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刁民教化論」還是收回好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2-1-14 10: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觀點中國   時間:2012-01-11    王艷春

在私權常遭侵蝕,而對應的維權通道又不十分通暢的當下,耽於「刁民教化論」更像是種自欺欺人的臆想,對日漸復甦的公民權利意識會構成隱性的話語打壓,容易為打著維穩幌子踐踏民權的「權力潔癖者」所利用。方老師還是收回得好。

近日,在佛山兩會南海區代表團的分組中,人大代表方明拋出了「刁民教化論」,她認為:「百姓是教好的,不是養好的,就像溺愛的孩子不可能是孝子,溺愛的百姓也可能比較刁民」,而教化的手段就是要「開拓各種渠道對全體市民進行正面的輿論導向」。(1月10日 《廣州日報》)

有句話說,「世上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身為教師的方明強調對「市民」的教化,想必遵循的也是類似的邏輯,就是希望像教育學生一樣把每個市民教育成現代社會的文明人。本意不差,公民社會的長成的確離不開市民素質的提升。

但是,市民畢竟不是學生,更不是其所比喻的「孩子」,那麼,即便承認市民的公民素養還有欠缺,是不是就可以真的把他們當做可以任意命令的乖乖子或「好學生」一樣予以訓誡呢?恐怕不行吧。如果此一立論成立,就意味著政府成了校長和家長,治下的百姓只能處於悉聽尊便的從屬地位。與現代政治倫理下的權力賦予原則——權為民所授相悖逆。

方老師認為「政府滿足百姓不合理的要求就是溺愛,就會有更多人提出更多不合理的要求」,言下之意是說「政府如果一味滿足百姓訴求,就容易養出刁民」。這種擔憂看似情理沛然,實則是個偽命題。

首先,正如哈貝馬斯說「政府是沒有權利的,只有公民才有權利」,政府只是公民讓渡權利下的契約產物,它本身不具有任何人格上的權利。「民為貴,君為輕」,從這個意義上說,公民才是權力的主體所在,或者他們才是主人。那麼,沒有人格權的政府怎麼能評判百姓提出的要求是合理還是不合理呢?裁判的準繩不在政府,而在法理,法律的權威高於政府的權力。

於此言之,「市民對政府提出不合理要求」的假設前提是不成立的,因為只要市民有訴求,他就有權提出來,他自己沒有事先審核自身訴求是否合理的義務和能力,這個時候他和政府之間就是法律正義下的兩個平等對話者,是無理取鬧還是確有冤情,審議的話語權不在政府而在法律。

其次,何為刁民,難道與權力意志不合就是刁民?比如,河南青年王帥在網上舉報家鄉征地黑幕,本是履行法律授予的監督檢舉權,卻遭到老家警方的跨省追捕。對老家相關部門而言,他可能真的是刁民,但我們知道他不是,或者說至少不是貶義上的刁民。如果這算刁民,那那些反對PX項目紛紛在網上或街道上發出「抗議」聲音的市民是不是也是刁民,那些遭遇肺塵病或釣魚執法而憤而開胸驗肺、斷指名節的張海超、孫中界們是不是都是刁民?再或者說,是不是一旦我們在自身權益受到侵害,而正常渠道難以申訴情況下採取的非正式維權之舉都是「刁民行徑」呢?

刁民首先也是公民。「刁民論」的說辭里透著歧視的意味,其推論的前提就默認了公民有三六九等之分,有好壞良刁之分,戴的不過是權力本位的有色眼鏡,以權力的視角來過濾民眾。根本的價值觀,其實跟「你是為黨說話,還是為人民說話」——讓異質意見沉沒的二元對立思維無異。

我覺得,在私權常遭侵蝕,而對應的維權通道又不十分通暢的當下,耽於「刁民教化論」更像是種自欺欺人的臆想,對日漸復甦的公民權利意識會構成隱性的話語打壓,容易為打著維穩幌子踐踏民權的「權力潔癖者」所利用。方老師還是收回得好。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238

主題

6129

帖子

2573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73
沙發
fred_yu_job 發表於 2012-1-15 00:25 | 只看該作者
同意!
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明天,建議本文作者先去申請關閉所有的教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2: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