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7/18 消息來源:中國企業家
中國高鐵的根本問題不是項目的上與下,不是速度的快與慢,不是營運里程的長與短,而是決策論證過程的明與暗。
我們試圖還原中國高鐵從發萌到成形過程中被湮沒的聲音與決策過程,這個努力仍然顯得艱難,因為來自官方的核心信息仍然是個黑洞


2011年6月30日。下午3點15分,滬高鐵首趟列車G1次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車廂與乘客交流

2011年6月30日。下午,京滬高鐵首趟列車G1次的商務車廂里,不少乘客特意購買1750元的商務座體驗
劉志軍 不準說不
1964年,世界上第一條載客營運的高速鐵路系統在日本東京與大阪間通車,時速達到200公里。高鐵成為新日本崛起的符號。被稱為日本「高鐵之父」的十河信二最終沒有出現在新幹線的通車禮上,他提前以「欺騙性瀆職」為由辭去了職務。
此前的1950年代,是航空和汽車發展的黃金年代,鐵路被貶為「夕陽產業」,日本的高鐵計劃曾招致國內各方勢力的阻撓。日本國家鐵路公司第四任總裁十河信二不惜瞞天過海,隱匿大量信息並挪用其他項目資金,強勢推進了日本新幹線建設。
半個世紀過去了,類似的一幕在中國上演。中國高鐵的狂熱推進者、有「中國高鐵之父」之稱的前鐵道部部長劉志軍同樣沒有出現在6月30日京滬高鐵的通車儀式上,早在4個多月前,他「翻車」落馬。
養路工人出身的劉志軍敢想敢幹。2003年3月他正式升任鐵道部部長、黨組書記。劉志軍上任伊始就提出了「跨越式發展」思路,他在任8年間,也是中國鐵路建設的大躍進時期,劉志軍被人戲稱為「劉躍進」。
劉志軍提出了著名的「八小時計劃」,即除烏魯木齊、拉薩等個別城市外,北京到全國省會城市都將控制在8小時車程以內,香港也不例外。並且,「到 2012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將由目前8萬公里達到11萬公里以上,電氣化率、複線率均達到50%以上。屆時,我國發達完善的鐵路網初具規模,鐵路運輸能力緊張狀況初步緩解,『一車難求、一票難求』的現象會有較大改觀……」
但時間行進到2011年,買票難並未緩解,春節期間竟然出現了不少農民工「摩托返鄉團」。春節過後,劉志軍旋即落馬。
隨後,輿論對「跨越式發展」、大規模高鐵建設的質疑鋪天蓋地。劉志軍本身貪腐受賄等等問題有待權威部門調查公布,但更多的疑問由此而生:
何以這些質疑在劉志軍在位期間不能夠公開發表?京滬高鐵作為超過三峽工程的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大建設項目投資,何以不用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討論表決?更進一步,這一關係到國計民生、花費納稅人巨額財產的工程,在決策之初為何信息不能充分公開,並且經過全社會公開討論?包括高鐵上座率在內的一些數據,為何到今天仍然是個秘密,甚至連相關的研究者都不能得知?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劉志軍落馬後的牆倒眾人推,不過是其在位期間對高鐵項目和個人一味歌頌讚揚的另一面,威權從來意味著極端。明眼人一針見血指出,劉志軍本人何嘗不是這種缺乏公眾監督、控制言論環境的犧牲品。
2004年1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后,鐵路建設駛入快車道,其中包括建設「四縱四橫」客運專線,此後備受爭議的中國高鐵亦起步於此。客運專線或者城際特快實際上就是高鐵,但為了避免敏感,鐵道部以「客運專線」稱之。
據統計,過去5年間,中國建成京津高鐵、武廣高鐵、鄭西高鐵3條高鐵客運專線,分別耗資206億元、1200億元和501億元。而京滬高鐵,則以 2209億元的投資超過三峽大壩的2039億元,成為中國投資最大的工程。2209億還只是鐵道部沒有調概過的數據,一般來說,調概會更高。
京滬高鐵正式立項時,距離1997年京滬高鐵可行性報告出爐已經過去了10年,過去的10年裡,京滬高鐵一直糾結於究竟是採用輪軌技術還是磁懸浮技術。
1980年代初期,兩院院士沈志雲前往劍橋大學參加學術會議,「舉座皆談高速鐵路」,他才真正意識到「中國落後了別人多少年」。繼日本之後,法國、德國、義大利等歐洲國家已然掀起高鐵建設熱潮。
沈志雲記得,鐵道部在1994年後,用3年的時間完成了對《京滬高鐵可行性報告》的修改,並於1997年獲國務院辦公會議原則性同意。 「當時說的是馬上報正式的可行性報告審批,下一屆政府正式立項。時任總理李鵬、副總理朱鎔基都簽了字。結果一換屆,朱鎔基當了總理,我記得非常清楚,在6 月6日的兩院院士大會上,他來作報告,突然提出『為什麼京滬高速鐵路要採用三十多年前的輪軌技術,而不採用最新的磁懸浮技術呢?我覺得這很不合適啊。』從那以後,京滬高鐵建設又分成了兩派——輪軌派和磁懸浮派。」最終輪軌派勝出。
沈志雲對主張建磁懸浮列車感到非常不解,建造磁懸浮的投資要比高鐵更大,而且功率消耗又要高很多,票價是高鐵的3倍,運輸能力又比輪軌低一倍。 「10年的磁懸浮和輪軌之爭,沒道理啊,磁懸浮連德國都不搞。後來上海還是搞了一條磁懸浮,虧損達兩三個億。」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條商業運營的高速磁懸浮列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