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華人記者發公開信譴責德國之聲 稱其與民主背道而馳

[複製鏈接]

26

主題

84

帖子

10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六月六日 發表於 2011-4-6 09: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原帖時間: 2011-04-06 07:42
原帖來源:環球時報網

  據4月6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道,繼德國對外廣播電台「德國之聲」以「政治不合格」為由開除4名華人記者后(詳見本報2011年4月2日第3版),德國《新萊茵報》網站日前刊登4名華人記者的公開信,譴責「德國之聲」將中文部意識形態化違反新聞準則,與「民主」背道而馳。


  這封發給「德國之聲」廣播委員會和德國議會的公開信認為,「張丹紅事件」后,「德國之聲」實際上無條件滿足了中國海外異議人士的「怪異」要求。首先,它僱用了一個與上述人士接近的漢學家魯道夫。他多數時間對中文部的稿件進行秘密審查。「魯道夫的工作根本不是為文章進行語言和形式上的把關,實際上是保證中文部不出現在異議人士看來哪怕只有『對中國友好』嫌疑的文章。」魯道夫甚至強調,中文部報道中應把台灣當做「獨立」的國家來對待。「他的這一觀點與德國外交部的立場相左,同時也說明他的公正客觀性被打上大大的問號,他是否適合監督德國之聲的法定任務,也很值得懷疑。」


  王鳳波等記者、編輯對上述做法進行抗爭,結果反遭打擊。在一次編輯部每周例會上,王鳳波質疑任命終審編輯的標準是什麼。主管人員回答說,「我是根據我的感覺來做出決定的。」次日,王鳳波被叫到主管辦公室,主管再次施壓,要求他今後不得通過內部公共郵箱討論編輯部事宜。


  公開信還表示,根據「德國之聲法」,其基本任務是「促進文化與民族間的理解和交流」。這一理解與交流過程的前提是客觀與對話。那種大批判式的單行道不是正確的交流方式。誠然,關於中國的爭論是非常複雜的,但正因為如此,「德國之聲」領導層才應具有這方面的能力。遺憾的是,「德國之聲」領導層選擇了一種對他們來說最容易的道路,那就是粗暴地將討論壓制下去。「他們的處理方式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違反新聞準則,而且也是反民主的。」


  公開信要求結束「德國之聲」中文部的意識形態化,使之回歸正當的新聞原則,要求「德國之聲」重新反省開除不順從員工的政策,收回不正當的決定。(本報駐德國特派記者 劉華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1 21: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