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評社社論: 導致國家衰落的民主化 不要也罷

[複製鏈接]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1-6-22 03: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小康人家 於 2011-6-22 03:02 編輯

2011-06-22 00:18:56   

  
所謂的伊拉克「民主改造」同樣是個政治悲劇。

  中評社北京6月22日電(評論員 田文林)當前,中東陷入政局動蕩,尤其是突尼西亞和埃及政權垮台,利比亞、葉門現政權也岌岌可危,中東政治轉型已經提上日程。很多人相信,中東國家轉向民主,將使中東國家未來前途更加美好。這樣說似乎不錯,但實際仍過於簡單化。

  前些日子我去社科院世界歷史所開會,研討西亞北非形勢。世界史所張順洪所長在總結時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美國為了保持其世界霸主,一直把那些凡是能夠支撐其霸權地位的好東西,如高科技、先進武器等,總是藏著掖著,生怕別人學了去,唯有對「民主」這樣東西例外。如果說「民主」真是國家強盛的秘訣,美國為何突然變得如此大方,總是不遺餘力地到處推銷民主呢?這個問題確實發人深省。

  理論上說,民主是個好東西。凡事大家商量著辦,並遵從多數人意見,顯然比一個人獨斷專行、自行其是要好得多。但事實上,第三世界國家貿然實現民主化的風險和代價,遠大於其可能帶來的好處。
  
  據統計,世界上有220多個國家和地區﹐除極少數社會主義國家外﹐其餘幾乎都是按照西方民主制在搞資本主義和所謂新一輪的「民主化」,但比較富裕的始終是那20多個國家﹐其餘19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面貌依舊,甚至更加動蕩和貧窮。

  這與第三世界政治發展特定的歷史背景有關。在西方國家,工業化、政治現代化、國族整合等問題差不多是依次到來。而多數第三世界國家幾乎同時面臨這些難題。一般來說,在國家尚未真正解決民生問題的情況下,國家首要任務是致力於經濟發展,並強調集體紀律和辛勤工作。而民主的發展與個人自由相連,因而推崇民主及由此帶來的個人自由度的增加,實際也就意味著對政治權威的分散和對經濟發展大計的偏離。

  換句話說,推行民主化並非這些國家最為緊迫的任務。因此,政治發展往往被排在經濟發展、國家統一和政權安全後面。由此不難理解,為何威權政府大多集中在第三世界國家。

  事實上,當年西方列強在崛起過程時,幾乎都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階級占統治地位,而且不約而同地將建立「強政府」作為強國的政治保障。翻開世界歷史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第二輪工業化時期的國家,幾乎都是在威權體制下完成的現代化,美國黑人投票權到l965年才真正開始;瑞士到了1971年所有的婦女才獲得了投票權,瑞士才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普選。

  在現當代,有學者比較了韓國、巴西、印度、奈及利亞等國后得出結論:「后開發地區的有效力國家一般創立於工業化經濟崛起之前,因為以支持投資者獲取利潤為主旨的國家干預,己被證明是工業在後發展國家崛起的先期條件。」因此,那種只知照搬西方憲制,卻沒有耐心經歷歷史積澱的民主派,實際就是列寧曾批評的「又想洗毛皮,又不讓毛皮下水」。
   
  從現實來看,那些急於向民主化過渡的第三世界國家,多數情況非但未能擴大政治參與,反而使國家陷入政治衰朽狀態。在這方面,前蘇聯和伊拉克的教訓最為深刻。蘇聯建國伊始,按照列寧確立的民主集中制原則,確立起黨國一體的中央集權統治,這種模式儘管屢遭病詬,但不爭的事實是,它使俄國由最初「資本主義鏈條最薄弱的環節」,一躍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尤其是斯大林的鐵腕統治「把一個遼闊落後的農業國改造成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強國」。

  丘吉爾曾公允地評價斯大林說:「他接手的是一個使用木犁的國度,撒手人寰時卻是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相反,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鼓吹「民主化」和「新思維」,並從l989年開始舉行自由選舉,結果「對黨一國體制核心的、累積的、無可挽回的侵蝕」,為波羅的海和高加索地區加盟共和國動員民族獨立運動提供了契機,最終導致國家解體。

  
  伊拉克「民主改造」同樣是個政治悲劇。伊戰前,薩達姆政權的主要問題是統治基礎日益變窄,但該國政治效能依然強大。「這個政權和伊朗國王及沙特王朝,甚至與埃及人的政權不同,它對於居統治地位的掌權者都具有令人生畏的紀律約束」。憑藉這種有效性優勢,伊拉克如果一旦重新走與民眾相結合的道路,其仍具備東山再起的可能性。但美國佔領伊拉克后建立的所謂議會制民主,表面使伊各派利益均得到照顧,但卻極大摧毀了該國政府的行政效能。

  該國百廢待興,本來亟需鐵腕統治和中央集權,但現行政體卻使其陷入教派矛盾抬頭、重大問題議而不決的孱弱狀態。未來,伊拉克最好的情況也不過是維持弱勢政府,而很難恢復原先地區強國地位。

  而當下的中東政治變遷大潮中,強人政治越來越難以維繫,「第四波」民主化似乎已不可阻擋。然而,看看目前戰火紛飛的利比亞,以及政局動蕩的葉門,其未來前途怎麼看,都讓人感覺無限悲觀,而沒有絲毫跡象表明這些國家會變得越來越好。

  如果說不民主類似於肌體病灶的話,那麼國家盛衰就相當人的生死。想要去除身體病灶固然是件好事,但前提是不要把命搭進入。這種改進就是所謂的「帕累托最優」。民主化也是如此。如果一個國家的民主化是以導致國家衰落為代價,那麼這樣的民主化不要也罷。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沙發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1-6-22 10:22 | 只看該作者
事實勝於雄辯! 民主帶不來國家富強,人民生活的提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3
新鮮人 發表於 2011-6-23 00:02 | 只看該作者
說得有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18: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