是日本,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程度高達100%,所以日本趕緊撤回以往曖昧不清的中東立場,表明支持阿拉伯國家。日本政府宣布關於中東問題的三點原則:「一、以色列應該從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佔領阿拉伯國家的領土上全面撤軍;二、國際社會要本著公正的原則解決中東問題;三、承認巴勒斯坦人的正當權利。」1973年12月,阿拉伯產油國正式承認日本為友好國家,解除對日本的石油禁運。
石油戰爭雖然收到一些效果,但由於多數阿拉伯國家的產業單一,幾乎全是清一色的石油工業,所以石油禁運對阿拉伯各國自己的經濟打擊也很大,難以長久維持。石油戰爭只持續了幾個月,阿拉伯國家就不得不重新開始對美國和歐洲出口石油。但石油危機造成的石油價格暴漲,對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打擊,遠遠大於對歐美髮達國家的打擊,非產油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借債購買昂貴的石油,這後來發展成為一些貧困發展中國家的嚴重債務問題。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付出了最大努力,但仍未能實現收回被佔領土的戰略目標,甚至沒有得到戰爭的主動權,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戰爭也沒有收到預期結果。此後,埃及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打敗以色列開始產生懷疑,埃及人也重新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埃及之所以要與以色列打仗,完全是為了解放巴勒斯坦人。以色列的目標是巴勒斯坦,本來並不想與埃及作戰。如果埃及不是基於阿拉伯大義主動向以色列挑戰的話,埃、以雙方和平共處是完全可能的。從埃及本國的利益出發,與以色列和平共處是有益無害的,埃及人何必為了巴勒斯坦人去流血?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全世界處於國際主義的高潮階段。那時不僅蘇聯到處對外援助、輸出革命,中國也勒緊腰帶無償援助第三世界的窮朋友,中國為朝鮮、越南等其他國家而付出過很大代價。1970年代後期,蘇聯、中國等對無底洞似的外援感到疲倦,開始從國際主義路線上後撤,轉向利益優先的愛國主義。第四次中東戰爭后,埃及的泛阿拉伯主義思潮也大大後退,本國利益第一的愛國主義思潮抬頭。在這種情況下,埃及總統薩達特開始考慮與以色列的和平問題。
1977年美國新總統卡特上台,美國的中東政策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在此以前,美國的中東政策主要是前國務卿基辛格制定的扼制蘇聯戰略,即把以色列作為遏制蘇聯在中東擴展的馬前卒。卡特總統上台後,提出了「對蘇緩和」與「人權外交」新政策。卡特批評基辛格的中東政策過分誇大蘇聯的威脅,沒有從人權觀點考慮巴勒斯坦人的處境問題。卡特大幅度修改了基辛格的以色列一邊倒中東政策,考慮建立平衡阿以雙方利益的新中東政策。1977年3月,卡特總統在記者招待會上公開表示:「以色列應該撤回到第三次中東戰爭以前的停戰線,巴勒斯坦人應該返回自己的故鄉。」
面對美國的新中東政策,以色列方面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不得不在和平問題上做出讓步。以色列開始通過羅馬尼亞的外交渠道,秘密與埃及接觸,試探和平談判的可能性。埃及也面臨國內嚴重的經濟困難,想謀求和平環境,集中精力發展本國的經濟建設。所以埃以雙方一拍即合,達成了和平談判的意向。以色列同意在領土方面作出讓步,歸還所有佔領埃及的領土,而埃及的回報則是放棄消滅以色列的阿拉伯大義,承認以色列的合法存在,與以色列建立和平共處的共存關係。
1977年11月,埃及總統薩達特突然宣布訪問以色列,這在阿拉伯世界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阿拉伯聯盟的盟主埃及,居然背叛他們共同立下的與以色列不共戴天的誓言,單獨與以色列講和。」埃及的背信棄義行為使整個阿拉伯世界憤怒了,薩達特在訪問以色列前曾到敘利亞訪問,試圖向敘利亞總統阿薩德解釋埃及的立場,薩達特和阿薩德的會談最後變成激烈的爭吵,兩國長期親密的友好關係絕裂。1978年12月在敘利亞召開的第九次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上,到會的諸國強烈譴責埃及的背信棄義行為,諸阿拉伯國家紛紛與埃及斷絕外交關係,阿拉伯聯盟也開除了埃及的會員國資格。此後敘利亞和伊拉克暗中較勁,爭當阿拉伯聯盟的新盟主。1978年9月6日,美國總統卡特、埃及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在美國總統休養地戴維營舉行最高首腦會議,埃以雙方簽署了在中東和平進程中具有歷史意義的「戴維營協議」。「戴維營協議」規定以色列將埃及的西奈半島返還,埃及則允許以色列船隻自由通過蘇伊士運河和蒂朗海峽。1979年3月埃以雙方正式簽署和平協議,1980年1月,埃以雙方互派大使,建立外交關係。薩達特本來還想在「戴維營協議」中加入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內容,以表示他沒有忘記阿拉伯的大義,但遭到以色列的強烈反對,最後只是在形式上籤署了《關於實現中東和平的綱要》,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內容。1978年12月召開的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上,通過了反對「戴維營協議」的決議,埃及與以色列單獨簽署的《關於實現中東和平的綱要》,並沒有被其他阿拉伯國家承認。
對於「戴維營協議」,以色列無疑是歡迎的。因為以色列從在巴勒斯坦建國開始,就面對被周邊阿拉伯鄰國武力消滅的巨大壓力。阿拉伯世界中最有影響的大國埃及承認以色列存在,阿拉伯對以色列的包圍圈就此分裂瓦解,以色列的軍事壓力大大減輕。而且沒有埃及參加,阿拉伯國家再次對以色列進行大規模武裝進攻的可能性變得微乎其微,以色列的安全感大為增加。
對於其他阿拉伯諸國來說,埃及背叛帶來的打擊是沉重的。埃及脫離反以色列陣營不僅造成阿拉伯世界的分裂,而且以色列與埃及講和后,對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領土返還問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等)的關心大為減弱,實際上在埃以和談后,以色列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和平談判就處於停滯狀態。埃及本國的激進泛阿拉伯主義者,也對薩達特總統的背信棄義感到憤怒。1981年10月6日在開羅舉行的閱兵式上,一群士兵突然向主席台上的薩達特開槍,薩達特當場死亡。薩達特總統遇刺后,副總統穆巴拉克當選總統。穆巴拉克上台後,基本保持了薩達特的對以和平、對美加強關係的外交政策,但也注意改善與阿拉伯諸國的緊張關係,埃及與阿拉伯諸國的關係有所緩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