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南京軍區副司令:皖南事變項英責任不大 未拒絕北移

[複製鏈接]

3236

主題

3249

帖子

466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eng0919 發表於 2011-7-16 11: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南京軍區副司令:皖南事變項英責任不大 未拒絕北移

  有的學者說,「項英不願新四軍北移」。這種說法是參考早期史料,特別是在1941年1月15日中央作出《中央關於項袁錯誤的決定》后,幾乎是一面倒地批評項英不願意北移。

  其實,1月15日的中央決定,距1月14日皖南大規模戰鬥結束僅隔一天,許多情況還來不及搞清楚。而且這個《決定》最後一條說:「將項袁錯誤提交黨的七大討論議處」,就是說還需要經過討論才能最後定論,但中共七大和以後的各次代表大會都未涉及到這個問題。總的看,項英在皖南事變中負有領導責任,但不能把新四軍造成損失的責任全部推給他。關於新四軍為何遲遲不能北移,這也是由各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是新四軍面臨的處境使其無法自主行動。

  新四軍是根據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中「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組建的。這就是說,新四軍當時雖在政治上屬共產黨領導的部隊,但由於「統轄」權在蔣介石手裡,軍事調動、體制編製等等都受到蔣的軍委會限制,部隊周邊都是國民黨的軍隊,稍有不慎即可能遭受來自周邊的打擊,並不是想北移就可以移的。

  一句話:行動不自由。這和皖南事變后新四軍的情況是根本不同的。1940年11月1日,中共中央關於皖南新四軍行動方針給項英的指示中指出:「如移蘇南須得顧祝同許可,如顧不許可只好留皖南」。這個歷史條件是客觀看待皖南新四軍問題的關鍵所在。

  二是中共中央也一直強調要堅持皖南的革命戰略支點。

  1937 年12月30日,毛澤東等致電陳紹禹(王明)、周恩來、項英等,要他們「考慮後向蔣提議」:新四軍組建后,部署要「以皖南為重心」,「以陳毅支隊置於皖南,以高敬亭支隊並準備增加一部置於皖北」。新四軍組建后的部署,是由蔣介石按照這個提議確定的。1940年4月21日,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指揮陳毅、副指揮粟裕等建議軍部移蘇南,項英也同意。中央於5月4日複電同意軍部移蘇南,同時要求「皖南力量不要太弱,並須設置輕便指揮機關,以便堅持皖南陣地並發展之」。

  1941年1月28日,即皖南事變大規模戰鬥后僅14天,中共中央要求新四軍派人重返皖南,收集失散力量,重燃抗日烽火,「以便將來向南發展,擾亂國民黨後方」。這些都說明,中共中央、毛澤東一直是重視堅持皖南這個戰略支點的,不能片面批評項英「長期株守」皖南。

  時任新四軍秘書長的李一氓回憶,當中共中央最後決定放棄皖南時,項英並未表示拒絕,不能說中央下了命令他不執行。如果他不想北移,為什麼還要派軍需處副處長宋裕和等人帶領大批人員先期北移呢?所以那種講項英反對北移是根據不足的。

  三是新四軍皖南部隊北移是當時國共兩黨鬥爭的焦點。

  很多資料和文章,甚至有些文件都批評是項英違背中共中央、毛澤東的指示,一味地「拖」,才導致錯過了最有利的北移時機。這是有失偏頗的。

  當時,中共中央、毛澤東所講的北移是有先決條件的。11月9日,朱、彭、葉、項復何、白「佳電」中,答應「遵令北移」,同時提出「寬以限期」。這就是說,時間並未說死。11月10日,即複電同意北移的第二天,毛澤東電告葉、項:要葉挺去第3戰區與顧祝同談判,提出停止湯恩伯、李品仙20萬反共大軍東進為談判 「第一位問題」。11月15日,毛澤東指示,要以皖南部隊北移,換取停止湯、李大軍東進為「交換條件」。11月21日和12月1日、14日,中央連電葉、項,要他們向第3戰區要開拔費、補充餉彈、解決補充條件,以「延緩開動時間」。通過這些可以看出,皖南部隊北移走不走、何時走,都是要由中央決定的,不是新四軍說了算。當時中共中央對北移時限的要求,也一再變化。

  12月4日,中央電告葉、項:「移動時間蔣限12月底移完,我們正交涉展限1個月」。12月18日,中央以朱、彭、葉、項名義電告國民黨方面,要求「展緩移動時間至明年2月半」。從這裡可以看出,中央和毛澤東對皖南部隊北移是想 「拖」的。在當時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極其不易,對已經佔領和長期經營的地方不願讓出,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種「拖」的態度對贏得北移時間確實是不利的。

  直到12月25日,毛澤東仍講「以拖為宜,拖到1月底再說」。12月26日,毛澤東接到周恩來報告,稱蔣介石態度很頑固,看到「拖」的辦法不行了,才下決心要北移,發出「嚴責電」,要求皖南部隊「最近決定全部北移」。如果這個決心早點下,對皖南部隊北移就能贏得有利時機。1941年3月26日,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講到:「項英、袁國平的錯誤,中央也要負責」。

  四是中共中央對形勢的判斷過於樂觀。

  毛澤東一再講:「只要蔣介石未與日本妥協,大舉剿共是不可能的」,「只要蔣不投降,大舉進軍是不可能的」,「蔣介石為使我軍移動不生變化起見,確已命令顧祝同通知各軍加以協助,故阻礙是不會的」。

  1940 年11月30日,毛澤東致電葉、項:「日蔣決裂,日汪拉攏,大局從此有轉機」。並指示說,黃橋、曹甸之戰不會導致蔣介石大規模的報復,「以大勢判斷,蔣、顧是不會為難你們的」。毛澤東認為蔣介石「既不能投降日本又不能剿共,這種可能性依然存在」。蔣介石目前「只有嚇人一法」,除此之外「他是一籌莫展的」。並得出結論:「此次反共規模,不會比上次大,只會比上次小」,最多不過「大吹小打」。

  由於對局勢持樂觀態度,毛澤東沒有立即糾正項英遲疑不決的錯誤,甚至默許項英對北移的一再拖延。在新四軍領導層也有輕敵問題,對敵情判斷若明若暗,對北移中的困難嚴重認識不足,認為「即使與敵發生戰鬥時我亦可很快將敵消滅或擊潰」,「只打40師,估計力量有餘」。

  五是新四軍被迫作出冒險南下的決定。

  1940年10月,韓德勤在黃橋失利,蔣介石肯定會報復,但中央沒有對此作出部署。

  11月,劉少奇、陳毅要打曹甸,葉、項顧慮曹甸戰役對皖南部隊北移會有不利影響,於11月29日向中央請示:「蘇北動作如何?如與大局無礙,可否延至我安全北移后?」第二天,毛澤東等複電葉、項:「蘇北動作不礙大局……顧、韓會要叫幾聲的,你們敷衍一下就完了」。

  但事實卻完全相反,蔣介石於12月10日向顧祝同下令,不準新四軍皖南部隊經蘇南北渡,以免直接參加對韓部的攻擊;如新四軍皖南部隊至限期仍未北渡,即予 「解決」。顧祝同接電后,立即加快圍攻新四軍皖南部隊的部署。同時,國民黨方面在報刊廣播里大肆宣傳新四軍皖南部隊要北移,等於通知日偽加強長江的封鎖。這樣,皖南部隊從銅陵、繁昌直接北渡和東進蘇南再北渡的路線均已卡死,加劇了北移的困難,葉、項被迫南走「繞道」的路線,而不是「誤打誤撞地鑽進了國軍的口袋裡」。

  有的學者分析從駐地往北或往東開,會比往南繞行更安全。實際上部隊大規模直接往北開,有日軍沿江封鎖,已走不通。往東開,1940年12月日偽正在「掃蕩」蘇南,非戰鬥人員經蘇南北渡都是分散化裝、持著「良民證」、分批分期偷渡過江的。而在12月10日前,國民黨規定只有非戰鬥人員可以過去,戰鬥人員是過不去的;之後,連非戰鬥人員也過不去了。

  從現在來看當時,皖南新四軍不論走北線、東線還繞行南線,都是走不通的。因為國民黨軍已形成包圍態勢,不打硬仗,是沖不破敵之包圍圈的,僅靠避敵行軍或談判借道,對決心已下的蔣介石也起不了什麼作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3: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