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需要「國服」嗎?

[複製鏈接]

341

主題

1850

帖子

101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中南西北 發表於 2011-7-30 15: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們需不需要有國服

2011年07月30日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山裝


旗袍


天津美術學院教授 王家斌 插圖繪製

服裝除了實用性外,還體現了人的文化素養,精神風貌,在國際社交場合,往往成為一個國家文明的象徵。那麼,中國人在國內外正式場合應該穿什麼服裝?怎麼穿才能具有中國特色?我們需不需要有國服?國服應該是什麼樣子?是否應設計具有中國特色的外交禮服?本報特邀請幾位知名學者、專家談談他們的看法。我們真誠地希望廣大讀者能就這個話題,說說您的觀點、意見、建議。

  ——編者

  穿著什麼走出去

  都說,中國文化應該走出去!我曾問,拿什麼「走出去」?以何姿態「走出去」?以何貢獻「走出去」?今還有一問,穿著什麼「走出去」?

  中國人的錢包開始在世界上鼓起來了。現在的世界市場,中國人旅遊到哪裡,哪裡的市場就紅火;中國人買什麼,什麼就漲價。但是,我們還有很多人口仍然貧困,很多地方仍然落後。作為文明古國,再富也不能浮躁,應從容、大氣、平和,有文化大國的氣質,不應該有了錢就狂了、瘋了,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中國人走出去的形象,不光是捏著錢包,而且涵養著文化。今天,中國人穿著什麼走出去,其實關乎著「中國文化穿著什麼走出去」。

  中華文明,作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文明,其中包含著服飾文化燦爛的歷史和傳統,因而一度有「衣冠王國」的美譽。「禮儀天下」的中國,歷來重視衣著。《易.繫辭下》就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之乾坤」的說法,竟然把衣冠之事,與治理天下相連,且竟然都「取之乾坤」,足見其重要。

  中華文明,追求形式更充實內容、講究衣著更注重實際的文明。「衣食住行」之所以以「衣」為先,是因為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衣著無疑是最大的「內需」,拉動、提升服裝製造業及相關產業,無疑是最大的「拉動內需」。例如,《天工開物》記載,明朝年間江浙一帶紡織業非常發達,「十戶之內,必有一機」;尤以蘇州、松江一代的棉紡織業為甚,民謠說,「買不盡的松江布,收不盡的魏塘紗」!

  當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國運不振何談衣冠?儘管「康乾盛世」作為舉世矚目的「天朝上國」,有過「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無限風光,但隨著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的衣著也隨之不倫不類,不成體統,廣大勞苦群眾更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國服裝也要與封建王朝的衣冠決裂。於是,1912年民國政府發出《剪辮通令》和《服制》法令,明確西洋服飾為民國禮服,傳統中式服裝開始向現代生活方式的要求改良、演化。終於,中山裝和旗袍,逐漸成為民國時期國人心目中的「國服」。

  新中國建立,剛站起來的中華民族充滿了當家做主人的喜悅,穿什麼都是主人,穿什麼都是衣服,無意、也無暇去考究衣著。但改革開放之初的撥亂反正,人們不約而同地注意到,必須改變當時國人無論男女老少、士農工商,都穿一種顏色、一種式樣衣服的封閉保守、沉悶僵化的形象。於是,競相爭穿西裝,竟然成了一種象徵革心洗面、追求改革開放的時髦,「西裝熱」再度席捲華夏大地。

  今天國家強盛起來,我們走向世界的同時,突然發現:在清一色穿著西裝的國際場合,中華民族竟然沒有自己的服裝!我們的國人,穿著什麼走出去?我們總不能老是唱著「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仍然是中國心」走出去。我們更不能「裸奔」出去。

  我對「國服」沒有研究,但還曉得,中國文化總得穿著自己的衣服,才能走出去,才能贏得別人的尊敬和禮遇,爭取「美美與共」的共識。我們不能想象一個有優秀服飾文化傳統的文明,其服飾文化卻止步於、淹沒於現代工業文明的浪潮中。

  為此,我贊成北京服裝學院袁仄教授的說法,「服飾代表著民族性格及民族特徵,是體現民族性的表象符號,民族感和時代感都呼喚著我們創造新的能夠代表國家形象的當代中國服飾,包括國家禮儀服飾。」(中華文化學院副院長 葉小文)

  莊重的中山裝 婉約的旗袍

  中國曆朝歷代都視服裝形製為重要,不斷修正發展,而與當時的政治制度達成高度統一。同時,與民眾創造力結合,催生出了一部變化演進、豐富多彩區別於世界其他民族的華夏服裝史。

  改革開放后,隨經濟桎梏的打開,和外來服裝觀念的衝擊,一股徹底摒棄服裝形制而百無禁忌的大浪蕩滌了中國人的衣生活,在快速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中國服裝也逐漸地失卻本民族歷史文化的印記。

  在今天的歷史條件下,沒有禁錮地來探討認定具備民族文化傳統象徵性的「國服」是很有意義的。

  中山裝,自民國以來已成為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男裝,至今,初創時的政治象徵性並不過時。中山裝的出現和普及與政治領袖的倡導、政治形勢的驅迫密不可分。

  中山裝的服裝樣式外觀輪廓周正,結構合理,線條分明,功能性強,具有嚴肅、莊重、樸實的美感,既合乎國民的傳統審美習慣,也恰當地結合了國際現代服裝的審美形式與工藝。其整體造型體現了民主、平等、革新、進步等社會理想和大眾願望,不受地區、年齡、社會階層、地位的限制,因而獲得了來自廣大民眾心悅誠服的讚賞和接受。莊重的而平易的中山裝集禮儀與日常穿著功能於一體,是符合民族審美習慣的現代服裝,主要用於政治社交等正規場合,以取代民初服制令中的中、西禮服。

  中山裝的服裝樣式,恰是綜合了東西方服裝的特點,兼具有獵裝、戎裝的英武和學生裝的儒雅。中山裝逐步擺脫了早期的痕迹,進一步簡化,脫胎成為了世界範圍內認同的中國式現代男裝。

  「1921年,女人穿上了長袍。」著名作家張愛玲在小說《更衣記》中寫到了旗袍出現的時間。

  旗袍的改良有一個過程,準確日期無從查證。不過,真正的改良應是上世紀20年代后,其改良趨勢也是朝適體、簡潔的方向發展。發展變化后的旗袍已融入西方剪裁和現代審美。

  運用傳統熨燙歸拔技術和西式服裝裁剪中的收省及裝袖工藝方法,使旗袍能夠貼體,能更好地展示女性曲線;更重要的是現代審美意識使女性樂於用旗袍表現女性身形之美,促使在旗袍形態的設計上更加註重體現東方女性的人體美,出現了短衣袖、高開衩、緊腰身等變化。

  歷經百年,中山裝和旗袍的正面意義和形式美感已得到海內外華人和國際世界的廣泛認可,若選國服,當舉不可。

  建議國家參考歷史服制,對禮儀性中山裝和旗袍相應的款型、色彩、材料等方面進行論證,並編寫相關禮儀文化知識,普及到社會大眾。(北京服裝學院教授 胡月)

  外交禮服狀況

  外交官是國家的代表,外交禮服是國家形象的體現。今天我們的外交官穿什麼禮服、外交禮服狀況如何?

  中山裝 是我們的民族服裝,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領導人身體力行,經過改良的中山裝基本上也是各級官員的正式服裝,可是現今已經很少有人問津。

  新中國初期,中國外交官既穿中山裝,也穿西服。上世紀60年代后,中山裝成唯一的正式服裝。改革開放以來,西服逐漸取代中山裝。至上世紀90年代,我駐外大使、參贊,只在國慶招待會上才穿中山裝。在國外中國外交官基本不穿中山裝,國內穿中山裝的人更是鳳毛麟角,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有中央軍委主席那套綠色中山裝了。

  西服 現在實際上已經成為我們的准禮服。我國公務員、外交官的基本服裝就是西服。

  如今世界各國,在外交交往中,西服也大行其道,幾乎成了唯一選擇的服裝,不僅公務活動,而且禮儀活動,上至國家元首,下到普通外交官,一身深色西服,配上合適顏色的領帶,就可以通行於各種外交場合。只伊朗有些特殊,穿西服被禁止扎領帶,尤其是政府官員,不論在國內國外,即使再正式的外交活動,穿西服時也一律不扎領帶。但是,伊朗人卻認為,與他們交往的外國客人扎領帶,是出於對他人的尊重。

  外交官穿西服本無可厚非,可是中國駐日外交官卻遇到難題。1993年5月19日,駐日大使徐敦信向日本天皇提交國書,按照日本禮賓規定,大使及使館參加儀式的外交官,需穿西方大禮服——燕尾服,為此日本宮內廳專門派人到使館作了說明。當時使館曾試圖以深色西服代之,而日本宮內廳卻不予回應,顯然,在他們看來,西服不算禮服。為此,只好緊急給國內打電話,通知家屬託民航班機將中山裝帶到日本。

  西方禮服 在西方,西服只是男士的普通服裝,並不屬於禮服範疇,英美等西方國家,有自己傳統的禮服。他們的禮服分常禮服——晨禮服、大禮服、小禮服。大禮服或燕尾服中的那種White Tie(白領結)最為隆重,美國總統奧巴馬出席英國女王宴會時就是穿的那種禮服。

  當前,禮服在西方也逐漸被淡化了。如1959年9月,赫魯曉夫訪美,在出席美方正式宴會時,就不穿美方要求的燕尾服,而是穿普通深色西裝,扎灰色領帶。蘇聯大使為赫魯曉夫訪美舉行答謝宴會,艾森豪威爾總統只好捨去大禮服,而改穿小禮服,而赫魯曉夫仍是一襲普通西裝。

  民族服裝 世界上不少國家的外交官不穿西服禮服,他們更習慣穿自己的國服或民族服裝,如亞洲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緬甸等,阿拉伯世界、非洲以及拉美很多國家。按照國際禮賓慣例,國服或民族服裝,可適用於西方禮服各種場合,因此,凡是有國服——民族服裝的國家,其外交官就不會向我們那樣碰到這樣那樣的麻煩。

  未來 我們應該怎麼辦、是否需要有自己的外交禮服、是否需要為外交官研製禮服、什麼樣外交禮服才最能代表我們國家?不少人期待答案。(外交部禮賓司原參贊 馬寶奉)

雲飛
來自黃鶴白雲的地方
暢遊大鵬騰空的海灣
~~~~~~~~~~~
有才者未必都是君子 有德者則必不同於小人

341

主題

1850

帖子

101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11
沙發
 樓主| 中南西北 發表於 2011-7-30 15:25 | 只看該作者
  立體地看待國服

  我從事服飾文化教學科研30年,許多人問我「什麼才是中國國服?」

  首先,國服有時代性,中國商周即有最高規格的禮服——冕服。玄衣纁裳,即上為黑衣,下為絳紅色裙,頭戴垂旒冕冠,腳登赤舄,衣裳上有12章,為日、月、星、辰等寓意圖案。這套象徵天地乾坤的禮服隨明王朝消亡。清代有專門的禮服規定,順治九年(公元1652),飭禮部制定《服色肩輿永例》,經皇帝「欽定」后頒行天下。其中頂珠與花翎是清代禮帽上的品級標誌,對襟袍、外褂等也都有講究。中國自《後漢書》以後至《清史稿》,11部正史都列有「輿服志」,即有明確規定。

  民國時期的中國被形容為服裝博覽會。當時前清的、民國的服飾形象同在,東洋的、西洋的服裝款式並存。當代人都認為那一個階段的國服是中山裝。實際上,直到1925年孫中山先生去世,為了紀念孫中山對中國革命做出的不朽貢獻,廣州革命政府才確立了「中山裝」這一名稱。1929年,國民黨制定憲法時,曾規定特、簡、薦、委四級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示奉先生之法。

  新中國成立,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在正式場合穿的是折領、外貼袋的中山裝。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常穿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因為當時解放軍沒有禮服和作訓服之分,因而一律為折領式的制服。當年,幹部胸前四個口袋,戰士胸前只有兩個上口袋,因而藍色、灰色的三個口袋制服和軍綠色四個或兩個口袋的軍便服成了中國男性的禮服兼常服。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當中國打開國門時,正值國際禮儀服飾西化,各國元首出席重大禮儀活動時,大多著西服領帶,領帶顏色搭配以及內著白襯衣等西式著裝禮儀為大家所認可。20世紀中期以後,國際禮儀場合上一般是國家元首著西裝,元首夫人穿帶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飾。西服表示平等,民族服飾表示溫馨。

  中國歷史悠久,因此不同時代都有代表性國服,如要求每種服飾形態都能跨越時代,肯定不是明智之舉。同時中國又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今天國服的確定應該得到每一個民族發自內心的認同。趙武靈王決定「胡服騎射」時的一番話:「聖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禮而滅。」如果說國服的選擇關乎中國的國格和國際交往的形象,那麼穿長袍馬褂出訪的晚清官員和穿西服乃至大禮服出訪的民國官員似乎並未享受到真正的尊嚴。在國際上,外國人的尊重可能與我們領導人穿或沒穿什麼有一些關係,但歷史證明他們更看重領導人身後國家實力的興衰更替。既然馬上確定國服不能給我們帶來立竿見影的好處,那麼這必然就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一種服裝服飾的地位,從短期看可以通過宣傳提升,可以通過法律賦予,但從長遠看,是由無數著裝者的行動自然而然去形成的。因此,「中國人應以什麼為國服?」可以作為一個良性議題爭論下去,但不能以此為名剝奪不同個體自主選擇的權利,更不能阻礙我們繼續探索最實用最美觀服裝服飾以重現「衣冠大國」的努力。學習、理解、敬畏每一種作為文化的服飾,將是中國人最終不再為這一問題所困擾的必由之路。(天津師範大學教授、服飾文化學專家 華梅)

  中華國服的幾點思考

  服裝的發展從一個側面展示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所以,一個國家的國服自然成為本國文明的象徵之一。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十分珍視這積澱了本國思想文化、審美藝術、國家精神等表徵的國家服裝。各國人民不僅喜歡在日常生活中穿著國服,在正式場合更受到重視,特別是在外交禮儀上,官員穿著國服更顯莊重。

  縱觀世界各國,均保留著本國的國服:印度有沙麗、越南有奧黛、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東南亞及非洲各國也都有各自國家的國服。這些國家服裝以其濃郁的民族風韻或醒目的國家特點展示了國家的魅力。

  中華服飾璀璨綺麗、博大精深。歷朝歷代的國服都在延續、保留著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各具特色、絢麗多彩:漢有漢服、唐有唐服、明有中裝、清有旗袍、民國有中山裝。

  隨著改革開放,政治、文化、經濟不斷與世界接軌,確立國服已成為近些年國內各界人士所關注的問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曾在「兩會」上多次提案,迫切建議:中國應儘快確立代表國家厚重文化、民族特質和文明進程的國家服裝。

  新中國成立后,中山裝雖然並未被明確定為國服,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第一、二代國家領導人帶頭穿中山裝,胡錦濤主席也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慶閱兵儀式上著中山裝檢閱部隊。上世紀80年代前期,大部分國家公務人員也將改良的中山裝作為制服,至今,我國許多政要、名人也在一些重要的國內外場合上習慣選擇以中山裝亮相。

  近些年,男性的國服是否再次定為中山裝,引起社會廣泛的爭議。許多專家學者認為:中山裝飾顯簡陋,遠不能真正展示中華民族獨有的東方美學神韻,故而難以承擔國服的重任。

  2001年上海國際峰會(APEC),各國領導人身著「中式唐裝」集體亮相,令世界眼前一亮,使得唐裝在海內外華人中迅速流行。然而,新唐裝設計不夠理想,雖然華麗,但不夠莊重,略顯休閑、俗氣,在迅速流行之後又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國服的設計、統一及確定眾說紛紜,並非易事。基於此,筆者拋磚引玉,就國服的確立問題談些思考和建議:

  首先,應確定國服的稱謂和風格。筆者認為,國服設計風格應莊重、大氣;設計理念應融中華博大精深的傳統民族元素與當代世界時尚文化於一體,形成中國特有的文明禮道風範。

  國服不再是單一類別的設計,而是在統一的風格基礎上,分男、女、童三個系列設計。男裝系列:包括正裝、休閑、運動裝等,凸顯男性陽剛之氣。女裝系列:包括生活裝、禮服(晚禮服),彰顯女性柔美風範,注重現代時尚、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童裝系列:突出孩童陽光活潑、天真爛漫的習性,注重健康與環保理念。

  其次,舉辦中華國服設計評比環球大賽,從最終獲獎的若干套服裝中挑選國服。由國家權威部門公布,若干套服裝,經全民認可后,報請國家立法機關以法律形式通過實施。(資深服裝編輯、文化策劃人 張印周)

雲飛
來自黃鶴白雲的地方
暢遊大鵬騰空的海灣
~~~~~~~~~~~
有才者未必都是君子 有德者則必不同於小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3
zjd713 發表於 2011-7-31 17:2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zjd713 於 2011-7-31 01:30 編輯

國服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是非常有必要的。。。。不過個人認為作為一個多民族、擁有幾千年歷史的國家,國服不應該單一化,相反應該多元素,多樣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46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0
4
瞎轉悠 發表於 2011-8-1 14:49 | 只看該作者
zjd713 發表於 2011-7-31 17:28
國服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是非常有必要的。。。。不過個人認為作為一個多民族、擁有幾千年歷史的國家,國服不應 ...

比較難做到。總不能穿中山服戴新疆小方帽吧?也許配長袍馬褂能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5
zjd713 發表於 2011-8-1 15:35 | 只看該作者
瞎轉悠 發表於 2011-7-31 22:49
比較難做到。總不能穿中山服戴新疆小方帽吧?也許配長袍馬褂能行。

所以需要改進而不是亂搭,現在幾乎大多數的流行服飾都是源於西方游牧民族的服飾,但是又有很大不同。其中有本,其中有用,本可以不變,用可以常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2: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