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新華網 2011-12-07
儘管有很多不同之處,但「茶黨」運動和「佔領華爾街」運動卻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傳遞公眾對金融危機期間大銀行和美國政府所作所為的極度不滿。然而,勇敢表達憤怒的示威者們和其他美國人,甚至包括國會議員在內,並不知道美聯儲還有一個更大的秘密 向大銀行注資7.77萬億美元。
「瞞天過海」 7.77萬億美元貸款變相超發貨幣
據美國《彭博市場》雜誌報道,從2007年8月到2010年4月,在沒有立法機構批准和監管的情況下,美聯儲秘密向美國大型銀行進行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注資。文件顯示,算上貸款擔保和貸款額度,美聯儲截至2009年3月共計向金融體系注入7.77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
這張金融危機的最新素描,取材於依據美國《信息自由法》披露的2007年至2009年間美聯儲2.9萬頁文件以及超過2.1萬筆央行交易記錄。
彭博新聞社隸屬的彭博公司在美國最高法院與美聯儲和代表美國大型銀行利益的清算所協會交鋒,打贏官司,迫使美聯儲公開救助銀行細節。
金融危機爆發以後,美聯儲已先後兩次推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此消息的披露,表明美聯儲超發貨幣量遠超其公布的數額。
「刻意隱瞞」 秘密交易蒙蔽立法者
有關對大銀行注資的消息,美聯儲進行了隱瞞,並未告知立法機構。此舉無疑剝奪了美國立法機構的知情權,因為對國會立法者們而言,美聯儲的注資行為,原本是起草救市方案時需要參考的重要信息。比如,國會在通過2010年「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案」和財政部7000億美元「不良資產救助計劃」時,就不知道美聯儲對銀行業已有大規模的救市行動。
一些起草應對金融危機法案的立法者則完全被蒙在鼓裡。「我們不知道細節,」 馬薩諸塞州民主黨人巴尼·弗蘭克,這位前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和2010年監管改革的共同制定者表示。
美聯儲給出的解釋是, 如果披露救援細節,投資者和同行將對受援銀行退避三舍,受援銀行將難在下次危機中借到貸款。還有美聯儲官員重申,秘密注資計劃讓一場更大的經濟危機得意避免,而且所有的援助貸款已償還到位。
銀行同樣對借款細節諱莫如深。美聯儲文件顯示,僅在借款需求最迫切的2008年12月5日,美聯儲一天內就向銀行注入1.2萬億美元。
2008年11月26日,時任美國銀行公司首席執行官肯尼思 劉易斯告訴股東,他領導的銀行是「全世界最強大、最穩定的大型銀行之一」。他沒有說,這家銀行那天欠下美聯儲860億美元。
「慷慨解囊」 放縱銀行「大到不能倒」
作為美聯儲救市計劃的最大受益者,美國大型銀行一方面可以幫助投資者樹立信心,另一方面還能利用從美聯儲借來的貸款遊說國會的議員們,反對旨在避免下一次經濟衰退的改革。
由於貸款利率極低,美聯儲秘密注資計劃幫助美國大型銀行越做越大,因為他們使用納稅人資金所付出的代價甚微。金融危機期間,美聯儲緊急貸款利率就低至超乎想象,2008年12月降至0.01%。
美聯儲注入巨額資金,使金融機構不必出售資產就能支付股東的資金需求,同時應付儲戶取提現金的要求。資產靜靜躺在銀行賬目上,為銀行賺取利息收入。
根據已獲的190家金融機構的數據,彭博社推算,美聯儲貸款與私人市場貸款之間的息差,為受援銀行攫取大約130億美元利潤。
事實上,美聯儲以其秘密注資對大銀行「慷慨解囊」,幫助美國主要金融機構越做越大,使這些機構得以繼續向員工支付高額薪酬。
據美聯儲數據,截至今年9月30日,美國前六大銀行總資產增加39%至9.5萬億美元,這一數字在3年前的同一天為6.8萬億美元。勞工統計局數據顯示,六大銀行員工2010年薪酬是美國全體工薪階層平均值的兩倍。
前民主党參議員特德·考夫曼曾聯合發起一項提案,呼籲限制金融機構規模,以免「大到倒不起」的機構衝擊整個金融體系。這項提案最終在國會擱淺。
毫無疑問,美聯儲和其他央行應該享有獨立地位,允許他們在實施貨幣政策時不受政治干預和公眾壓力的影響。但是,為了避免給納稅人造成損失,這種獨立性理應具備透明度和問責制。自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以來,美聯儲身為監管者的形象已大不如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