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清代「限娛令」:哪些「不健康」曲目遭禁演?

[複製鏈接]

2632

主題

3089

帖子

6297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29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極品 發表於 2011-11-22 09: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核心提示:乾隆一朝,禁了大約三百齣戲,禁戲的嚴厲程度,為有清一代之冠。清廷對民間戲曲的禁毀,也不僅發生在乾隆朝。同治年間,江蘇巡撫丁日昌也主持過一場雷厲風行的禁戲行動,查繳「淫詞唱本」數百種,當時流行於江南地區的折子戲片斷、民間小戲、時曲唱本,如灘簧、花鼓、彈詞、五更調、鮮花調、碼頭調、河船調等,都有戲目、曲目被列為必須禁毀的「淫詞唱本」。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報》2011年11月13日AA29版  作者:吳鉤 原題為:清代的「限娛令」:禁毀「不健康」戲曲
在電影、電視、卡拉OK等現代娛樂方式被發明出來之前的古代社會,受眾最大、影響最廣的娛樂節目大概要算戲曲。
清代的戲曲業非常發達,這裡有兩個觀察指標:其一,隨著戲曲娛樂業的興盛,從業人員的增長,在優伶雲集的城市,通常都建立了地方戲曲界的「自治組織」———「梨園公會」。其二,戲曲在清代社會的受歡迎程度也是空前的,當時的闊綽人家、達官貴人辦個喜慶、宴請個貴客什麼的,如果沒有叫來戲班子演戲助興,簡直就顯不出排場。就連乾隆皇帝也是出了名的戲迷,他曾指令大臣編寫「節戲」與「宮廷大戲」,創立宮廷演戲的「月令承應」與「慶典承應」制度。
但就是這麼一個熱愛戲曲的皇帝,又非常熱衷於禁戲、限戲。乾隆四十年(1775年),皇帝欽點戲文《喜逢春傳奇》有「不法字句」,諭令地方官「查明所有紙本及板片,概行呈繳」,拉開了乾隆朝嚴厲禁毀戲曲運動的序幕。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一月十一日,皇帝又在上諭說,「因思演戲曲本內,亦未必無違礙之處,如明季國初之事,有關涉本朝字句,自當一體飭查。」十一月二十八日,乾隆再次下發「禁戲令」,要求各省督撫:「再查崑腔之外,有石牌腔、秦腔、弋陽腔、楚腔等項,江、廣、閩、浙、四川、雲貴等省皆所盛行,請敕各督撫查辦。」
乾隆一朝,禁了大約三百齣戲,禁戲的嚴厲程度,為有清一代之冠。清廷對民間戲曲的禁毀,也不僅發生在乾隆朝。同治年間,江蘇巡撫丁日昌也主持過一場雷厲風行的禁戲行動,查繳「淫詞唱本」數百種,當時流行於江南地區的折子戲片斷、民間小戲、時曲唱本,如灘簧、花鼓、彈詞、五更調、鮮花調、碼頭調、河船調等,都有戲目、曲目被列為必須禁毀的「淫詞唱本」。
觀劇看戲,本是老百姓茶餘飯後的消遣與娛樂,大清的統治者為什麼要對此如防大敵,這也不讓看,那也不讓看?箇中原因,道光年間一個叫做徐時棟的官員說出來了:「場上竊玉偷香,則觀者淫心生;場上巧偷豪奪,則觀者貪心生;場上任氣力爭,則觀者斗心生;場上使智用巧,則觀者詐心生。反而是演忠孝節義之事,則觀者之良心不覺而自動矣」。因此,官府必須嚴格控制、限制戲目,宣揚暴力與造反思想的「水滸戲」、「歷史戲」,當然要堅決禁毀。用徐官員的話來說,「一切如《水滸傳》、《說唐》、《反唐》諸演義,並禁絕之。已習者,不得復演。未習者,不許復學。」
有意思的是,幾部戲曲史上著名的愛情戲目,如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王實甫的《西廂記》、湯顯祖的《牡丹亭》,都在禁戲之列。因為在官府看來,「《西廂記》、《玉簪記》、《紅樓夢》等戲,近人每以為才子佳人風流韻事,與淫戲有別,不知調情博趣,是何意態,跡其眉來眼去之狀,已足使少年人盪魂失魄,暗動春心,是誨淫之最甚者。」也就是說,當時的官府是以老百姓的「精神保姆」為己任的,他們禁戲其實有著良苦用心:防止愚昧的老百姓被不健康的娛樂節目毒害。
「禁戲」只是清政府凈化、控制戲曲的「組合拳」的一部分。除了將那些「不健康」的戲目禁毀之外,清政府還加強對劇本的修改,如乾隆特別交待地方督撫,對「有應刪改」的戲曲,「務為斟酌妥辦」,並且「粘簽解京呈覽」。當過內閣中書的徐時棟還提出了一整套非常有建設性、針對性的戲曲創作指導意見———戲班所表演的戲目,要「以忠孝節義為主」;如果劇情涉及「山海之荒唐,鬼怪之變幻」,則「要以顯應果報為之本」;戲文中凡是有「忠臣義士之遇害捐軀者,須結之以受賜恤、成神仙」,凡是有「亂臣賊子之犯上無道者,須結之以被冥誅、正國法」。總而言之,就是要增加道德教化、正面引導的內容。
前面說道,清代的戲曲界出現了「梨園公會」這樣的「自治組織」,但這裡的「自治」是必須打引號的,因為清政府不會允許民間戲班子擺脫權力的控制網路。據《燕都名伶傳》記述,京城梨園的會首(伶人組織的頭目),為「內務府堂所派」,即內務府控制了伶人組織的領袖人選;內務府還任命旗人當「堂郎中」,作為京城梨園的「主管單位」,會首遇有重大事宜,要叩請堂郎中定奪;梨園子弟「每組新班」,「須先將班名擬妥,送內務府堂郎中處審核,俟准后始能出演」。而堂郎中習慣搞官僚主義,對組建戲班的申請「經年累月,不易揭曉」,所以又需要會首跑內務府送禮請託。與其說當時的戲曲界是自治的,不如說朝廷與官府從未放鬆過對這一領域的管制。
戲曲業在過去一直被當成「賤業」看待,這當然是一種毫無道理的歧視。到了清代,從表面的一些跡象看,似乎戲曲界的社會地位已經大大提高了———不但有了本行業的「自治組織」,連皇帝都成了戲迷,一些出色的伶人甚至獲得了相當大的「隱權力」,如清末的「伶界大王」譚鑫培。但實際上,戲曲業的「卑賤」地位並沒有根本改觀,大清皇帝對他們討厭的戲目,想禁毀就禁毀;官府對從業的伶人,也視之為權力的附屬品。可以這麼說吧,在清代,戲曲其實還是被權力隨意玩於掌股之上的「賤業」。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5: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