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民日報評論部:在良性互動中尋求「善治」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1-7-19 08: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1-06-28 14:15 人民網-人民日報

  今天的中國,民眾的訴求日益多元,輿論質疑時有耳聞。各級政府的回應能力,已經成為衡量執政水平、檢驗執政理念的重要標杆。


  以近期新聞為例。一是故宮失竊,一是廣州「舉牌哥」。同樣面對質疑,從「失竊」、「錯字」,到「經營會所」,故宮的回應左支右絀、差強人意。而廣州地鐵公司則一周內三次主動回應,約談學生「舉牌哥」,贏得輿論一致好評。僅從回應能力而言,廣州更勝一籌。一個重要原因,是廣州有過多次面對群眾問政的歷練。從番禺垃圾焚燒事件到與建委對話的「口罩男」事件,經常面對訴求和質疑,才使得「權力」尊重「權利」的意識日益提高。


  近些年來,正是在中央「公開及時、準確透明」的明確要求下,在與公眾的良性互動中,不少領導幹部逐步形成共識:對批評或質疑,不必過於敏感,甚至將其視為不和諧聲音,能捂則捂,能壓就壓;也不能玩弄技巧,將其視為「危機公關」,忙不迭撇清責任。這樣的共識,正在促進各級政府執政理念的提升和治理水平的提高。


  當初的陝西華南虎事件,歷時兩年不斷質疑與被動處置,耗費了極大的社會成本,也透支了地方政府公信。這些年,「躲貓貓事件」、「釣魚執法事件」、「梧桐讓路事件」、「高速公路天價收費案」,政府回應的速度在不斷加快,回應的態度在不斷改善,回應的方式在不斷調整。從被動到主動,從消極到積極,一次次的進步,成為撬動事件解決、提高執政能力的有力支點。


  儘管也還有「沒工夫跟你閑扯」的粗暴、文過飾非的搪塞,但總體而言,面對網路爆料,很少有人再會一廂情願地懷念「沒有互聯網」的時代;面對輿論質疑,「無可奉告」之類的遁詞不再那麼振振有詞;面對突發事件,隱瞞、封鎖等手段也逐漸不再是「最優選項」。相反,直面質疑,北京市居民水價調整聽證會首次上網直播;回應期待,衛生部明確禁止將攜帶乙肝病毒作為入學、就業的限制條件。迄今為止,已有17個省區市以紅頭文件的形式,將網友留言辦理工作納入制度軌道。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正由社會治理的「選答題」變成「必答題」。


  不少人常有這樣的誤解,以為沒有質疑聲音,才算工作平妥;以為掩蓋了問題,才算治理有方。事實上,在社會轉型、改革攻堅的關鍵時期,有矛盾暴露,有衝突產生,有分歧出現,正是多元多樣利益和價值在尋找渠道相互對話、彼此辯駁。對話勝於對峙,從傾聽民眾的訴求中改善治理,在回應輿論的質疑中尋求進步,實現政府與社會、公民之間的良性互動,這是現代行政的基本理念。


  在百姓眼裡,從善如流、知錯即改,遠比「一貫正確」更加可信、可敬、可親。縱觀這些年的情況,大凡能夠及時回應公眾質疑、正確對待社情民意的,往往會在良性互動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就此而言,群眾的訴求、媒體的監督恰恰是黨和政府寶貴的執政資源。


  時刻關注民意的溫度和風向,以公開透明化解疑慮,以聞過則喜樹立公信,以真誠維護群眾利益贏得民心,在良性互動中促進社會共識、完善公共治理,這是我們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目標和現實途徑。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1 23: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