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製品爭奇鬥豔-第一展覽室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11-10-16 21:32 編輯
對不住, 編輯時限快到了只好螞蟻搬家, 爭取點時間讀讀背景材料.
 拍了全景, 可是當家的在背景買票的隊里. 用另一種軟體遮蓋了一下子, 畫面顯得不大協調而且似有不敬. 鄙人的舊段子'巴黎'里用過此法, 有點滑稽.
內容豐富多彩, 14塊適中.

第一展覽室 
 猞猁
取材於阿爾布雷希特 丟勒速寫
瑪塔 科諾斯卡, 波蘭人, 生於1964
粘著切割彩色玻璃, 金屬框架, 紙上數字噴墨列印邊框
現代派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常常源於歷史題材, 科諾斯卡的玻璃雕塑取材於歷史繪畫, 如18世紀的狗與主人肖像或17世紀室內場景人物穿的一雙鞋. 原作為德國藝術家丟勒1521參觀布魯塞爾皇家動物園時即興速寫.
 水果靜物
這個規模特大的靜物體裁意在提高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卓依帕特里克
一個梨-生蘋果-義大利李子-檸檬-橘柚-紅蘋果-青梅李子-桃, 製作工藝獨特. 就像作畫, 每層的色彩來自於在吹制過程中將精細的彩色玻璃粉末撒在熱玻璃上, 產生逼真的色彩和紋理.
http://www.google.com/images?q=i ... l205l1221l1.6.1l8l0 義大利李子
http://www.google.com/images?q=g ... sult_group&sa=X 青梅李子
 玻璃森林
凱瑟琳格雷, 加拿大人, 出生於1965
2009年作於洛杉磯
玻璃, 丙烯酸, 鋼, 大約2,000個飲水瓶
"人們天天使用玻璃卻從未加以注意, 我的藝術生涯重在玻璃, 使其步入前台".
由日常玻璃杯堆放在有機玻璃貨架上組成三個單元, 杯子依顏色安排以形成3棵簡單化的樹-綠葉, 棕干, 遠看好象閃閃發光的樹. 儘管精於玻璃吹製成形但刻意從廉價店和拍賣網信手拈來, 有些由樹葉裝飾的瓶子, 其餘有鳥類和小動物的則置於樹榦. 作品意在提醒人們玻璃製造與美國大規模森林破壞的歷史關聯(高溫溶化耗能不菲).
 黑色立方
瑪麗安 卡雷爾
捷克布拉格出生, 2000
黑色立方體漆黑一團幾乎不可見, 看起來缺乏實質, 象個陰影. 其略微膨脹的側面揭示內涵能量, 這個抽象雕塑代表一種理念. 卡雷爾利用玻璃和幾何形狀製作幻覺雕塑, 以挑戰觀眾的二維感知(空間和大小, 不過藝術家的構思被觀眾的映象攪和了).

 圓
無色, 光學品質的玻璃, 脫玻化白殼並被鑿刻, 結果是一個半透明, 風化玻璃或岩石般粗糙質地, 深邃而晶瑩澄澈的雕塑.
http://www.google.com/images?q=B ... sult_group&sa=X 這位藝術家的傑作遍及全球, 著作亦不少.
http://www.stanford.edu/class/ee347/sglass.pdf 光學玻璃的基本理化特性, 光學參數, 溫度與強度等一系列基本要求-斯坦福教材參考-跨國公司"肖特玻璃"的袖珍產品目錄與質量標準.
-剛剛學了一招, 如果兩張照片內容相近就不能通過承載網站的重複監測-自動屏蔽. 但是如果拉開距離軟體即可意會, 最近因為蘋果老總仙逝, 媒介等近似內容的文章鋪天蓋地. 但是依鄙人愚見, 最具水準的當屬矽谷IT新聞和紐約時報-行業進步, 人生故事.
 編織天堂
蘇珊 潑拉姆
美國人, 出生於1944
對於潑拉姆來說, 玻璃是光現身的最佳載體. 其選用硼硅玻璃的初衷在於其高二氧化硅含量和強度. 作品靈感來自研究古代中美洲宇宙觀, 作品靈感來自研究古代中美洲宇宙觀, "近年玻璃編織創作思路源自瑪雅女神-美洲第一個編織者, 用織布機表達宇宙. 據信天體由無數光線構成, 天地交織纏繞地球. 天地分界仰仗瑪雅巫師, 而編織意在象徵性重建並為世界注入活力.
-估計這個段子沒有經過硅酸鹽工程師過目或意在面向大眾. 業內一般將硅硼玻璃歸於硬玻璃, 軟化點偏高, 不易加工成形且易碎. 優點亦不少: 明亮如境, 電子噪音低. 鄙人舊貼"漫遊"中提到過一位德國諾獎大師, 他對這種玻璃的理化特性下了相當大的功夫, 其經典著作中有詳盡描述. 記得這位大師說, 在研究乙醯膽鹼信號傳導過程中, 整整用了十年才解決了一系列理論與技術難題. 利用硅硼玻璃的高解析度(電子噪音低), 首次可靠監測這種神經遞質的微細生理功能. 全球主要鏡頭生產商在沙子選擇上均非常考究. 看了3遍國內2011臘斯克獎獲得者的錄象, 這位的突破全在執著與深厚的基本功. 出身北醫藥學系, 得益於化學功底深厚的前輩, 弟子出手見彩並不意外.
 黑衣
"眺望窗外, 驚見大群黑蝴蝶, 猶如身著黑色晚禮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