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權利互相制約的組織架構
在北美,通常公司會把sourcing或者說procure和purchasing分得很開,以我目前公司為例,基本算是有由不同的director(總監)負責,然後統一規一個副總裁管。為了保護公司的隱私,我會對一些細節作部分改動,希望不要被人肉搜索。
基本的結構如下:
Global Procure manager (GPM)全球採購經理--- Global Procure Director 全球採購總監--- Vice president 副總裁
Buyer(採購員) --- Supply Chain Manager (SCM) 供應鏈管理經理--- Director of Purchasing 供應鏈管理總監---- Same Vice president 同一副總裁
另外還有一個中間層,是為這兩個小部門服務的,就是工程師。也就是說有專業的工程師負責對產品細節把關。據我了解,很多國內廠家在招聘的時候往往招聘的職位是Procure engineer(採購工程師),也就是把詢價採購和工程師結合到一體。看似節約了一個人員,但是採購過程中對產品專業性的把握,是不是也一樣有保證呢?當然我們的GPM也不是完全非專業人員,基本也是在電子行業做了很久,最好也是有工程背景的人,但是並不作為專業審核產品人員。
電子行業和其他行業不同的是,很多部件都有標準的產品部件號 manufacture part number,採購過程可以分為3個渠道,Distributor(分銷商), Manufacturing(廠商), Broker(經紀商,不知道翻譯對不對). 95%以上的部件都是通過分銷商採購的,少部分直接從廠家購買,對於Broker(經紀商)我們只是在緊急情況下才使用,通常價格比較高,當然也有些特殊的情況,broker的價格竟然比Distributor還便宜。也許有人問,為什麼不直接從廠家購買,作電子行業的也知道,廠家和分銷商之間都是有協議的,大部分部件都是由大的分銷商比如常見的Avnet, Arrow, Digi-key, Future, Sager, Newark, 等指定承銷的。我們常聯繫的通常有差不多50個左右,另外還有一些小的分銷商。廠商也有,比例少。對於broker,通常我們只有在執行採購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比如manufacture delay (工廠延遲交貨) 或者customer demand pull-in (客戶需求提前或者增加),才會和broker聯繫。常常聯繫的broker也就是3,4家,很固定。
上班時間不能多寫了,今天就到這裡。每天寫日記的事情,只有在小學的時候被老師逼著寫過,寒暑假通常是30篇日記一天完成。所以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每天來天涯完成自己的必須完成的作業,當然工作也是不能捺下的。
不知道如果我說祖國情深,會不會有糞青和棒棒會說,你就是一個賣國賊,你這樣做無異於女人改嫁了還說愛著前夫,其實大家不用這麼激進,以後我會和大家聊到為什麼越多華人在北美越好呢,特別是越來越多的人幫助北美公司做採購的前提下,同胞之情是可以體現到現實利益中的。在採購這些年裡,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中國還是很受排擠和歧視的,很多我可以在北美買到的部件,在採購的過程中會寫得很明白,不管是零部件還是產成品都不能出口到中國,古巴,朝鮮等國家。關於細節我會逐一涉及。包括大家都知道的TI (德州儀器),很多部件可以出口到墨西哥,也不可以去中國。(我們公司在墨西哥和中國都有廠),所以很多成品的加工不得不放在墨西哥,而不是價廉物美的中國。
能不能有筒子告訴我一下,Global Procure manager怎麼翻譯比較合適,全球採購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