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9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什麼是戒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1-5-12 01: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南傳佛教《清凈道論》

  什麼是戒?即離殺生等或實行於義務行(注一)者的思(意志)等之法。
『無礙解道』說(注二):「什麼是戒?即思戒,心所戒,律儀戒,不犯戒」。

  此中:完成不殺等或完成義務行者的思名為「思戒」。離殺生等的離(注三)名為「心所戒」。其次舍殺生等的七業道(注四)之思名為「思戒」。「舍貪慾而離貪心住」(注五)等所表現的無貪、無瞋、正見之法名為「心所戒」。

  「律儀戒」,當知有五種律儀:即別解脫律儀,念律儀,智律儀,忍律儀,精進律儀。這裡「圓滿具足別解脫律儀」(注六),是說關於別解脫律儀。「防護眼根,成就眼根律儀」(注七),是「念律儀」。

        世尊對阿耆多說:
    世界一切的瀑流,
    念是他們的防禦。
    我說諸流的防護,

    他們當以慧來遮。(注八)這是「智律儀」;關於正當的使用資具等也包括在這裡面。其次「對寒暑忍耐」(注九)等的表述為「忍律儀」。「不容生起欲尋」(注一0)等的表述為「精進律儀」;活命遍凈戒也是包括在這裡面的。上面這五種律儀,以及怖畏罪惡的善男子離其所遭的惡事,一切都是律儀戒。

  「不犯戒」,即受持戒律之人的身口等不違犯於戒。

   這裡解答關於什麼是戒的問題。
日知而智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沙發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12 02:3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hammapala 於 2011-5-12 02:36 編輯

吾人做任何事,都會用到心。你引那段清淨道論的文字,想說明什麼呢?你如果讀過律部,就知道犯戒的成立有主觀要件(犯意)、客觀要件(戒相),兩者都具足,才構成犯戒。你只要能找到一條戒律是沒有戒相、只要起心動念就構成犯戒的,你的論述就有理有據了。(註:菩薩戒不算,因為菩薩戒非佛說)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1-5-12 02:40 | 只看該作者
想說明,持戒、犯戒上面,心是關鍵。就這麼一點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4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2 02:58 | 只看該作者
我滿腦子男盜女娼邪淫惡念都不犯戒,多好!

南傳經典也未必都是佛親口所說。到處說這個非佛說那個非佛說還不如先把自己清理乾淨。好像清理不幹凈吧。你的話里說不定就有非佛說呢。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5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2 03:06 | 只看該作者
「若依雜阿含906經來說,正法已滅,也沒有預言什麼正法復活或復興的可能,那現代某些標榜原始佛法的論調,正好被雜阿含906經預先破斥及否定。」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6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1-5-12 03:1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信仰平等 5樓 的帖子

我不也說過嗎, 最後壓否定的是全部佛法。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7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2 03:1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chico 6樓 的帖子

那可不是,真來真去全部失真。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8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1-5-12 03:2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5-12 03:24 編輯

回復 信仰平等 7樓 的帖子

分化成二十多個部派,那個都說自己得了「世尊的真傳「。都是唯一真理的代表。


南傳記載

下表取自斯里蘭卡編年史《島史》和《大史》[6]。

    上座部(Sthaviravāda)→分別說部(Vibhajjavāda)→上座部佛教(Theravāda)
        化地部(Mahīśāsaka)- 第一次分裂
            法藏部(Dharmaguptaka)- 第三次分裂
            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 第三次分裂
                飲光部(Kāśyapīya)- 第四次分裂
                    說轉部(Sankrantika)- 第五次分裂
                        說經部(Sautrāntika)- 第六次分裂
        犢子部(Vatsīputrīya)- 第一次分裂
            法上部(Dharmottarīya)- 第二次分裂
            賢冑部(Bhadrayānīya)- 第二次分裂
            密林山部(Sannāgarika)- 第二次分裂
            正量部(Saṃmitīya)- 第二次分裂

       

    大眾部(Mahāsaṃghika)
        一說部(Ekavyahārikas)- 第一次分裂
        雞胤部(Kaukutika)- 第一次分裂
            說假部(Prajñaptivāda)- 第二次分裂
            多聞部(Bahuśrutīya)- 第二次分裂
        制多部(Caitika)- 第三次分裂(依據島史,大史稱源出於說假和多聞)

此外,在《島史》列出下列六個起源不明的部派:

    雪山部(Haimavata)
    王山部(Rajagiriya)
    義成部(Siddhatthaka)
    東山部(Pubbaseliya)
    西山部(Aparaśaila)
    西王山部(Apararajagirika)

[編輯] 北傳記載

下表來自說一切有部世友的《異部宗輪論》[7]。

    上座部(Sthaviravāda)
        雪山部(Haimavata)- 第一次分裂(被稱為「本上座部」,此部只在北印。)
        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 第一次分裂
            犢子部(Vatsīputrīya)- 第二次分裂
                法上部(Dharmottarīya)- 第三次分裂
                賢冑部(Bhadrayānīya)- 第三次分裂
                正量部(Saṃmitīya)- 第三次分裂
                密林山部(Sannāgarika)- 第三次分裂
            化地部(Mahīśāsaka)- 第四次分裂
                法藏部(Dharmaguptaka)- 第五次分裂
            飲光部(Kāśyapīya)- 第六次分裂
            經量部(Sautrāntika)- 第七次分裂

       

    大眾部(Mahāsaṃghika)
        一說部(Ekavyahārikas)- 第一次分裂
        說出世部(Lokottaravāda)- 第一次分裂
        雞胤部(Kaukutika)- 第一次分裂
        多聞部(Bahuśrutīya)- 第二次分裂
        說假部(Prajñaptivāda)- 第三次分裂
        制多部(Caitika)- 第四次分裂
        西山部(Apara Śaila)- 第四次分裂
        北山部(Uttara Śaila)- 第四次分裂

義淨三藏《南海寄歸內法傳》:

    聖大眾部。分出七部。
    聖上座部[8]。分出三部。
    聖根本說一切有部。分出四部。
    聖正量部。分出四部。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9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2 03:23 | 只看該作者
北傳重視心念,南傳重視行為,頗有點兒像新教和天主教的差別。其實心念和行為是一體的,同樣重要。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0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12 03:2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chico 8樓 的帖子

各部派的經、律大同小異,主要的差別在論。你去看看律部就知道。這就是說,部派佛教有共同的經典和戒律。相形之下,大乘各宗沒有共同的經典;不同時期的宗派,其經典就不同,法義甚至完全相反。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1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1-5-12 03:3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信仰平等 9樓 的帖子

現代佛學

因為印度佛教在史料上的缺乏,各佛教部派之間的關係,直到現代學者中仍然有所爭議。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中,對於各部派的傳承各有不同說法。主要依據印順法師的看法[9],現將各部派作一個簡單的整理:

    根本上座部
        雪山部(在說一切有部分出後,原根本上座部遂遷至雪山改稱雪山部[10],大眾部及分別說部傳說,認為此部是由大眾部分出)
        上座(說一切有)部
            說一切有部(薩婆多部又名說因部,從摩偷羅傳入罽賓即健陀羅、烏仗那,為舊阿毘達磨論師所承襲。[11])
                經量部(又名說轉部Saṃkrāntivādins/Saṃkrāntikas)
            根本說一切有部(從摩偷羅傳到北方,為迦濕彌羅阿毘達磨「毘婆沙師」所承襲。[11])
            犢子部(Arya-vatsiputriyavadinah,異部宗輪論認為此部是由說一切有部分出。)
                法上部
                賢胄部
                正量部(Sammatiyavadinah)
                密林山部(又稱六城部)
        (上座)分別說部
            赤銅鍱部(Tāmraśāṭīya,又作銅鍱部,傳至錫蘭。因錫蘭古稱銅鍱洲,或赤銅鍱,故得名。)
                大寺派(即今錫蘭南傳上座部佛教。)
                無畏山派(漢譯解脫道論即為此部作品。)
                    祗陀林派
            化地部
            法藏部
            飲光部(又作迦葉部)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12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2 03:32 | 只看該作者
小異就夠受了。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13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2 03:33 | 只看該作者
南傳內部也是彼此死掐,都自詡正宗。笑死人了。真的太像基督教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1-5-12 03: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5-12 03:35 編輯

回復 Dhammapala 10樓 的帖子



相傳在佛陀滅度之後,由大迦葉於王舍城主持了第一次集結(又稱為王舍城集結),由阿難負責誦出經藏(即後世所稱的《阿含經》),優婆離誦出律藏,建立了原始佛教的基本經典與僧團戒律。

大眾部相傳,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集結,集結出經、律、論三藏。無法參與的僧團大眾,在洞窟外自行集結,稱為窟外集結。窟外集結所產生的經典,被稱為雜藏。其中方廣經,即是大乘佛教經典的前身。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15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2 03:40 | 只看該作者
哪裡有共同的戒律? 純屬天方夜譚。

「在緬甸東固王朝末期,緬甸僧團內部因為穿著袈裟的問題引起一場激烈的爭論。1708年,敦那村(Tunna)有個名叫谷那阿毗朗咖拉的長老規定沙馬內拉在進入村落時可以偏袒右肩,被稱為「偏袒派」。部分比庫指出僧人在進入村落時必須披覆雙肩,這派僧人稱為「披覆派」。兩派相持不下,爭論持續了二十四年,國王禮請四位博學長老進行調解也得不到解決。貢榜王朝建立之後,這場爭論又鬧到阿勞普耶王(Alaung Paya,公元1752-1760年在位)那裡。國王支持偏袒派,命令僧人必須偏袒右肩披著袈裟。有飽學長老牟尼王音(Munindaghosa)等兩位上座不從王命,對佛發誓:寧捨身命,護持佛陀戒法,盡形壽不捨棄。結果遭國王驅逐出境。1783年,缽多普耶王(Bodawpaya,公元1782-1819年)在位時,披覆派又引經據典,駁斥偏袒派並獲得勝利。缽多普耶王下詔全國:比庫一律不得偏袒右肩入聚落。這場前後相持了七十五年之久的「著衣之爭」終於宣告結束。」

評論: 執迷形式,忽視精神,違反了佛陀的本懷。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16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2 03:42 | 只看該作者
和中世紀一個針尖能站幾個天使的基督教神學之爭有的一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1-5-12 03:4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5-12 03:43 編輯

回復 信仰平等 13樓 的帖子

看看這個,口頭傳誦的可靠嗎?!


毗奈耶雜事四十曰:

「阿難陀與諸苾芻在竹林園,有一苾芻而說頌曰:若人壽百歲,不見水白鶴。不如一日生,得見水白鶴。
時阿難陀聞已,告彼苾芻曰:汝所誦者,大師不作是語。然佛世尊作如是語:若人壽百歲,不了於生滅。不如一日生,得了於生滅。

(中略)彼聞教已,便告其師。師曰:阿難陀老闇,無力能憶持,出言多忘失,未必可依信,汝但依舊如是誦持。」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8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12 03:4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chico 14樓 的帖子

大眾部相傳,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集結,集結出經、律、論三藏。無法參與的僧團大眾,在洞窟外自行集結,稱為窟外集結。窟外集結所產生的經典,被稱為雜藏。其中方廣經,即是大乘佛教經典的前身。

就我所知,摩訶僧祇律是大眾部的律典,其中提到迦葉等五百人結集竣事時,窟外千人,群起致詰,似未言及窟外結集。你不妨再查證一下,窟外結集的主持人、負責誦經的、負責誦律的都是哪些人?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19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2 03:56 | 只看該作者
佛陀要是有那個求真勁頭早就憑空發明出佛教了,還用依託婆羅門教的觀念體系嗎?佛陀就成了造天地的耶和華了。

「佛教團最初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兩大派,這是佛陀逝世后約一百或一百餘年的事。當時直接引起分裂的原因是由於僧眾們在戒律問題上的爭執。據說有一位西方波利族比丘名叫耶舍的,游化到東方的毗舍離城,看見跋祗族比丘們勸令在家信徒布施金錢作僧眾購買所需之用。耶舍認為比丘乞受金銀不合戒律,於是提出異議,遭受到跋祗僧眾的擯斥。耶舍便往西方各地邀請上座比丘們到毗舍離集會,結果判決跋祗比丘們為非法根據上座記載,除乞受金銀外,尚有其他九事非法。這便是第二結集,因為集合的有七百人,所以又稱「七百結集」。跋祗比丘們大多數不承認這個判決,他們另外召集了一萬比丘舉行結集。這便造成了教團的分裂。」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20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2 04:25 | 只看該作者
我跟說話特別快的人說你要慢下來,我跟說話特別慢的人說你要快一點兒,一個慢一個快,完全相反,哪個錯了?

跟持斷見的人說有,跟持常見的人說無,有無相反,哪個錯了?

因緣相反,法義如何不相反?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4-28 23: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