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社科院調查:海外學子回國的八大理由

[複製鏈接]

1513

主題

1626

帖子

2546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都說2001年是「中國年」——申奧成功、APEC會議、足球進入世界盃,還有年底給中國帶來巨大機遇和挑戰、給中國人帶來極大興奮和忐忑的「入世」。入世到底能給中國帶來什麼,如果說其他都還為時過早,有一點是肯定的——入世帶來巨大的人才流動。而「海歸派」以其國際化的學歷背景、在國外涉足高科技領域的技術優勢,成為人才市場的「新寵」。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兼職教授薛瀾這樣評價留學生對中國的影響:審視中國過去一百年的歷史,中國的第一條鐵路是留學生造的,第一顆原子彈是留學生送上天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是留學生髮射的,第一個工廠是留學生回來創辦的。中國每一次向前推動的力量,近百年來中國每一次經濟上、政治上的重大變化和進步,在某種意義上都或多或少跟留學有關。他認為,留學生將推動中國的經濟改革開放,他們將成為世界公民,具有世界性。當然在觀念上,他們都具有一顆火熱的中國心,但是行為方式上將體現全球性。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最近發布了一份名為「中國留學歸國人員」的調查報告,從留學目的、婚姻狀況、留學收穫等幾方面展示了留學歸國人員的基本狀況,通過對1045個有效樣本的分析,得出結論:大部分留學歸國人員選擇回國后的工作時最看重個人的發展,78.8%的人選擇「能更好發揮本人才能的職業」,而選擇「能掙錢」的只佔3.3%。出國留學人員最關心的事情是「國家前途命運」,留學生身在海外,每個人親身體會了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的尊嚴和命運。選擇關心「個人前程事業」和「生活改善」的分別占第二、第三位。

  理由一回到主流社會

  在中國,如果你問:「欒平是誰?」外國人一定不知所云,而大部分從樣板戲時代過來的中國人都會會心一笑,很自然地聯想起《智取威虎山》里那個小爐匠和他結結巴巴的醜態。可是美國文化里「小爐匠」一類的人物,我們也肯定不知道,即使在美國呆了近20年、美國口音也模仿得惟妙惟肖,可是對電梯里的笑話還是一臉茫然。正是這種文化層面的深層尷尬,讓海外學子在國外總有一種遊離於主流社會之外的感覺,雖然很多人工作在跨國公司、住在富人區、孩子就讀於名牌學校。

  許志敏,湖南人,當過知青,1981年到北京,在機電部自動化研究所工作。工作五年之後,許自費到美國留學,先在緬因州一大學拿到碩士學位,後到波士頓大學讀博。畢業后的十年中,先後在幾個公司內工作,在最後一個公司做了五年,到了副總的位置。在此期間,有兩三年時間,他為公司在蘇州開辦工廠,來往於中美之間,由此引發他歸國之想。1999年6月,許辭去美國公司職務,謝絕挽留,毅然回國,開辦了前的公司。現在他擔任北京中一商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許志敏說:「回國的想法我一直有,當初出國的時候,我的想法是兩到三年後就回來。但是幾年以後,覺得回國的時機不成熟。於是我就開始讀博士,1992年,中國進入一個發展的高潮,但是當時我正在做博士論文,畢業后在美國又工作了十年。1999年,我感覺美國IT業的發展已經達到高潮。當時,我的年收入有20萬美元,而且是公司的副總。我辭職時,別人都不理解。總裁挽留再三,問我,為什麼要走?我當時沒說。現在我自己分析回國的動機,主要是國家的發展程度到了,自己回來有用武之地,一方面在中國市場上佔據一個有利的位置,日後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另一方面也了卻了自己「葉落歸根」的心愿。許說,他回國以後面臨的最大的考驗,就是中國的市場不規範。

  1987年自費到日本、1993年來到矽谷的馬勁,十餘年的奮鬥使他從高級技術人員成為世界五百強ROHM公司的美國副總裁。但是,「成為CEO、從事人事管理后,那種文化的差異將會令你非常痛苦,你是在電梯間開不出玩笑的黃種人,你只有指望你的下一代才能融進主流社會」,正是有感於此,他決定回國創業。2001年7月15日,他回到上海創辦思略微電子公司。馬勁說:「我看到了我在矽谷的職業瓶頸,只有在矽谷工作十多年的人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事業在中國。我想我們到了這樣的時刻了。」

  理由二回國形式多樣

  在大學和科研機構中,「海歸」派越來越成為引人注目的力量。據北京大學人事部副部長劉耕年介紹,北大在校的1000餘名有博士學位的教職員中,三分之一是從國外學成歸來的。他說,過去留學歸國的學者主要集中在傳統基礎學科,如文史哲、數學等,理論性強,應用性差;計算機、電子等方面則鮮有歸國學者。但是今天在北大這些系科中起重要作用的學者教授大多是留學歸來的。此外,在工商管理、法律等應用文科領域也有越來越多的歸國學者。

  劉耕年分析說,歸國學者青睞大學主要是因為目前國內的情況發生了變化,大學的辦學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吸引人才的力度也不斷加大,歸國學者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都有了保證。同時,北大的不少系科也有自己較為靈活的用人體制,以多種方式吸引人才。北大目前有10個長期特聘教授,分佈在生物、化學等領域,他們均在國外大學任職,每年有3個月在北大講學、研究;著名的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等院系,擁有多位「綠卡教授」——即擁有美國永久居留權,同時受聘於該院系,任兼職或全職教授。

  清華大學教授薛瀾說,在80年代,留學生回國的概念還停留在「學成歸來」。而跨入90年代,回國服務的形式出現了多樣性。有的人回國內企業,用高新技術產業本身發展帶動傳統產業;有的人放下外國的工作回國創辦企業;據我所知大多數取得綠卡的人還在兩邊跑,或者是在外企工作,派駐亞洲。

  理由三剪不斷故鄉情

  俞孔堅,曾任哈佛大學教授,回國后受聘北大教授,北京大學專門為他的城市景觀設計創辦了研究中心,他自己在中關村創業園創立了「土人景觀」設計公司。

  已進入不惑之年的俞孔堅講述了一個「一包鄉土」的故事:1995年,當他從北京林業大學園林系研究生畢業、拿到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的時候,母親從家鄉村前的風水林里,取來一勺泥土,精心用紅紙包好,親自交到兒子手裡,告訴他,無論走到哪裡都不要忘了帶上故鄉的泥土。

  於是,俞孔堅多年來身邊一直帶著這包「鄉土」——在北京,在美國,到歐洲考察時也帶著它,他從此稱自己為「土人」。1997年,「土人」回國了,依然帶著這包鄉土,帶著母親的期望,帶著一流的科研技術,回國致力於發展中國的景觀規劃和城市設計事業。

  「故鄉情結」不僅是促成他回國的重要原因,也是他城市設計理念的靈感和源泉。俞孔堅的城市規劃、區域景觀、居住舍區、旅遊風景力求充分體現「天——地——人——神」的和諧,把握自然、歷史、文化和人類的和諧,創建現代化的生態城市、生態景觀。

  回到中國的俞孔堅感到如魚得水,他說,沒有一個外國人會比中國人更了解中國。他更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中國人的心理特徵,他能夠將先進的設計手段與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審美結合起來,讓作品更加人性化、自然化。俞孔堅這樣定義「土人」的理念:土人即鄉土人、土人即民族。他將艾青的詩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為什麼眼中包含熱淚,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理由四中國市場好大

  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赴美留學后又回到中國的劉馳認為,中國是一個正在發展的國家,有許多機會。他說:「美國有80多萬律師,光是在紐約州律師協會註冊的律師就有五六萬人,沒註冊的律師還有相當的數量。而中國全國才有10多萬律師,可中國有將近13億人口,美國只有2.5億人口,可見律師在人群中所佔的比例相當懸殊,市場之大可想而知。」

  在美國矽谷從事家電晶元行業的馬勁,從打算回國到真正動身用了兩年時間。在中國成立公司,馬勁看重的是中國未來的龐大市場。「五年前,我和中國家電廠家談晶元,他們仍是敬而遠之而大談搞價格戰,在今年,他們開始發現真正需要我,所以我回來了。」

  風險投資家呂強與李人潔認為,市場是矽谷回國潮的關鍵。美國矽谷有信息、人才與資金優勢,中國台灣地區經過多年國際競爭,在壓縮成本與工藝製成方面有優勢,而中國大陸最大的吸引力是龐大的市場與人力優勢,缺的是經驗。在矽谷的華人精英最早看到這一點,也明白只有他們才能整合這些優勢。

  英特爾公司投資總經理DUANG KUANG稱:在未來的5至10年中,從矽谷和世界各地回來的華人創業者將給中國帶來50至100個產值達10億美元的公司。

  理由五我的壓力和責任

  韓庚辰,農民出身、在海外種子公司摸爬滾打了7年,后回國發展。在中關村創業園區,圈內人都知道他的一句「名言」:「我要讓中國的農民用上最好的種子。」

  作為多年來研究種子的國際種子專家,韓庚辰回國註冊了自己的種子公司——奧瑞金種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經過幾年的發展,如今他的玉米種子在中國農業市場上已經達到了相當的佔有率,在全國建立有5個種子基地,去年的銷售額達到5000多萬元人民幣,今年有望達到7000萬元。

  1984年赴美國衣阿華州立大學讀書的韓庚辰,先後擔任國際玉米小麥改良(墨西哥)博士后,美國先鋒種子公司研究員。總是戲稱自己是農民的他說:「我生在黃土高坡、長在黃土高坡,最終還是要歸根大黃土高坡的。」他選擇種子栽培技術為研究方向,就是「要讓中國的農民用上最好的種子。」

  他說:「作為一個中國的農民,我有這樣的壓力和責任。」奧瑞金公司的核心工作就是通過現代化的科研手段,培育、改良適合於中國不同地區種植的高產、優質玉米及其它農作物新品種。

  理由六不再隱晦名利

  王永強,1996年從中國畢業出國,在美國一所不太知名的大學中讀MBA,畢業后回國,創辦宜家家居網站。如今公司40人規模,聲稱「做得很艱辛」。

  「我在出國的時候,就想好了要回國。因為作為一個中國人,機會當然還是在中國多。目前中國人的生活水平提升了,這主要反映在家居生活的水平提高,必然會投入很大的資金。再加上中國房地產業發展良好,這對於我的事業,無疑是利好。不久前,北美一個商業協會的主席到北京來,他說,中國的情況非常好,市場潛力很大。」

  王永強認為,風險所在,正是機會所在。在國外有很多機會,但是中國的機會更多。與國外相比較,國內各方面的配套措施還不完善,但如果坐等或猶豫不前,就會錯失機會。如果等一切都完善了,機會也就沒有了。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風險越大,機會越大。

  採訪中印象深刻的是,一位非常坦率的留美博士「語驚四座」,他說:「中國的知識分子一向恥於談個人利益,歸國者大多羞於承認自己是為名利而歸。坦率地說:當初出國,一些人求的是名利;今天回國,依然為的是名利。這沒有什麼可羞羞答答的。我想說的是,人的名利之心本來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根本沒有必要去貶損它。社會的體制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這種原動力,是否能規範和引導人的本性向著既有個性表達空間,又有利於社會進步的方向發展,是區別一個社會優劣的重要標誌。」

  理由七好項目沒國界

  從小生活在清華大學的齊欣,1984年從清華建築系畢業后留學巴黎,1997年在香港工作兩年後回到祖國。他坦言:「回不回國對我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對於齊欣來說,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他視之為生命的「項目」。他常常說:「一些好的項目可能一輩子也碰不上一個。」回到中國,他就碰到了這樣一個難逢的項目——由國家財政部、世界銀行貸款,國務院國家會計學院要建立一所專門培訓銀行行長的、號稱「經濟建設時期的黃浦軍校」的國際一流學校。7個億的投資一半會用在建築上,這是最讓齊欣心動的東西。

  齊欣是為建築而活,為項目而流動的人。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寫到「好的建築師應該是沒有地域性的」,並承認自己的地域性就不是特彆強。為此他去法國、去香港、去世界各地採風、畫圖、找靈感。最終他選擇回來,也是為了更好地做項目。他客觀地分析了自己回國「感覺很好」的原因,歸納出了三點:一是發現自己帶回來的東西都有用;二是國內工作好找;三是中國有全世界最大的建築市場。

  出於職業需要,齊欣到過許多城市,他評價說維也納和馬德里最適宜人類居住,但他還是最喜歡北京,喜歡北京的幽靜和大氣,喜歡北京對政治的敏感和寬闊的人行道。不過,也許他迷戀北京的深層原因,是因為他本人就是北京人,所以對北京的優點體會得特別到位。

  理由八回國自己做老闆

  劉建亞,1984年畢業於南開大學,1986年赴加拿大留學,1991年進入加拿大一個生物技術企業參與產品研發,1995年回國創業。目前他擔任天津泰達華生生物園首席執行官。

  劉建亞說:「創業是艱辛的,我本人也經歷了其中的酸甜苦辣。隨著對國內環境的深入了解,我和很多已回國的朋友們都深深體會到大家應該展開合作,聚集資源,建立更大的團體發展,融入到整個國家的高科技產業發展大勢中去,從而在國際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經過幾年的努力,劉建亞的天津比特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在全國建立了14個辦事處,產品在一萬家藥店和超市中形成了銷售網路,公司的規模也迅速擴大。

  朱榮輝,30出頭,留著惹人注目的絡腮鬍子,意氣風發中頗具男子氣概。他去年從美國回國,現任北京美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裁兼董事長。

  畢業於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的朱榮輝,一開始並沒有選擇出國的道路,而是先後進了兩家外企,受聘于飛利浦霍爾茲曼和摩托羅拉兩家著名的跨國公司,任高級經理和顧問。此後,經過深思熟慮,朱榮輝決定出國留學,然後回來為自己的國家做點事。「我們許多在海外留過學的人都深深感到,只有時時將個人的發展與祖國的繁榮富強聯繫在一起,才能真正使個人的價值得到實現。」

  資深風險投資人、宏基風險投資基金呂強說:「在美國矽谷,出現過三次回國浪潮:第一次是1999年前後,以亞信田溯寧為代表的極少數精英;第二次是一些資歷非常短,大多只有一兩年矽谷工作經驗的留學生帶來的『.COM』浪潮,更多的是膚淺的融資神話;這第三次是真正的矽谷精英的回歸,在美國紮根十年的他們,不僅帶回了矽谷科技開發的精華和中國最缺少的高科技工程系統管理經驗,而且帶回了矽谷的市場網路。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現象。」

  在矽谷華人中,還有大量的人正站在回國的門檻邊觀望。2001年5月,矽谷經濟研究權威——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李安娜教授在對2000名矽谷移民的最新調查中發現:占矽谷外來技術移民46%的華人(大中華區)中43%願意在未來合適的時機回國工作,77%的矽谷華人稱自己已有一個以上的朋友或同事回國。她判斷,中國加入WTO之後,這將是一個普遍的心理潮流。北京青年報文/閔捷李雲路史海濤郭瑩玉

  [背景]中國向海外派遣留學生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從1872年到1978年百年間,出國留學人員約十三萬。從1978年以後20多年間派出的留學生近40萬人之眾,這些被稱為「第六代」的留學生,有三分之一的人(14萬多人)已經學成歸國,進入全國各地留學人員創業園的有近萬人,其中90%以上擁有博士或碩士學位。就北京而言,北京每年出去的有8萬人,回來的有3萬人。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的「出國潮」是從1978年開始的,先後有40萬學子奔赴世界各發達國家,他們被稱為中國自清朝第一次向海外派遣留學生之後的「第六代」。二十多年後的今天,除了已經陸續歸來的14萬人之外,大批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學子重新集結起來,以「中國年」的種種長期利好為契機,新一輪迴國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洶湧而來。

  鏡頭一:2001年12月27日下午,北京,21世紀飯店。「海外學子回國創業周」活動已接近尾聲,六七十位海外留學生代表正在與科技部、人事部、科學院以及團中央的領導層成員進行座談。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說,這幾年海外留學人員回國浪潮是一浪高過一浪:2001年6月,1000多位海外留學生參加了在大連舉行的海外學人創業周;8月,大批海外學子赴中國西部參觀考察;11月,海外學子參加了國際農業科技大會;12月23日至27日,360位海外學子參加了由團中央、全國青聯和歐美同學會主辦的海外學人歸國創業周;12月28日,2600多位海外留學人員參加在廣州舉行的留學人員科技交流會。他說:「這次回國創業的浪潮還將繼續下去,目前還沒有達到最高峰。」

  鏡頭二:2001年12月28日,廣州體育館,第四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在這裡開幕。這個被稱為「智力廣交會」的人才盛會,吸引了2616位海學子從世界29個國家和地區歸來洽談發展機會。開幕儀式上,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說,目前留學生回國服務正在形成一個熱潮,有14萬人學成回國。廣州市副市長林元和還透露,廣州市政府準備在海外學子中招聘官員,這意味著「海歸派」們回國不僅可以從商、任教,還可以從政。

  鏡頭三:12月28日上午,人民大會堂,李嵐清副總理接見80餘位海外留學生代表,他在聽取了7位海外學子的發言后,發表了講話。他說,海外留學人員是我國寶貴的人才資源。中國已經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在更大範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經濟全球化,對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我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佔據主動,必須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同時努力創造條件,吸引更多的海外優秀人才為國服務。

50 位元組以內
不支持自定義 Discuz! 代碼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07: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