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佛陀成就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 [列印本頁]

作者: chico    時間: 2012-2-16 00:14
標題: 佛陀成就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2-2-16 01:15 編輯

爾時如來於彼后夜明星出時。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於時世間自然而有最大光明。地六種動。時彼光明及地動已。凈飯王宮。睡眠驚寤。喚諸相師並婆羅門天文師等。而敕之言。婆羅門輩。此事云何。為我解說。作是語已。時諸占相天文師等。即白王言。唯願大王。且少時忍我等占仰然後白王爾時佛母摩耶夫人。已得天身。作玉女形。從天上下。告凈飯王及羅睺羅母耶輸陀羅等。作如是言。大王當知。今夜王子悉達多。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相故。大地震動。如來既成三菩提已。降伏眾魔。無有怨敵。於世間中。無所可畏。是時色界凈居諸天。心尚疑惑。如來得成三菩提不。爾時世尊。知彼諸天心之所念。飛騰虛空。為彼諸天。斷疑心故。說於如是師子吼聲。我今已斷諸欲愛結。已定欲心。干竭一切諸煩惱水。更不複流。不受後有。更不轉入於煩惱內。度盡苦邊。更無復余。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譯為「無上正等正覺」, 那麼佛陀「覺「到的是什麼? 敬請各位仁兄指點一二。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2-2-16 07:26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可以在雜阿含296經裡找到,去仔細看一看吧。
作者: chico    時間: 2012-2-16 07:52
回復 Dhammapala 2樓 的帖子


作者: jiandao    時間: 2012-2-16 07:55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2-2-15 18:26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可以在雜阿含296經裡找到,去仔細看一看吧。

老兄,你就是要急死chico兄,哈哈,他讀經不用心,該著,但你就多些慈悲,給他多點法布施嘛

作者: chico    時間: 2012-2-16 09:03
回復 jiandao 4樓 的帖子

表弟,這是個嚴肅的問題。你就別摻和了。你不讀過南懷瑾的書嗎?「如何修正佛法」的內容你忘了?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2-2-16 18:53
本帖最後由 Dhammapala 於 2012-2-16 18:57 編輯

根據雜阿含296經,自行覺悟緣起就是「等正覺」,也就是 Sammaa-sambuddho(音譯:三藐三菩提,英譯:perfectly enlightened 或 self-awakened)。至於「阿耨多羅」,那應該是 Anuttalo(英譯:unsurpassed) 的音譯。
作者: chico    時間: 2012-2-18 01:41
佛陀所悟:

南傳:「因緣法「及「緣生法「。
漢傳:「緣起性空「。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2-2-18 19:44
回復 chico 7樓 的帖子

我引用的可是北傳的雜阿含296經,你卻能憑空得出「南傳」,你可能連我那寥寥數語的貼文也沒細看,就忙著回帖。其實,佛陀自行證悟的就是緣起,與南傳、北傳無關;佛陀時代根本就沒有什麼大小乘、南北傳。至於緣起性空還是不空,那是龍樹搞出來的無聊問題;在佛法裡,它屬於無記,因為與解脫無關。
作者: chico    時間: 2012-2-19 01:14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2-2-19 01:23 編輯

回復 Dhammapala 8樓 的帖子

這樣說,是為了迴避大小乘的話題。
有一點可以肯定,阿含經典在求證功夫上,講的比較細。如中阿含,98 念處經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2-2-19 03:30
回復 Dhammapala 6樓 的帖子

老兄你只解釋了」等正覺「似乎避開了前面加上了英文的「unsurpassed"之後那又是
甚麼??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2-2-19 04:56
回復 Dhammapala 6樓 的帖子


既然證得了」自行覺悟緣起就是「等正覺」「那為何前面又加上」無上「(這是我對」
surpassed"的繹法)?Pala兄可否說說看?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2-2-19 06:19
回復 chico 9樓 的帖子

本來就沒有的東西,有何好迴避的?讀一讀印度佛教史,就知道佛時根本沒有什麼大小乘。南傳佛教始於阿育王時代Mahinda Bhikkhu率僧團到錫蘭(斯里蘭卡)弘法,而大乘佛教的出現比這更要晚一個多世紀。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2-2-19 06:57
回復 Djogchen 11樓 的帖子

在「等正覺」前加上「無上」,據我的看法,是漢譯經文錯置的結果,因為原本的Samma-Sambuddho(完美的自覺者)就有完美之意,而Anuttalo(無上,unsurpassed)是放在purisa-damma-sarathi前面(可化丈夫之無上調御士)。

由於經文錯置,可化丈夫之無上調御士(堪受調教者的最佳教練)在漢譯裡斷裂成了「無上士」、「調御丈夫」兩個語意失準的名詞。明白了這一點,你也該知道佛陀是能受教者的最佳調教者;對那些不受教者,佛陀也沒輒,自然就不為「眾生無邊誓願度」、「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之類的大乘牛皮所惑。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2-2-20 05:55
我評如下:---

(1)   無論佛弟子或非佛弟子都明白一個簡單道理;---佛就是大覺,等覺只是菩薩
最高的修行層次-----十地,所以「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在等覺的層次上再往上成佛


(2)無論等覺或大覺,都離不開「覺性」它是作為一種指標去調御眾生,包括聖與凡,
佛陀在這方面有所顧忌於他人誤會為外道的「神我」或者是「梵我」所以佛辯說: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自心取自心」但是阿難卻對「覺性」諸多猜想,所
以被佛陀斥責。佛陀悟到這個「覺性」就是「無上」

(3) 「無上」與「等覺」之關係可以舉個例子說明:--「李小龍」跟「葉問」師父
學詠春,葉問的詠春拳已經在香港打低了英國來的世界拳王,但李小龍卻在詠春的
基本功夫下,精益求精,自創立「截拳道」闖出世界。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2-2-20 07:20
回復 Djogchen 14樓 的帖子

我評如是:

1、這是大乘的立場,可實際上『菩薩』一詞並非佛時的用語,而是到了部派時代才出現。部派時代的菩薩基本上只用於本生故事裡,以之稱呼未證果前的佛陀。這就是說,本生菩薩只是發了大願的凡夫。大乘菩薩的出現,那是很晚的事。

2、大乘愛談『性』,如覺性、佛性、自性、空性....一大堆,而實際上原始佛教沒有這些東西。它們除了把人的腦子攪亂,養成談玄說虛的習慣外,對於解脫沒有一點用處。

3、李小龍向葉問學拳的時日很短,也沒真的學到葉問的功夫。李小龍的詠春,主要是向葉問的高徒黃淳梁學的。至於截拳道和詠春拳何者較優,那就是見仁見智了。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2-2-20 21:36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2-2-20 08:53 編輯

回復 Dhammapala 15樓 的帖子

老兄你似乎沒有真正對比一下Chico兄印述的經文與你引述的雜阿含296的分別在那裡?
請你先看Chico兄引述的經文:--

爾時如來於彼后夜明星出時。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於時世間自然而有最大
光明。地六種動。時彼光明及地動已。凈飯王宮。睡眠驚寤。喚諸相師並婆羅門天
文師等。而敕之言。婆羅門輩。此事云何。為我解說。作是語已。時諸占相天文師
等。即白王言。唯願大王。且少時忍我等占仰然後白王爾時佛母摩耶夫人。已得天
身。作玉女形。從天上下。告凈飯王及羅_羅母耶輸陀羅等。作如是言。大王當知。
今夜王子悉達多。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相故。大地震動。如來既成三菩提已。降伏眾魔。無有怨敵。於世間中。無所可畏。是時色界凈居諸天。心尚疑惑。如來得成三菩提不。爾時世尊。知彼諸天心之所念。飛騰虛空。為彼諸天。斷疑心
故。說於如是師子吼聲。我今已斷諸欲愛結。已定欲心。干竭一切諸煩惱水。更不
複流。不受後有。更不轉入於煩惱內。度盡苦邊。更無復余。

留意紅色的字,這個好明顯就是指世尊成道的那一刻,為何仍然用梵文音譯而不是意譯而不把它翻
譯成漢文?因為那時候,阿含經未出現,大乘更加尚未出現,但當時它的解釋是甚
么?,甚麼時候被翻譯?大概亦沒有人知道。


再看雜阿含29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
及緣生法。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
大苦聚集。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生

這段文章是引述世尊的說話,他所講的如來成正等覺,那當然世尊不是講自己,而
是指三世十方的諸佛,那麼三世十方的諸佛所成就的果是否「自行覺悟緣起」這麼
簡單呢?唯有大乘的了義才可解釋。

再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被Pala兄「自我」翻譯成「可化丈夫之無上調御士的
完美自覺者」在邏輯學上是說不通的,因為「可化丈夫之無上調御士」與「完美自
覺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在邏輯的概念上只有成為完美自覺者,才可以調御他人,而並非調御他人才能成為
完美自覺者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2-2-20 22:15
回復 Djogchen 16樓 的帖子

留意紅色的字,這個好明顯就是指世尊成道的那一刻,為何仍然用梵文音譯而不是意譯而不把它翻譯成漢文?因為那時候,阿含經未出現,大乘更加尚未出現,但當時它的解釋是甚麼?,甚麼時候被翻譯?大概亦沒有人知道。

評:成就正覺並不只是「那一刻」,你如果不是中文表達能力有問題,就是觀念根本錯誤。其次,用梵文音譯正好說明了該經典比阿含經晚出,而不是阿含經尚未出現。佛陀不許僧團使用梵語誦習佛法,這在四分律中是有記載的,因為梵語是外道語(註:婆羅門教的經典語)。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2-2-20 22:19
回復 Djogchen 16樓 的帖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被Pala兄「自我」翻譯成「可化丈夫之無上調御士的
完美自覺者」在邏輯學上是說不通的,因為「可化丈夫之無上調御士」與「完美自
覺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評:在討論中,回應別人之前,應先將別人的文章仔細讀過;別人沒說過的話,別硬塞給人家。我何時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成「可化丈夫之無上調御士」了?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2-2-20 22:24
主帖那段文字應該是引自佛傳,文學色彩較濃,但並沒有針對「等正覺」給出定義。根據雜阿含296經的定義,自行覺悟緣起的人就是「等正覺」。請注意!是「自行」覺悟,依道跡而修行證悟的就不是等正覺了。
作者: chico    時間: 2012-2-21 01:05
我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是文字翻譯問題。也沒有文字順序問題。這是梵文音譯。其他人不敢說,玄奘法師的語言能力是不必懷疑的。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2-2-21 05:56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2-2-20 17:10 編輯

回復 Dhammapala 17樓 的帖子

「那一刻」只是在事相上的形容。並非在理上,你喜歡換弄文字,這是你的樂趣,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2-2-21 06:08
回復 Dhammapala 18樓 的帖子

要解你「Pala"的意倒不如願解如來意,最少如來不會把大乘的句子解作」大乘牛皮「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2-2-21 07:28
回復 chico 20樓 的帖子

梵語和巴利語是姊妹語,一雅一俗;從讀音和字義來看,中文的『阿耨多羅』很顯然就是巴利語的 Anuttalo ,然而在巴利佛典中,它並沒有被置於 Samma-Sambuddho(三藐三菩提)前。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2-2-21 07:31
回復 Djogchen 22樓 的帖子

你當然可以繼續實踐你的「眾生不盡、誓不成佛」、「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些大願,但佛陀可沒發這種大願,他老人家不但早早成佛,而且說法四十五年,就入滅去了。假如有一天,菩薩道讓你覺得很累,歡迎你回歸佛陀的八正道。
作者: chico    時間: 2012-2-21 08:08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2-2-21 08:14 編輯

回復 Dhammapala 24樓 的帖子

雜阿含,13, 498
。。。。。。
世尊是等正覺。世尊。譬如國王有邊城。城周匝方直。牢固堅密。唯有一門。無第二門。立守門者。人民入出皆從此門。若入若出。其守門者。雖復不知人數多少。要知人民唯從此門。更無他處。如是。我知過去諸佛.如來.應.等正覺悉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盤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當來世諸佛世尊亦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盤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現在諸佛.世尊.如來應.等正覺亦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盤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過去.未來.今現在佛悉斷五蓋惱心。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盤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對應的南傳經文:

八 大德!譬如有王者,於邊土有都城,城壁牢固、壁樓牢固、唯有一門。於此其
智聰明賢能之守門者,以遮不知之人,而知之人則得入。彼巡察其都城周匝之路,
雖未見壁隙、壁孔,乃至如貓之匍出,彼思念:』粗大生類而出入此都城者,皆得
由此門出入。』大德!如是,我知法之分齊。


九 大德!於過去世之應供、正等覺者、一切之世尊,為斷心之隨煩惱--使慧羸
弱、及斷五蓋,繫心於善四念處,如實修習七覺支,以現等覺、無上正等覺。大德!
於未來世將為應供、正等覺者、一切之世尊,為斷心之隨煩惱--使慧羸弱、及斷
滅五蓋,繫心於善四念處,如實修習七覺支,以現等覺、無上正等覺。』

作者: chico    時間: 2012-2-21 08:23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2-2-21 09:28 編輯

雜阿含,46, 1226 對應的南傳經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聞:
  「世尊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聞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聞世尊自記說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人傳者,得非虛妄過長說耶?為如說說、如法說、隨順法說耶?非是他人損同法者,於其問答生厭薄處耶?」
  佛告大王:
  「彼如是說,是真諦說,非為虛妄;如說說、如法說、隨順法說,非是他人損同法者,於其問答生厭薄處,所以者何?大王!我今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註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uttaraṃ sammāsambodhiṃ)為音譯,義譯為「無上遍正覺;無上等正覺;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等正覺」,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無可凌駕、已純然無瑕的開化」(unsurpassed perfect enlightenment)。這個詞,經文中只看到用於「佛陀」(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不見用於「阿羅漢」或「辟支佛」上。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2-2-21 09:00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2-2-20 20:04 編輯

回復 Dhammapala 24樓 的帖子

呵呵!多謝你的指點,無論」菩薩道「或者」八正道「只有」不退心「是沒有」不累
心「的!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2-2-21 20:51
Samma-Sambuddho(等正覺)一詞本身就有完美、無可超越之意,在前面加上Anuttalo(無上),可說是贅詞,但用作感讚語也無妨。所有的巴利佛典都以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這句開始,它的意思就是「禮敬世尊(薄伽梵)、應供(阿羅漢)、等正覺(三藐三菩提)」;此外,在論及實修之處,如六隨念的念佛,「等正覺」是其中的德號之一,也沒有加上「無上」。



作者: metrotown    時間: 2012-2-22 02:06
說實話,剛開始看到這貼時,就沒想過要跟貼。其實不是不想,而是真的不敢。為什麼?覺得這個帖子的題目太大了。佛陀成就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我上哪知道去啊。所謂外事不決問谷歌,內事不決問百度,我不知道的,問問百度他們不就知道了嗎。只是後來看到諸位網友的發言,覺得連百度一下都可省了,反正就是自說自話嘛,我也是可以發發言的,不就是說說自己所了解到的佛陀成就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嘛。至於所說的是不是真的就是佛陀成就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信佛陀他老人家也不會來這個帖子辯駁了。所以,還怕什麼呢,不就自說自話嗎?還有什麼敢不敢的了。

依據《心經》,「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難看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所成就的,而菩薩所成就的,是涅槃。同樣是依「般若波羅蜜多」,何以成就有別呢?《肇論》譬喻,「三箭中的。三獸渡河。中渡無異。而有淺深之殊者。為力不同故也。三乘眾生。俱濟緣起之津。同鑒四諦之的。絕偽即真。同升無為。然則所乘不一者。亦以智力不同故也。」

所乘不一者,亦以智力不同故也。誠哉斯言。《肇論》又雲,「夫群有雖眾,然其量有涯。」眾生之中,有信教,有不信教。信教之中,有信佛法,有信外道。信佛之中,有信大乘,有信小乘。誠如慧能大師所言,「人有利鈍,法無二般」。據實來說,眾生根欲,差別無量。在眾生位中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各自說自話,亦是差別無量。然就佛果而言,佛佛道同,只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音譯,意譯為「無上正等正覺」。無上,為遮詮外道,無能為上;正等正覺,為表詮正法,外等法界,內覺心量。合稱「無上正等正覺」,至全至善至美矣!南無無上正等正覺。
作者: bottleempty    時間: 2012-2-22 15:56
回復 metrotown 29樓 的帖子

累不累呀說這麼多? 沒有與眾不同,不是絕對正宗,沒有原汁原味,說了就是白說呀你這是。唉。
作者: metrotown    時間: 2012-2-23 01:07
本帖最後由 metrotown 於 2012-2-22 09:26 編輯

回復 bottleempty 30樓 的帖子

感謝仁兄殷勤致意,我還好,不怎麼累。經云:「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是故「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因修此故,我心之中,愛見淡薄,故不累。

至於是否「白說」,當視緣分而定。所謂「法無定法」者,意謂有法,可能於你是葯,於他人卻是毒。反之亦然,不可一概而論。

仁兄若然有意於佛法上交流探討,某雖不才,願竭誠奉陪左右。如若只是耍耍嘴皮,我就不敢作陪了,免得擾了菩提樹下之清靜。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2-2-23 01:55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2-2-22 13:27 編輯

回復 metrotown 31樓 的帖子

Metro師兄你好!你的結論「能所兩忘」比我所提的「覺性」來得婉轉,我提出的」
覺性「是基於主題的正等覺和佛的大覺之因緣下拿出來討論,歸根到底這個覺性是盡不在語言當中,不過我亦相信「空瓶」
她的原意在於如果沒有「明心見性」,一切都是戲論而已。她是並沒其它意思的
作者: metrotown    時間: 2012-2-23 02:34
回復 Djogchen 32樓 的帖子

百度可知,戲論,是指錯誤無意義的言論。即違背真理,不能增進善法而無意義之言論。《瑜伽師地論》卷九十一雲∶『此中能引無義思惟分別所發語言,名為戲論。何以故?於如是事,勤加行時,不能少分增益善法,損不善法,是故說彼名為戲論。』

明心見性,就不會再有戲論了。沒有明心見性,所作言語就一定是戲論嗎?我看未必。豈不聞,「功不唐捐」。論曰,「成山假就於始簣。修途托至於初步。」身口意的修行與操練,不也正是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的嗎?所謂「悟法漸中頓,修法頓中漸」,平時不去熏修自己的心靈,幻想有朝一日福至心靈,頓時大悟而能明心見性,不亦謬哉?

Chen兄宅心仁厚,總以最大之善意解讀人心,實令在下慚愧。學習,受教了。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2-2-23 18:54
回復 metrotown 29樓 的帖子

在佛法的立場而言,心經所述只是相當於四無色定的『空無邊處定』的境界罷了。在實修上,這種境界是要速速捨離的。
作者: metrotown    時間: 2012-2-24 03:02
回復 Dhammapala 34樓 的帖子

我不願多談實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那樣做很容易露出尾巴來。這不,你一開口談實修,我就看到後面的那根尾巴了。

佛法,可以,也應當從兩個方面來看待:一是佛法的核心,也就是佛教的真理部分;二是佛法的的枝末,也就是佛教的文化部分。佛教的真理,就是佛陀所證悟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永遠都不能偏離的。偏離了這個核心,就不可能還是佛教了,頂多也只是個附佛外道。至於佛教的文化部分,是因為真理流布時隨順因緣而顯現的各種差別。如水無形,隨地而變化卻不失其為水。佛教的真理也是如此,因時空的轉換,現有南傳、北傳、藏傳甚至是西方佛教,但佛教的真理依然不變。如果只看到佛教的文化部分而沒有看到其真理部分,顯然是還沒有入門;相反,如果只看到其真理部分,而忽略其文化部分,又失之方便。

你對北傳佛教(又稱漢傳或是大乘佛教)所持的批評,大多是從其文化部分來說的。這裡我並無不同意見,甚至有些地方我是很贊同你的觀點的,譬如說你的反感吃墳墓里的屍體以顯現神通,我也深以為然。只是我無法去考據是否真的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事,只能是說如果真的有發生過,那就是我要反對的了。佛教里的文化部分,少不了有其隨順時代的因緣而產生的弊端,這是需要去做修正的部分,做這樣的事情是很需要勇氣的,但更需要智慧和見地。我們不能去做的事情就是:因為要否定其文化部分,乾脆連其真理也一併捨棄了。

你的勇氣可嘉,但就我來看,你的見地未能通透。當然,這只是我的看法。至於你說的「心經所述只是相當於四無色定的『空無邊處定』的境界」,我想你要麼是不了解什麼是空無邊處定,要麼就是不能理解《心經》到底在說什麼。《心經》明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非要把這裡的「色空不二」混同是『空無邊處定』的話,那麼「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你又何解?就到這裡吧,我也不想說太多了,因為到最後,還是「唯證乃知」。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2-2-24 07:27
回復 metrotown 35樓 的帖子

你其實什麼也沒看到,只是在防衛你的信仰罷了。基本上,大乘是不能實踐滅諦的,因為它與大乘提倡的菩薩道不能相容。儘管大乘的經典也談涅槃,但它實際上是四空天(四無色定)的境界,與佛陀所說的涅槃了不相干。
作者: metrotown    時間: 2012-2-24 09:24
回復 Dhammapala 36樓 的帖子

仁兄只管讚揚你心中佛陀所說的涅槃就是了,何苦去強解自己不知的大乘呢。其實你所謗的大乘,也只是你自心中所設定的大乘,與實際的大乘並不相干。你設定好了一個不是大乘的大乘,然後再去批判,我也無話可說。至少,我了解到的大乘與你所談的,在不相同。

首先,我所了解的大乘,不是不能實踐滅諦的,實不為也。何以故?不生則不滅也。

其次,我所了解的大乘,提倡菩薩道的精神,不許墮解脫深坑,以免成蕉芽敗種。

看你這麼熱心於宣揚你的信仰,不管你信還是不信,我相信你其實是很有菩薩精神的。當然了,如果大乘是你所說的那個樣子,那我也可以宣稱我不是大乘的信仰者了。只是我所信仰的大乘,與你口中所說的大乘,看來根本就不是一回事。雖然對你所認識並評論的那個大乘我什麼也沒看到,但到想聽聽你來弘揚一下你所認識到的「佛陀所說的涅槃」,如果你願意說的話。

作者: 發菩提心    時間: 2012-2-24 10:26
所謂的大乘,小乘並無矛盾之處。不然的話,早被多少人否定了。還要等到現在。問題是懂不懂。你看現在到處嚷嚷的基本是對佛法並不是很深入了解的,不要說對大乘不了解,就連小乘都談不上真正理解。更談不上有多高的修為了。
四無色定無關大小乘,而是共法,不但共大小乘,還共外道。只是外道認為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就是涅磐。佛陀說不是涅磐,因為還有生,還有所執。有生就有滅。所以不是涅磐。
空無處定是從色界進入無色界的第一個定,就是心不被色所綁的定,所以才是無色界的定。但還被受想行識所捆綁。心經的境界至少是五蘊皆空,是色受想行識和空不二的境界,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既然是不生不滅的境界,不是涅磐,難道有生滅才是涅磐。
討論需要認真求是的態度,不管依據大乘經典,還是小乘經典,都是好的,如果只是自己的一點沒有經典依據的偏見,帶著貪嗔痴三毒,不但沒有意義,還有害,害別人,也害自己,因為逃不過因果,百丈野狐的故事,不得不深思。所以大德都很謹慎。討論問題,有錯誤,對於還是凡夫的我們,難免,但如果自己的觀點來至於經典,自己的觀點經過謹慎的求助於經典,就會減少這種危害。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2-2-24 18:25
回復 metrotown 37樓 的帖子

佛陀教導弟子努力追求的「解脫」居然成了你口中的深坑,還會使人變成焦芽敗種,說得煞有其事,跟真的一樣。根據佛陀的教示,要得到解脫(證得涅槃)很不簡單呢!要有無我、斷貪瞋痴的本事才辦得到。菩薩何必害怕解脫,證涅槃又不是請吃飯。
作者: 發菩提心    時間: 2012-2-24 21:32
以下來之丁福保的<佛學大字典>
(術語)Anuttara-samyak-sa?bodhi,佛智名。舊譯曰無上正徧知,無上正徧道。真正徧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維摩經佛國品肇註曰:「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徧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徧知也。」凈土論註曰:「佛所得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為正,三為徧。菩提為道,統而譯之,名為無上正徧道。」新譯曰無上正等正覺。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法華玄贊二曰:「阿雲無,耨多羅雲上,三雲正,藐雲等。又,三雲正,菩提雲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智度論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作者: 發菩提心    時間: 2012-2-24 21:39
本帖最後由 發菩提心 於 2012-2-24 21:56 編輯

諸位如果有興趣,可以看<大智度論>卷二,對佛的名號非常詳細,下面引用一些:

以是故阿羅漢雖斷結得道。猶有殘氣不得稱婆伽婆。問曰。婆伽婆正有此一名更有餘名。答曰。佛功德無量。名號亦無量。此名取其大者。以人多識故。復有異名。名多陀阿伽陀等。云何名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隱道來。佛亦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複名阿羅呵。云何名阿羅呵。阿羅名賊。呵名殺。是名殺賊。如偈說。

 佛以忍為鎧  精進為剛甲
 持戒為大馬  禪定為良弓
 智慧為好箭  外破魔王軍
 內滅煩惱賊  是名阿羅呵

  複次阿名不。羅呵名生。是名不生。佛心種子後世田中不生。無明糠脫故。複次阿羅呵名應受供養。佛諸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故。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以是故佛名阿羅呵。複名三藐三佛陀。云何名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名正遍知一切法。問曰。云何正遍知。答曰。

 知苦如苦相  知集如集相
 知滅如滅相  知道如道相

是名三藐三佛陀。複次知一切諸法實不壞相不增不減。云何名不壞相。心行處滅言語道斷。過諸法如涅槃相不動。以是故名三藐三佛陀。複次一切十方諸世界名號。六道所攝眾生名號。眾生先世因緣未來世生處。一切十方眾生心相。諸結使諸善根諸出要。如是等一切諸法悉知。是名三藐三佛陀。複名鞞侈遮羅那三般那。秦言明行具足。云何名明行具足。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問曰。神通明有何等異。答曰。直知過去宿命事。是名通。知過去因緣行業。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緣際會不失。是名明。直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盡更不復生。是名明。是三明大阿羅漢大辟支佛所得。問曰。若爾者與佛有何等異。答曰。彼雖得三明明不滿足。佛悉滿足。是為異。問曰。云何不滿。云何滿。答曰。諸阿羅漢辟支佛宿命智。知自身及他人亦不能遍。有阿羅漢知一世或二世三世十百千萬劫乃至八萬劫。過是以往不能復知。是故不滿天眼明。未來世亦如是。佛一念中生住滅時。諸結使分生時。如是住時。如是滅時。如是苦法忍苦法智中所斷結使悉覺了。知如是結使解脫。得爾所有為法解脫。得爾所無為法解脫。乃至道比忍。見諦道十五心中。諸聲聞辟支佛所不覺知。時少疾故。如是知過去眾生因緣漏盡。未來現在亦如是。是故名佛明行具足。行名身口業。唯佛身口業具足。余皆有失。是名明行具足。複名修伽陀。修秦言好。伽陀或言去。或言說。是名好去好說。好去者。於種種諸深三摩提無量諸大智慧中去。如偈說。

 佛一切智為大車  八正道行入涅槃

作者: 發菩提心    時間: 2012-2-24 21:41
本帖最後由 發菩提心 於 2012-2-24 21:54 編輯

繼續:


是名好去。好說者。如諸法實相說。不著法愛說。觀弟子智慧力。是人正使一切方便神通智力化之。亦無如之何。是人可度是疾是遲。是人應是處度。是人應說布施。或說戒或說涅槃。是人應說五眾十二因緣四諦等諸法能入道。如是等種種。知弟子智力。而為說法。是名好說。複名路迦憊。路迦秦言世。憊名知。是名知世間。問曰。云何知世間。答曰。知二種世間。一眾生二非眾生及如實相。知世間世間因知世間滅出世間道。複次知世間。非如世俗知。亦非外道知。知世間無常故苦。苦故無我。複次知世間相非有常非無常。非有邊非無邊。非去非不去。如是相亦不著。清凈常不壞相如虛空。是名知世間。複名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云何無上。涅槃法無上。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亦將導眾生令至涅槃。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複次持戒禪定智慧。教化眾生。一切無有與等者。何況能過。故言無上。複次阿名無。耨多羅名答。一切外道法可答可破。非實非清凈故。佛法不可答不可破。出一切語言道。亦實清凈故。以是故名無答。複名富樓沙曇藐婆羅提。富樓沙。秦言丈夫曇藐言可化。婆羅提言調御師。是名可化丈夫調御師。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故。有時軟美語。有時苦切語。有時雜語。以此調御令不失道。如偈說。

 佛法為車弟子馬  實法寶主佛調御
 若馬出道失正轍  如是當治令調伏
 若小不調輕法治  好善成立為上道
 若不可治便棄捨  以是調御為無上
複次調御師有五種。初父母兄姊親里中官法下師法。今世三種法治。後世閻羅王治。佛以今世樂後世樂及涅槃樂利益故。名師上。四種法治人不久畢壞。不能常實成就。佛成人以三種道。常隨道不失。如火自相不舍乃至滅。佛令人得善法亦如是。至死不舍。以是故。佛名可化丈夫調御師。問曰。女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獨言丈夫。答曰。男尊女卑故。女從男故。男為事業主故。複次女人有五礙。不得作轉輪王釋天王魔天王梵天王。佛以是故不說。複次若言佛為女人調御師。為不尊重。若說丈夫一切都攝。譬如王來不應獨來。必有侍從。如是說丈夫。二根無根及女盡攝。以是故說丈夫。用是因緣故。佛名可化丈夫調御師。複名舍多提婆魔[少/(兔-、)]舍喃。舍多秦言教師。提婆言天。魔[少/(兔-、)]舍喃言人。是名天人教師。云何名天人教師。佛示導是應作是不應作。是善是不善。是人隨教行不舍道法。得煩惱解脫報。是名天人師。問曰。佛能度龍鬼神等墮余道中生者。何以獨言天人師。答曰。度余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如白色人雖有黑黶子不名黑人。黑少故。複次人中結使薄厭心易得。天中智慧利。以是故。二處易得道。余道中不爾。複次言天則攝一切天。言人則攝一切地上生者。何以故。天上則天大。地上則人大。是故說天則天上盡攝。說人則地上盡攝。複次人中得受戒律儀見諦道思惟道及諸道果。或有人言。余道中不得。或有人言。多少得。天人中易得多得。以是故佛為天人師。複次人中行樂因多。天中樂報多。善法是樂因。樂是善法報。余道中善因報少。以是故佛為天人師。複名佛陀。(秦言知者)知何等法。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數非眾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為佛陀。問曰。餘人亦知一切諸法。如摩醯首羅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騎白牛。如韋紐天(秦言遍悶)四臂捉貝持輪騎金翅鳥。如鳩摩羅天。(秦言童子)是天擎雞持鈴。捉赤幡騎孔雀。皆是諸天大將。如是等諸天各各言大。皆稱一切智。有人作弟子學其經書。亦受其法。言是一切智。答曰。此不應一切智。何以故。瞋恚憍慢心著故。如偈說。
 若彩畫像及泥像  聞經中天及贊天
 如是四種諸天等  各各手執諸兵杖
 若力不如畏怖他  若心不善恐怖他
 此天定必若怖他  若少力故畏怖他
 是天一切常怖畏  不能除卻諸衰苦
 有人奉事恭敬者  現世不免沒憂海
 有人不敬不供養  現世不妨受富樂
 當知虛誑無實事  是故智人不屬天
 若世間中諸眾生  業因緣故如循環
 福德緣故生天上  雜業因緣故人中
 世間行業屬因緣  是故智者不依天

  複次是三天愛之則欲令得一切願。惡之則欲令七世滅。佛不爾。菩薩時若怨家賊來欲殺。尚自以身肉頭目髓腦而供養之。何況得佛。不惜身時。以是故獨佛應當受佛名號。應當歸命佛。以佛為師不應事天。複次佛有二事。一者大功德神通力。二者第一凈心諸結使滅。諸天雖有福德神力。諸結使不滅故心不清凈。心不清凈故神力亦少。聲聞辟支佛雖結使滅心清凈。福德薄故力勢少。佛二法滿足故稱勝一切人。餘人不勝一切人。婆伽婆名有德。先已說。複名阿婆磨。(秦言無等)複名阿婆摩婆摩(秦言無等等)複名路迦那他(秦言世尊)複名波羅伽(秦言度彼岸)複名婆檀陀(秦言大德)複名屍梨伽那(秦言厚德)如是等無量名號。父母名字悉達陀(秦言成利)得道時知一切諸法故。是名為佛。應受諸天世人供養。如是等得名大德厚德。如是種種隨德立名。
作者: chico    時間: 2012-2-27 00:21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2-2-27 00:30 編輯

佛陀遍學外道了之後,覺得不是道。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悟道。佛陀到底悟出了什麼?
1。因緣法,緣生法。
2。諸法實相

經云:
如來深廣智慧海  唯佛與佛乃能知
聲聞億劫思佛智  盡其神力莫能測
如來功德佛自知  唯有世尊能開示

到底是什麼,我們都是猜測。聽到的,看到的,沒有自己的。學佛要想有成就,行門非常重要。學毛選的時候,32111鑽井隊有句名言,」印在腦子裡,融化在血液中,落實在行動上「。

作者: 萬千法光    時間: 2012-3-18 21:23
哪那麼複雜,就是證悟佛陀的如來之果位,也就是他先前的記憶打開了,看到了在佛陀如來層次的一切宏觀和微觀物質與生命的本相,就是看到了在他層次以下的一切物質的形式和生命的不同顯現而已,用當時的人們能理解的語言歸納了一下,今天的人是不能理解當時的語言內涵,所以今天的人很難看懂當時釋迦牟尼佛陀的語言意思。沒必要鑽牛角尖摳字眼,釋迦牟尼佛沒有留下任何文字和經書,只留下了戒律,告訴後來的人按照他留下來的戒律就能修成圓滿。
釋迦牟尼佛開悟的時候他的層次境界內的所有神通全部打開,就發生地震和海嘯,後來的修行者就沒有達到那麼高的層次,也不會出現地震海嘯山崩。
作者: zjd713    時間: 2012-3-22 07:21
本帖最後由 zjd713 於 2012-3-21 16:05 編輯

1=無窮大=無窮小
過去=現在=未來
存在=不存在

。。。。


如同二維空間的生物不能想象的三維空間,三維空間內的人類也無法想象更高維度存在,高維度的認識不是用低維度的語言可以表達的,假設你遇上一個生活在兩維空間內的生物,你怎麼同它描述你所認識的空間??所以只能是「不可說」,也沒得「說」。。而高維度不是脫離低維度以外而存在,而是疊加存在,這就如同問一個杯子里能放下多少「點」,一切皆是本源的投影。



我在別的版塊,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實際上是一種認識模型,大家參考一下:

=====================================================================
假設一個金魚缸內有一條魚,我們在魚缸的六個面上分別架設一台攝像機,這樣可以出現了六個面,六條魚。呵呵~~現在假設你生活在一個二維的世界里,讓我們以兩維生物視野來看看魚的運動,你會驚奇地發現,這六條魚各不相同,一條魚往前游的時候,另外一個屏幕上會出現魚往後游,當你去碰一下魚的時候,魚翻了一個身,每個畫面上會出現魚不同的翻身姿勢。當一條魚游近時,另一個畫面上的魚變遠了。呵呵~~當我們作為二維生物關注這六個畫面時,你可以很確定地說這是六條魚,這些魚之間貌似有聯繫,但是又不那麼確定。

好了,有點意思了吧,再讓我們把六面的魚缸換成12面的,N面的。當N接近無窮的時候,實際上魚缸慢慢接近了圓形,這時候每個面上的魚會是怎麼樣的呢?可以預見的是,相鄰、相對的面上出現的魚運動的規律性比較強,其他面上的魚貌似沒啥規律了,或者說很難找到規律。

注意了:這裡還只是談到N面,還不是真正的N維度的問題。

=====================================================================

請問每個面上的魚存在還是不存在??到底有幾條魚??相互有什麼關係??呵呵~~如果看兩個對立面,一條魚由左往右游,一條魚由右向左遊動,一些人要問了,N分鐘后它們距離多遠??假設魚的運動速度等於光速,那豈不是2倍光速了??豈不是違反愛因斯坦的理論了??假設每個面就是我們所認為的一個宇宙,會是怎麼樣??是不是存在無數的平行宇宙??大家可以發揮想象利用這個模型問出各種問題。但實際上站在高維度的立場上看就很簡單了,就是一個魚缸、一條魚,其他的不過是虛幻罷了,再看看二維生物的討論就會覺得很無聊,純屬沒事找事,瞎折騰。

因為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感知來源於「眼耳鼻舌身意」,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一切相,即現如來」,對於更高層次的覺悟的「佛」來說,也只能說類似這種話,因為其他的我們無法認知,他也不能用我們理解的語言表達,而我們實際上在討論的問題都是不知所謂的。。。都是在以虛言虛。。。

作者: jiandao    時間: 2012-3-28 10:31
zjd713 發表於 2012-3-21 18:21
1=無窮大=無窮小
過去=現在=未來
存在=不存在
一條魚由右向左遊動,一些人要問了,N分鐘后它們距離多遠??假設魚的運動速度等於光速,那豈不是2倍光速了??豈不是違反愛因斯坦的理論了??


背道而馳的兩個光子的相對運動速度是光速,而不是2倍光速,這是愛因斯坦的理論。

老兄要是連這個都不知道,怎莫弄懂「」義、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超弦理論,平行宇宙等等
Read more: 我為什麼信佛教 - 菩提樹下 - 貝殼村 - 」?
作者: zjd713    時間: 2012-3-28 11:17
jiandao 發表於 2012-3-27 18:31
背道而馳的兩個光子的相對運動速度是光速,而不是2倍光速,這是愛因斯坦的理論。

老兄要是連這個都 ...

哈哈~~謝謝指出,是我的表述有點問題,原來的故事長了點,既然兄弟指出,我就說全一點吧,是這樣的。。。

1982年,巴黎的一些物理學家發現,在特定的情況下,次原子的粒子們,例如電子,同時向相反方向發射后,在運動時能夠彼此互通信息。不管彼此之間的距離多麼遙遠,不管它們是相隔十尺或十萬萬里遠,它們似乎總是知道相對一方的運動方式,在一方被影響而改變方向時,雙方會同時改變方向。這個現象的問題是,它違反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沒有任何通訊能夠超過光速。

後來其他一些物理學家嘗試解釋這種不可知的現象,一種解釋就是有點想佛學中提到的,我們一般認為的宇宙本身只是幻象,實際上兩個次原子間沒有動過。。。
作者: WILLIAMLYLE    時間: 2012-4-6 04:34
chico 發表於 2012-2-18 01:41
佛陀所悟:

南傳:「因緣法「及「緣生法「。

緣起性空從哪裡來? 從依他起性的五陰十八界來,所以緣起性空是依附於生滅法的五陰十八界法而有,因此緣起性空不是究竟法,只是世俗諦的法,用來說明世俗法的五陰十八界藉緣而起、其性是空,所以緣起性空是空相所攝,不是空性。可是眾生不瞭解五陰十八界都是緣起,其性本空,是無常空,因此產生了錯誤的認知與執著,才有了遍計執性; 遍計執性是依於五陰等法的緣起性,是在依他起性的蘊處界上一做錯誤的認知才產生的。

二乘聖人對五陰十八界的依他起性有如實了知,因此正解緣起性空的真理,這樣便成就了聲聞果。但緣起性空的實證,只是在世俗法五陰十八界上做觀行而得到的解脫法,不牽涉到實相。因為緣起性空的法,是依於依他起性的五陰十八界法而存在在,緣起性空本身無法。因此緣起性空法只能說為諸法的空相,是從五陰十八界及依五陰十八界展轉所生的萬法觀察全都藉緣而起,全都是無常故空,就叫作諸法空相。

空相是從依他起性的種種五陰十八界萬法而顯現出來,可是從緣起性空的真實理往前推,我們可以了知: 緣起性空是依附於蘊處界而有,但是蘊處界難道能它夠無因無緣而自己生起嗎? 不行!
作者: 我們的元首    時間: 2012-4-12 04:53
解釋的都不到位!就直讀最好了!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