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資本控制宗教,所以上帝偏愛富人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2-9 22: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昨天 17:30    來源  獨家網


【原文題目】For God So Loved the 1 Percent …
【中文題目】上帝偏愛的百分之一
【來       源】http://campaignstops.blogs.nytim ... oved-the-1-percent/
【發表日期】2012年1月17日
【原文作者】KEVIN M. KRUSE 凱文•克魯斯
【譯       者】小睿
【校       對】車幹
【聲       明】譯文為原創,轉載務必註明譯者及出處「獨家網dooo.cc」。
【摘      要】羅姆尼稱,如果關注經濟平等,那就是期盼階級鬥爭,就是與「上帝庇佑下的國家」這種美國傳統觀念相矛盾。作者評論稱,美國之所以會廣泛流傳「上帝庇佑下的國家」這一理念,是1%的富人孜孜不倦地用錢收買牧師與宗教相結合的產物,這就是為什麼上帝名義上偏愛美國,而實際上卻偏愛1%的富人。
【譯      文】
       在最近幾個星期,米特•羅姆尼已成為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unchecked capitalism)的典型代表,這似乎是一個令他欣然接受的角色。他向NBC(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節目主持人馬特•勞爾表示,對經濟平等的關注實際上就是關注階級鬥爭。

       羅姆尼認為,「當美國總統支持將美國人分裂為相互對立的99%與1%之時,這種做法便足以在國內掀起一股全新的思潮,它與『上帝庇佑下的統一國家』(one nation under God)這種美國傳統觀念之間存在著根本矛盾。」

       羅姆尼談到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話題,雖然這也許並不是他的本意。

       「上帝庇佑下的國家」這一觀念有著崇高的來源,最初起源於亞伯拉罕•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說中所許下的願望:「此國度,在上帝的庇佑之下,當永世長存。」然而,在林肯之後數十年間,這個概念在政治演說中徹底消失。但在二十世紀中期,它以一個截然不同的面貌重新出現——企業領袖和保守派牧師利用其攻擊羅斯福新政。

       在大蕭條時期,大企業的聲譽隨著股價的暴跌而破滅。企業領導人們瘋狂地採取措施來挽救其公共形象,並同時對倡導福利國家制度的「溫和社會主義」(creeping socialism)給予打擊。尤其是美國自由聯盟,其資金來源於杜邦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等此類企業,該組織曾以十分富有侵略性的方式捍衛了資本主義。然而,大多數人仍否定了它的努力,並僅視之為服務於其自身利益的宣傳手段。(一位民主黨官員曾開玩笑稱,這個組織本應該被稱為「美國玻璃紙聯盟」(American Cellophane League),原因有二,「首先它是杜邦公司的產物,其次它能被人一眼看穿。」)

       這些商人們意識到自己需要依靠他人,所以他們採取了一種新策略——利用慷慨的財政資助來獲取那些具有同情心的牧師們的擁護。畢竟,正如一位企業大亨所言,選票表明了「在美國各種利益集團中,牧師在塑造公眾輿論方面比其他任何群體都更具影響力。」

       詹姆斯•費菲爾德是洛杉磯第一公理會教堂的牧師,他率先開始支持信仰和自由企業這兩者之間的新結合。他寫道,「資本主義是來自上帝的祝福,這種能帶來如此之多共同利益與幸福的體制,必定會在萬能之神的支持下繁榮不衰。」

       在費菲爾德牧師看來,基督教與資本主義非常相似,因為在這兩種體制中,個人的沉浮都僅僅取決於其自身。他同時認為,福利國家的體制違背了《十誡》中的絕大多數內容。這種體制會導致對聯邦政府的盲目崇拜,鼓勵美國人垂涎並盜取他人財物,並最終通過那些永遠無法實現的承諾來為這種行為作偽證。

       在整個十九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費菲爾德牧師和他的助手們推演出一種融合了保守宗教、經濟和政治的新理論,一位評論家適當地賦予了它一個神聖的美稱——「基督教自由主義」(Christian libertarianism)。費菲爾德將他的理論體系提煉為一個簡單但強有力的詞語——「上帝庇護之下的自由」(freedom under God)。在企業贊助者和美國商會等商業遊說集團的全力支持下,通過個人演說、每周電台廣播和月刊等方式,費菲爾德的神聖資本主義信條迅速傳遍全美國。

       1951年,競選在美國獨立紀念日為主題的盛大慶典中達到高潮。前總統赫伯特•胡佛和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大力宣傳保守派全明星組織委員會,其中包括名流如沃特•迪士尼和前總統羅納德•里根,但大部分成員都是商界巨頭,如康拉德•希爾頓、詹姆斯•潘尼、哈維•凡士通和霍華德•皮尤等。

       在一次大規模的公關活動中,他們鼓勵社區通過「上帝庇護之下的自由」的主題儀式來紀念美國獨立日,並用整版的報紙廣告來宣揚信仰與自由企業之間的密切聯繫。他們還舉辦了一場以此為主題的全國性佈道比賽,用獎金吸引牧師們參賽。在電影製片人塞西爾•B•戴米爾協助下製作的「上帝庇護之下的自由」全國廣播節目,由吉米•史都華主持並在CBS上播出,這檔節目推廣了無數的地方性活動。

       最終,這些組織者們終於相信他們已經造成了持久性的影響。他們自誇道,「『上帝庇護之下的自由』已經被添加到『自由』的辭彙表中,成為了一個新的術語。」不久以後,所有美國人都會認為自己的國家處在「上帝之庇護下」。確實,1953 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主持了第一個以「上帝庇護之下的政府」為主題的總統禱告早餐,並試圖通過種種途徑推動公眾宗教崇拜。1954年,隨著這股「上帝庇護之下的意識覺醒」浪潮橫掃全國,國會正式將這一片語添加到效忠誓詞中。

       最後,羅姆尼正確地指出,對貧富差距的抱怨與「上帝庇護之下的統一國家」的觀念是相互矛盾的。但這一矛盾的存在只是因為,在早期時代如此主張的美國人只有那「百分之一」而已。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沙發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2-9 22:22 | 只看該作者


紐約時報刊文稱,美國之所以會廣泛流傳「上帝庇佑下的國家」這一理念,是1%的富人孜孜不倦地用錢收買牧師,讓資本與宗教相結合的產物,因此,上帝名義上偏愛美國,而實際上卻偏愛1%的富人。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2: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