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召忠:阿根廷沒能力再去奪取馬爾維納斯群島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4-2 16: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 軍事博客   時間:2012年4月02日 14:27



資料圖:張召忠



資料圖:4月1日,英國老兵在馬島舉行遊行,紀念馬島戰爭30周年。

  中廣網北京4月2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30年前的今天,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一句: 「sink it!」 (擊沉它!)宣告了持續74天的英國和阿根廷馬島海戰正式打響。

  馬島是馬爾維納斯群島的簡稱,距離阿根廷500公里,距英國大約13000公里。長期以來,阿根廷與英國在馬島主權問題上一直存在爭議。

  2009年12月阿根廷議會宣布通過一項法律,宣稱馬島屬於該國領土。2010年2月英國迪塞爾石油公司宣布,開始在馬島附近海域鑽井採油。針對英國的這一舉動,阿根廷反應強烈,派軍隊封鎖通往馬島的通道,英國更毫不示弱,迅速派出了約克號導彈驅逐艦至馬島海域宣誓主權。

  2011年12月,包括阿根廷在內的南方共同市場國家宣布對馬島進行經濟封鎖。2012年1月英國表示將派出最先進的45型驅逐艦不屈號和一艘「特拉法加」級核潛艇至馬島海域巡邏,宣誓主權,2月2日,英國威廉王子抵達馬島並開始在馬島駐軍中服役,同時近千阿根廷人走上街頭衝擊英資銀行,焚燒英國國旗進行抗議。

  如今,30年前的硝煙已經散盡,慘烈的場面也停留在了影視劇當中,而兩國在馬島問題上的緊張關係遠未停止,圍繞馬島產生的爭端還在步步升級。

  就在馬島海戰30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英國外交大臣黑格表示,英國將「堅定不移地」的保衛馬島。而阿根廷駐英國大使館近日也以信件的形式威脅稱,將起訴那些幫助馬島石油勘探企業的銀行。

  雙方態度似乎都很強硬。而在國防大學教授張召忠看來,爭奪馬島對於眼下的阿根廷來說,不管從軍事、還是經濟上,都沒有太多的牌可以打。

  張召忠:30多年過去了,阿根廷不是進步了而是退步了,武器裝備和當時相比沒有任何大的提升,軍費國防費投入也不是很大,作戰訓練這方面和當時相比還差的很多。這樣一種情況它沒有什麼底氣,沒有軍事力量做後盾的外交談判是沒有是任何作用的。阿根廷現在它想出的牌就是說要動員地區裡面一些國家,大家聯合然後對馬島進行封鎖,反對英國在那個地方開採石油,對馬島來往於阿根廷或者周圍其他幾個國家的船隻不給他補給,只能採取一些這種辦法,但是這種沒什麼用。所以從現在來講,我覺得阿根廷沒什麼太多的牌來打。

  隨著兩國爭端的升級,拉丁美洲其他國家紛紛表示對阿根廷的支持。哥倫比亞外交部長奧爾金近日透露,拉美所有國家將在4月召開的美洲峰會將就這一議題發表聲明。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也明確表示如果英阿爆發衝突,這一次阿根廷將不會一個人去戰鬥。

  軍事專家宋曉軍認為,地緣優勢和地區支持可以成為阿根廷手中的一張好牌。

  宋曉軍:時間在阿根廷手裡,畢竟馬島離阿根廷只有500公里,而離英國13000左右這樣一個距離,如果說阿根廷和南美國家的聯盟不希望或者要求英國船不能靠近馬島,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在這個島嶼周圍的開發將會受到很大這樣一個牽制,時間拖的越長對英國來說越不利。因為本身這塊地方並不是阿根廷在控制,而是英國在控制,英國現在平時還要派軍艦,核潛艇甚至把馬島上的機場也用鋼板重新鋪了一下,還可能會有戰鬥機巡邏,這麼遙遠一個距離,這個成本支出時間長了,確實也可能對英國來說是不利的。

  馬島不但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而且有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就在近日,英國一家研究公司發布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顯示,馬島海域可能蘊藏數十億桶石油,多家英國企業打算參與開採其中的4座主要油田。這一消息似乎令英國和阿根廷的關係再度繃緊。不過,宋曉軍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雙方的一種政治炒作,目的是為了提高喊價的籌碼。

  宋曉軍:我覺得現在炒作馬島附近有石油,有什麼樣的礦產,現在還為時過早,英國人我們知道是很聰明的人,做這種地質性的勘探未必在馬島周圍做了勘探,只是一些評估。現在我覺得雙方拿馬島炒作的話更多的在於一個政治上的意義,這塊地方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裡邊有石油,有礦產資源。如果一旦有,雙方也都是喊價,從英國方面來說,他會把價喊的很高很高,最後他可能也會通過合作開發的方式最終再引入整個南美地區。

  新仇舊恨越積越深,外界擔心「南大西洋的冷戰是否一觸即發」?張召忠認為,小規模衝突在所難免,而阿根廷成功奪島難以想象,兩國的爭端今後將重點在專屬經濟區的劃分上。

  張召忠:我個人感覺圍繞馬島的專署經濟區內的鬥爭可能更多一點,比奪取這個島來可能更多。阿根廷沒有能力去奪佔馬爾維納斯群島,但是在專署經濟區劃分問題上,有可能雙方會達成一定的和解,甚至在巡邏過程當中有時候會發生一些爭端,不一定是冷戰,但是很可能會爆發一些小規模的衝突,這都是可能的,但是這和奪取整個馬島無關。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沙發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4-2 17:13 | 只看該作者
英阿馬島戰爭30年回顧:爭端遠未休止


1982年,英軍特混艦隊旗艦競技神號航母離開朴次茅斯港。

英軍行動示意圖

2007年,老兵們紀念馬島戰爭陣亡士兵。

1982年4月,斯坦利港本地兒童經過阿根廷士兵身邊。

  今年4月2日是英阿馬島戰爭30周年。馬島是馬爾維納斯群島(英稱福克蘭群島)的簡稱,位於南大西洋,由780座島嶼組成,總面積12173平方公里。馬島距離阿根廷本土最近510公里,距英國本土約13000公里。馬島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這個遠洋基地使英國得以在一戰期間打擊在此出沒的德國艦隊。自19世紀20年代阿根廷宣布獨立起,在馬島的主權問題上就與英國存在爭議。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加爾鐵里政府為緩和國內矛盾,出動三軍攻佔馬島。撒切爾夫人立即宣布與阿根廷斷交,並派遣以兩艘航空母艦為核心的特混艦隊遠征南大西洋,以重新奪回馬島。

  這場戰爭規模並不大,但由於雙方使用大量導彈,被稱為「導彈時代的首次戰鬥」。僅僅持續兩個月的馬島戰爭,造成英軍陣亡255人,傷777人,被俘210人;而阿根廷軍隊則陣亡約650人,傷1300人,被俘高達11800人。

  如今硝煙退盡,但是當年的戰爭,卻留給英阿兩國難以磨滅的傷痛。多少英國人如電影《這就是英格蘭》中的肖恩一樣,品嘗失去親人之痛,在迷惘與苦澀中度過了那個動蕩的年代。

  而在阿根廷,經濟損失至今未能復元, 「五月廣場母親」(陣亡戰士的母親)一遍又一遍訴說著這場戰爭的罪過。更有上萬名參戰老兵成為了「被祖國遺忘的一代」,他們生活在戰爭的陰影中,物質生活得不到國家的保障,精神上更是備受折磨,不堪重負者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記得馬島戰爭25周年前夕,講述馬島創傷的阿根廷電影《戰火的啟示》在倫敦上映時,在場的英阿老兵均動容落淚、悵然若失,這場戰爭的傷痛只有他們才能讀懂。

  如今30年過去了,靜靜的馬島波瀾再起,據國際觀察員表示,馬島周圍蘊含豐富石油資源,英阿兩國的爭端遠未休止,而這會否為本已傷痕纍纍的馬島增添新的傷痛呢?(天行)

  ■ 戰爭時間表

  ●1982年3月19日

  阿根廷人登陸南喬治亞島並升起國旗。

  ●4月2日

  加爾鐵里總統下令出兵佔領馬島,馬島戰爭正式爆發。

  ●4月5日

  英首批艦船駛出朴次茅斯港,空軍1個大隊轉場至南大西洋的阿森松島,並於7日宣布馬島周圍200海里為禁區。

  ●5月2日

  阿根廷海軍第二大艦艇「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被英國核動力潛艇「征服者」號發射的一枚魚雷擊沉。

  ●5月4日

  阿軍「超軍旗」式戰鬥轟炸機,一舉擊沉英國最新式驅逐艦「謝菲爾德」號。

  ●5月21日

  英軍開始登陸馬島,在阿軍守備薄弱的索萊達島(東馬島)西北的聖卡洛斯港登陸成功。

  ●6月14日

  阿根廷軍隊在斯坦利港投降。

  ●馬島戰爭歷時74天,英方參戰兵力3.5萬人,各型艦隻118艘計100餘萬噸,各型飛機340架,地面部隊9000餘人;阿方參戰兵力6.5萬人,作戰艦艇和輔助船隻33艘計12萬噸,飛機350餘架,地面部隊1.3萬人。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3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4-2 17:14 | 只看該作者
南美國家聯盟表示支持阿根廷對馬島主權要求

    人民網3月31日電 據委內瑞拉通訊社報道,南美洲國家聯盟秘書長梅西亞昨天說,將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南美洲一致支持阿根廷對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要求。

  梅西亞對記者說,星期一她將會見潘基文,向他遞交這個地區集團的外長們簽署的一份聲明,要求聯合國秘書長「恢復斡旋」,以便解決阿根廷與英國之間對馬爾維納斯群島主權爭端。「我們想向他重申這一多次重複的要求,以便他進行斡旋和推動兩國間的對話」。

  梅西亞認為,南美洲國家聯盟對阿根廷的支持表明南美洲經歷的歷史時刻,這個次大陸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團結一致。南美洲是團結和一體化的地區,為了共同的利益拋開意識形態的分歧,加強其內部的進程,這個大陸大膽地解決它的衝突。

  這將是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最高當局首次正大訪問聯合國。該聯盟已被接受成為聯合國大會的觀察員。梅西亞說,「世界處在一個很複雜的形勢,南美洲是一個非核化的、團結的和平區,以大膽的方式解決它的問題,這是一個真正的榜樣。南方能夠將這一信息第一次發送給北方」。梅西亞是星期四到達紐約的,她會見了聯合國婦女問題的負責人、智利前總統巴切萊特。她同時會見了南美洲國家聯盟成員國駐聯合國的大使。(管彥忠)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4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4-2 17:15 | 只看該作者
馬島敗績讓阿根廷老兵身份尷尬處境悲涼


  國際在線報道(駐阿根廷記者 白雲怡):今年4月2日是阿根廷和英國之間爆發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戰爭30周年紀念日。馬島主權之爭,一直是橫亘在阿英兩國之間揮之不去的陰影,尤其從去年以來,這一話題更是不斷被提及,導致兩國關係趨緊。隨著30周年紀念日的臨近,在阿根廷各地的馬島戰爭老兵紛紛舉辦紀念活動,重申阿根廷在南大西洋的主權。這也讓「馬島戰爭老兵」這個群體再一次出現在公眾的目光之中。

  直到今時今日,已經退伍的胡安伊阿努索上尉依然清楚地記得30年前他從馬爾維納斯群島返回美洲大陸的那一天。那是阿根廷在英阿馬島戰爭中宣布戰敗投降的日子。「那時候,我們是從『後門』低著頭悄悄回到美洲大陸的。阿根廷民族與生俱來的驕傲讓我們的同胞把我們在戰爭中的失敗看作是一種恥辱,在他們眼裡,我們的努力是毫無價值、不值一提的。」

  胡安伊阿努索是阿根廷一家馬島戰爭老兵協會的主席。1982年4月2日,隨著當時的阿根廷總統加爾鐵里的一聲令下,他和他的戰友們以突如其來的方式登上了馬爾維納斯群島,試圖「收復」這塊阿根廷失落了上百年的土地。「1982年3月28日,我們隨著艦隊悄悄地從貝爾格拉諾港啟程。整個行動都是秘密進行的。兩天後,也就是4月2日,我們登上了馬爾維納斯群島,收復了那裡。」

  然而,1982年6月14日,在「武力收回」馬島僅74天後,阿根廷終於不敵軍事力量遠勝於己的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宣布戰敗,再一次離開了位於南大西洋的這片他們一直認為屬於自己、但從未能真正擁有的土地。

  戰爭在那一年的冬天結束了,但它卻在伊阿努索的身體里留下了永恆的痕迹:一塊彈片。「那時我已經要返回大陸了,在馬島南部的一個地下室里,我被一顆之前沒有爆炸的炸彈炸傷了。」

  身體里的子彈或許有一天尚可取出,然而戰爭留下的精神創痛卻並非那麼容易癒合。馬島戰爭結束后,許多參戰的士兵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在戰爭中親眼所見的死亡、毀壞與鮮血則成為了他們久久無法忘懷的夢魘。「你明白,戰爭往往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尤其是那個曾經在戰場的最前沿,連續74天面對著敵人的炮火、無休無止的轟炸以及觸目的鮮血的人。事實上,我們同伴中的許多人都曾經面臨、或現在依然面臨著嚴重的精神問題。因為戰後抑鬱症,400多名老兵選擇了自殺。」

  豪爾赫戈艾英就面臨著這樣的心理問題。他和伊阿努索一樣,是當年馬島戰爭中戰鬥在最前線的士兵。今年已經72歲的他面貌慈祥、言語溫和,讓人難以想象他曾經使用的武器竟是一架堪培拉轟炸機。在戰後最初的幾年,他覺得自己已經忘記了戰爭中的一切,開始了新的生活,然而事實卻似乎並不像他想象的那樣。「就在不久前,我開始感到戰爭的陰影在我身上似乎又回來了。其實從戰場上歸來后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過著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我找到了新的工作,重新回歸家庭,我以為自己已經把那裡發生的一切都忘記了。然而,這幾年隨著馬島話題被越來越多地重新提及,我內心深處的一些東西似乎又開始被觸動,一些原本遺忘的記憶又開始被重新想起。前不久,我參加了一個馬島戰爭老兵的會議,結果會議結束時我們每個人都淚流滿面,泣不成聲,因為我們發現,即使過了這麼多年,即使到了我們現在這個年齡,我們依然能清楚地感覺到那場戰爭。明天我預約去一個心理醫生那兒就診,因為我覺得自己現在越來越敏感,也越來越具有攻擊性。」

  比起其他老兵,豪爾赫不算是最不幸的。他的一個戰友在戰後返回家鄉,娶妻生子,過著常人眼中平靜的生活。然而十一年後的一天,他獨自帶著一把手槍走進了咖啡館,在喝完兩杯咖啡后,用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直到這一切發生之後,這位老兵的親友才想起他曾經躲在床下驚恐地高呼「躲避英國人的轟炸」,才意識到他的內心曾經藏匿了那麼多痛苦。

  馬島老兵的痛苦不僅是對戰爭殘酷的記憶,更多地則是來源於社會對他們的不解與冷漠。在國際上,阿根廷當時面對的是絕大部分西方國家的反對和聯合國的譴責與制裁。而在阿根廷國內,不少民眾認為,1982年出兵馬島不止是一個失敗而錯誤的政治決定,更是當時加爾鐵里軍事獨裁政府為了轉移國內對經濟危機等問題的關注而刻意發動的一場「鬧劇式的」戰爭。再加上最後「令人蒙羞的」戰敗結局,在戰後的許多年內,「馬島戰爭老兵」都成為了這個群體一個尷尬而心酸的身份。每當提及於此,伊阿努索總是有些無奈。「我們一直沒有真正得到過阿根廷社會的接納與寬容。很多人把我們在戰場上收復國土的努力和阿根廷錯誤的政治決定混為一談,甚至認為我們是軍政府獨裁行徑的幫凶。我們被稱為『戰爭狂人』,甚至一度沒有任何地方願意雇傭我們工作。戰爭結束后,職業軍人還可以繼續軍旅生涯,可那些被臨時徵召入伍的年輕人們卻很難再謀得一份工作。『我參加過馬島戰爭』,似乎就是一句無法原諒的話語。」

  而在伊阿努索看來,無論當時阿根廷政府做出這個決定是出於何種政治和戰略上的考慮,但作為普通士兵,很多人只是單純而真誠地為了捍衛心中神聖的祖國而戰。「我們一直認為,我們曾經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捍衛我們祖國領土的一部分,因此,這些努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上世紀九十年代,阿根廷政府也開始逐漸給予了這些戰爭中的老兵更多的關注。目前,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每月可以領取一定的生活補助金,並接受醫療和心理援助。然而,直到現在,依舊有一些老兵沒有走出生活與精神上的困境。伊阿努索認識不少這樣的老兵。「去年我們在科連特斯省遇見了一個老兵,他患有很嚴重的戰後精神創傷,一直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境遇十分可憐。而就在兩天前,我們還遇到了一個流落在烏拉圭的老兵,他的家人都以為他死在了戰場上。他現在是一個流浪漢,靠撿垃圾為生,甚至不知道該如何申請政府的補助。」

  而對於豪爾赫來說,他最希望的,依舊是有一天老兵這個群體能夠真正地得到阿根廷社會的認同與接納。這種認同,並不在於在街頭為他們樹立多少個紀念碑,也不在於他們能夠得到多少政治人物的接待,而在於真正把他們當作一個個「人」來對待,一個個為了阿根廷而走向戰場的人。「我希望,以前的、現在的和之後所有的政府,都不要把我們當作政治上的一顆棋子。我們曾經為我們的祖國和國旗奮鬥過、拼搏過,我們犧牲了649位同胞的鮮血,而這些鮮血是有價值的。我們不是政治的棋子,我們不是任何政治團體的旗幟,我們只是曾經為祖國宣誓效忠、不惜犧牲生命的老兵!」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3 01: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