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以退讓緩解南海問題矛盾不可取

[複製鏈接]

47

主題

171

帖子

17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7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倚天劍 發表於 2011-7-28 20: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幾個月以來,隨著南海爭端的不斷升級,近幾十年鮮有平靜過的海面,又掀起巨浪。越南和菲律賓試圖藉助外長訪華平息表面波濤,而另一方面,菲律賓議員則試圖登上南沙島嶼,並且揚言要將南海爭端提交給國際海洋法法庭。當然,這種「打了個巴掌,再給個棗吃」的方式,似乎效用不大。

  7月19日,東盟外長會議在印尼舉行,印尼總統敦促與會代表儘快通過東盟和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最終指導方針。可以預見,當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趕赴印尼參加21日至23日舉行的東盟地區論壇時,東盟方面仍會拋出這一議題。面對南海局勢的新一輪變化,比起「南海何時平靜」的疑問,更重要的是,南海如何平靜?

  帶著這一系列複雜的問題,7月13日,雲南電視台和中國社科院亞太所聯合召開「南海局勢及媒體責任」研討會,邀請相關領域專家為中國應對南海問題獻計獻策。會前,雲南電視台台長趙樹清及社科院亞太所《南亞研究》編輯室主任葉海林致辭。本文為該研討會獨家授權刊登。

  以退讓緩解矛盾的方法不可取

  周方銀(社科院亞太所《當代亞太》編輯部主任)

  我們過去對於很多矛盾的處理,從總體上採取了兩個思路:一是擱置爭議,把矛盾凍結起來的思路;另一個思路是,在利益衝突的場合,試圖通過做出一定程度的退讓來緩解矛盾,避免正面對抗,以維持一個總體良好的外部環境。這種做法希望達到的效果是爭取時間,發展我們的實力。

  但是這種做法也有其弊端。如果逐漸將其發展成一種行為模式,將使別的國家抓住中國這個特點,不斷地進行挑釁,一點一點地獲得好處。

  我們需要做的是,千萬不能給越南和菲律賓留下一種印象,就是他們一鬧,就可以得到好處。該堅持的原則,一定不能含糊。最糟糕的情況是,別人打你一拳,你為了安撫對方,為了避免對方認為你是一個威脅,而告訴他,「沒關係,我不疼,你別害怕」。這樣的做法如果多了就很麻煩了。

  如果我們的立場堅定一點,在短期內可能會有不少罵聲,也會有一些損失,但是從長期來看,是符合我們的利益的。我們在今天貪圖省事,不想惹麻煩,想用代價最小的方式來應對眼前的問題,這樣的做法的長期後果也許是很嚴重的。
做好必要的軍事準備

  李國強(社科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解決南海問題無非有三種途徑,分別是外交、軍事和法律。我們當前當然要立足於外交,而盡量避免通過軍事手段和第三方仲裁來解決。立足於外交,是維護南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必然要求,儘管目前非常困難,但只要各方恪守《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確定的原則,這一目標並非不能實現。南海爭議是雙邊問題,將這一爭議訴諸國際法庭,實際上會助長國際化。

  但是僅靠外交是不夠的。南海發生嚴重軍事衝突的預期可能性在降低,但不排除局部衝突的可能性。所以在尋求政治解決爭議的同時,也應該做好適時收復被占島礁的準備。我認為,外交要談,因為這是為了贏得更有利的發展時機,為了保證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但同時軍事準備也一定要有。

  南海問題已經成為中美鬥爭的一個新的焦點,美國從隱性介入到公開介入,已經成為一個事實。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我們要堅決鬥爭,另一方面我覺得短期內,美國不會有大的舉措,因為這不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另外,我們要善於利用多種途徑制約美國的介入。比如說美國石油公司如果參與其他國家南海石油開發的話,有可能造成其在中國的利益和發展的重大損失,甚至可能被制裁。總之,中國需要一個統籌協調的大戰略來引導具體的行動。

  應避免交給國際海洋法庭處理

  尹卓(軍事專家、海軍少將)

  我們同意用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我們不同意的是把南海爭端問題交給聯合國海洋法庭去解決。海洋法庭主要是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依據,但是《公約》並不解決領土歸屬問題,而是解決領土劃分后的海域劃界問題。現在南海問題最核心的問題是領土劃分問題,也就是島礁的歸屬問題。《公約》的核心是「以陸領海」,也就是說擁有了島礁的主權后,才能有領海和專屬經濟區,如果沒有領土,也就沒有專屬經濟區。依據《公約》的精神,首先要解決的是島礁歸屬問題,海洋法庭對此是沒有判決許可權的。從法理上來看,這條路本身就是不正確的。

  目前菲律賓提出把南海爭端問題提交海洋法庭,但是菲律賓至今沒有認可聯合國海洋管轄權,也就是說它根本不具備訴諸海洋法庭的先決條件;另外,它申訴的內容超過了《公約》的範圍。所以菲律賓這種舉動只是想製造輿論。

  輿論戰場也要更主動出擊

  葉海林(社科院亞太所《南亞研究》編輯部主任、本報特約評論員)

  在過去這段時間,針對南海問題中國的媒體做了三件事。首先,普及了一些關於南海的基本知識,提高了公眾的認知水平。第二,將境外一些跟南海問題有關的信息傳遞給公眾,強化了公眾對南海問題的重視程度。第三,維護了我們的官方立場,在國內宣揚了我們的政策。但最後這一點是比較奇怪的,媒體在為我們的立場辯護的時候,受眾是我們國內的公眾,我們和自己人反覆說我們的主權主張是多麼地具有合法性,這有什麼意義呢?媒體的受眾還應該更廣、更多嘗試影響周邊國家乃至國際輿論。

  我們的媒體仍然沒有超越「刺激—反應」模式,並沒有做多少主動工作。國外媒體非常善於在關鍵時刻發起話題,營造壓力。而我們卻總是在跟蹤別人的報道和表態。這是遠遠不夠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別人立場和主張的傳聲筒,這是不適宜的。媒體應該主動製造話題,強化公眾在南海問題上的意見表達。

  除了加強對外辯論能力以外,媒體下一步更多的是應該討論面對當前南海危局中國應該怎麼做。解決南海問題不能只靠政策界和學術界,還需要媒體的廣泛參與和對公眾的動員。

  媒體不但要參與到對解決方案的討論中,還應該致力於讓民眾對南海問題的解決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歸根結底,沒有一套解決方案是沒有代價的,媒體和政府不能製造出一種幻想——解決南海問題會有一個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方法。和平解決肯定是要做出利益讓步的,沒有百分之百獲利的談判結果;武力解決也會支付外交、經濟和軍事成本,不可能摧枯拉朽,兵不血刃,不進行充分的討論,將來不論採取哪種方案,其負面效果都會因為公眾沒有心理準備而被很大程度上放大,甚至形成長期隱患。

  小心被美國和周邊牽著鼻子走

  高祖貴(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中心教授)

  如果只盯住南海問題來找解決方案,可能會有一些難度,越鑽越深之後,反而會不出來。換一個角度,從地區戰略或者國家戰略的角度來看的話,可能會有不同的發現。

  南海問題成為熱點,有兩個基本原因。一是因為中國強大了。所以這時美國會尋找一些可以制約中國的因素。其實美國在南海問題上做的事情,僅僅是外交表述和軍方部署。但是僅此就使南海掀起波瀾,於是大家開始忙乎,忙乎的結果是美國成為南海未來走向的仲裁者,每個國家都要向美國來徵詢未來走向的意見。我認為,這個時候如果中國著急去解決問題的話,則是正中美國下懷,因為這樣會影響中國發展的整體戰略,影響國內的輿論和政治發展。

  第二個原因是,中國越來越強,周邊一些國家的焦慮感和不安感也越來越強。它們意識到,只要中國能沉住氣,時間根本不在他們那一邊。目前中國還沒完全強大起來,它們只有利用現在這個時期,儘可能地擴大他們的需求和利益主張。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被他們牽著鼻子走,不僅會使我們國家的整體發展受到影響,而且過去用十幾年的時間構建的與東盟國家基本穩健的框架也會將面臨著崩塌。

以打擊海盜作為新的切入點

  許可(廈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南洋研究院助理教授)

  目前,我們在南海問題上比較被動。我們在重申對南海諸島擁有主權的同時,應該積極另闢蹊徑,尋找一個新的入手點,以擺脫越南、菲律賓和美國布下的困局。

  我想,中國是否能將將打擊南中國海的海盜作為切入點,領導亞洲地區打擊海盜的活動。2010年,南中國海的海盜案件大幅上升,大概有30多起。其中中國一共有5艘船遭襲,包括2艘台灣船隻和2艘香港船隻。

  中國可以利用其作為一個契機,以打擊海盜作為切入點,進而領導整個亞洲甚至更廣泛的海事安全合作,同時加強我們在南中國海的存在。這樣即符合我們短期和長期的策略,也將推動我們對南中國海的執法和控制。

238

主題

6129

帖子

2573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73
沙發
fred_yu_job 發表於 2011-7-28 22:34 | 只看該作者
用兵打仗才可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3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1-7-29 00:4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倚天劍 1樓 的帖子

原創請標明, 轉貼應有原帖網作者名及原帖貼出日期, 本版不歡迎鏈接,請三小時內補全,否則將被移走。 謝謝合作!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4
zjd713 發表於 2011-7-29 01: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zjd713 於 2011-7-28 09:35 編輯

進退有度,不要光看到退,也需要看到進。。。。別說南海問題,處理任何問題都需要剛柔相濟,軟硬兩手,一味地強硬不可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2: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