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避免對伊朗開戰的最後機會」?

[複製鏈接]

298

主題

402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跪悟 發表於 2012-2-7 21: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隨著伊核危機的步步惡化,以色列單方面軍事打擊伊朗的謠傳也甚囂塵上、愈演愈烈。而今天歐盟又進一步向著西方與伊朗之間的衝突方向邁進了一步:歐盟各國一致同意對伊朗實施逐步升級的石油禁運及封鎖和懲罰伊朗中央銀行。與此同時,美國「林肯號」航空母艦日前也威脅性地駛過霍爾木茲海峽,目前正停泊在地中海,對伊朗虎視眈眈。英、法兩國也宣布各派一艘驅逐艦進入地中海。這是對伊朗日前威脅要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所做的威懾性軍事反應。雙方似乎都在磨刀霍霍。


  但到目前為止,西方由於自身深受金融與經濟危機的困擾,歐洲、特別是歐元區正式進入經濟衰退期,各國公共債務、通貨膨脹、歐元危機都在對歐盟各國社會內部的穩定和經濟復甦形成巨大的壓力;與此同時美國也面臨著奧巴馬對爭取連任的努力,因而到目前為止,「對伊動武」仍然處於「籌劃階段」。歐盟認為惟一可能有風險的,是以色列單獨對伊的核設施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打擊。伊朗最近發生一系列核技術專家被身份不明者暗殺的現象,據法國國際問題專家、前倫敦戰略研究所所長艾斯布爾認為,是與以色列秘密空襲伊拉克前發生的事是幾乎一模一樣的。因此,歐盟今天通過的制裁決議,就被介紹成是「為避免以伊開戰的最後機會」。


  對伊朗石油出口進行制裁,顯然是對伊朗進行經濟上的打擊。伊朗每天出口260萬桶石油,是其國家主要外匯來源;歐盟的制裁,正是對準伊朗的「軟肋」進行「精確打擊」。再加上金融制裁、以便使其對伊朗核計劃的投資趨於枯竭。歐盟希望通過此會能夠使伊朗屈服而放棄核武器計劃。這意味著歐盟在追隨美國加強對伊朗實施經濟封鎖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步。這對歐盟本身也造成一定的損害。之所以各國最終同意立即實施禁止與伊朗簽署新的石油協議的決定,但卻對已簽協議給予一個過渡期,直到今年七月份,就是因為部分歐盟國家,特別是嚴重依賴伊朗石油的義大利、西班牙、希臘在實施禁運后自身也將陷入石油困境。這半年的過渡期就是讓這部分歐盟國家從中東其他石油國家那裡得到本來來自伊朗的這部分石油。據統計,歐盟各國每天從伊朗進口60萬桶石油,占伊朗石油出口的21%左右。伊朗的主要石油出口對象是亞洲,其中包括中國和印度。


  除了石油以外,歐盟還決定凍結伊朗在歐洲的所有資產,並部分禁止與伊朗進行金融交易。這在對伊朗經濟制裁史上可謂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儘管歐盟自稱是「用和平手段施壓來達到談判的目的」,但制裁顯然會對伊朗民眾的日常生活造成衝擊。甚至僅以石油一項來看,就足矣使伊朗社會陷入不滿之中。在各國大使秘密談判這一協議並在成地至此之前,歐盟已經禁止或凍結了433家伊朗企業與伊朗人與歐洲所做的生意,特別是在金融與石油領域。


  歐盟通過這一制裁決定的目的在於加強對伊朗的壓力,以迫使伊朗重新接受對其核計劃開展談判。歐盟認定伊朗核計劃的真實目的是在於取得核武器,而伊朗則堅定否認,表示伊朗核計劃用於和平目的。


  以色列當即對歐盟的承諾表示了讚揚,認為這將使伊朗認識到,阻止伊朗成為一個軍事核國家的決心是非常堅定的。然而問題是,裁製不損害或相對損害較小的國家諸如美歐,當然可以唱高調。而作為伊朗石油的主要進口地區,亞洲卻將受到嚴重衝擊。


  伊朗石油每天出口260萬桶,是伊朗的主要外匯收入來源,達其全部外匯收入的60%。制裁伊朗石油出口確實將對伊朗經濟形成巨大打擊。對於伊朗來說,對其石油進行禁運,實際上如同宣戰。問題是,這一制裁對伊朗石油的主要出口對象亞洲國家也將造成巨大損失。對於美國來說,制裁伊朗石油出口對美國經濟沒有任何負面影響,因為美國不從伊朗進口一滴油。而歐盟國家則小有受損,特別是希臘、義大利、西班牙等相對依賴伊朗石油的國家。伊朗石油占歐盟進口量的5.8%。而亞洲則不同了。事實上,印度、日本、韓國和中國是伊朗石油的主要顧客。特別是中國。伊朗是中國三大石油來源國之一。除了安哥拉和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石油佔據中國10%的石油進口量。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一方面想方設法限制中國的石油來源,甚至一味打擊同意將其石油開採權出售給中國的國家(甚至暗中肢解一些盛產石油而又不那麼聽從西方的國家),而另一方面又借核危機為由,試圖將中國截斷來自伊朗的油源,還要將引起戰火的罪名強加到中國頭上,可謂一箭多雕,用心險惡。事實上美國還未等聯合國通過相關決議,就已經單方面決定對繼續保持與伊朗石油交易的中國大型國企珠海振戎公司進行報復性制裁。儘管這家中國公司因與美國沒有太大的生意來往,因此這一制裁的象徵、警告性意義遠大於實質經濟利益的損害,但這也說明,美國已經準備好在伊朗問題上不惜與中國利益發生摩擦。問題是,憑什麼要求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在一個並不那麼確定的問題上(伊朗謀求獲取核武器)做出巨大的利益犧牲?這令人想起當年美國國務卿在聯合國信誓旦旦地地宣稱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一幕來。


  與此同時,伊朗一度表示,如果西方對伊朗石油出口進行封鎖的話,伊朗將關閉霍爾木茲海峽。對此,西方則明確威脅,如果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話,將影響到世界35%的石油運輸,西方將絕不接受這一前景。這也是歐盟今天加強對伊制裁的借口之一。問題是,一周前伊朗外長在訪問土耳其、接受一家電視台採訪時已明確澄清,伊朗並無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計劃。顯然,伊朗事實上退了一步。但今天歐盟並沒有因此而做出正面的呼應。相反向前進逼了一步。


  法國總統薩科齊更為直截了當地表示,加強制裁伊朗是「惟一解決伊朗核危機的方式」,並威脅「那些不支持加強對一個領導著自己國家試圖獲得核武器而走向災難的政權進行制裁的國家,將承擔起導致軍事衝突的責任」。這幾乎就是直接對到目前為止一直反對加強對伊朗進行經濟和金融制裁的中、俄兩國的一個「警告」。西方國家的邏輯是:如果不加強對伊朗訴制裁,伊朗就會在核武器問題上越走越遠,西方和以色列將不得不對伊朗進行軍事打擊,屆時,「不支持加強對伊制裁」的國家將承擔起這一軍事衝突的罪責。問題在於,經濟封鎖從來達不到任何政治目的,而只會惡化談判氣氛。西方步步緊逼,倒是讓人感到是在為動武尋找借口,而非懷有和平的誠意。更何況,伊朗一直重申,並無獲取核武器的計劃。西方國家究竟如何才能證明事實是相反的呢?


  種種跡象表明,西方做出要對伊朗動武的模樣,是另有戰略目的的。在法國書店裡,目前至少有五本「學術著作」直接呼籲對伊朗進行軍事打擊,這是在冷戰後國際關係史上罕見的現象。令人倍感蹊蹺的是,這五部著作的作者,幾乎當年都是支持美國布希總統因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入侵伊拉克的學者。研究一下他們的著作即可發現,他們的「理論」與華盛頓郵報在今年1月10日的一篇報道不謀而合:該報道引用美國一名情報高官的話說,美國的目標就是要通過對伊朗的經濟制裁,搞垮伊朗的國內經濟,從而引發伊朗內部的動蕩,寄望於因經濟制裁而生活水平急劇下降的伊朗民眾產生嚴重不滿,起來反對伊朗政府,從而達到更迭伊朗政權的目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4: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