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文化簡介:蘇園六記(4)

[複製鏈接]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ylelong 發表於 2011-3-21 21: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蘇園六記》之四 蕉窗聽雨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向有花木移情之說。「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松、竹、梅」被稱為歲寒三友,這些植物,以其幽雅、挺拔和傲寒的特點,成為文人雅士們自況的品格。作為風雅之園的蘇州園林,對園中植物的選擇,便體現了園林主人的意趣與追求。但是,蘇州園林又是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藝術的統一。作為理想的人居環境,蘇州園林追求的是天人和一的境界,諸多的花木都是最能體現大自然生態環境的主體。因此,它在花木營造上,就絕不會簡單從事,花木品種更沒有僅限於梅、蘭、竹、菊。事實上,古代造園家已將疊山、理水、園林建築與栽花植木視為園林的四大要素。並以花木營造的獨到創作,體現了人對自然的親和。自然界的諸般品類,在這裡巧妙融合。置身園林,你自會找到王籍的感受:「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自然界的多樣景色,在這裡渾為一體。陶醉其中,你會產生晏殊的空靈:「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正因為視覺上有花遮柳護,聽覺上有雨落殘荷,嗅覺上有暗香浮動,感覺上才有心曠神怡。可以說若沒有花木精神,便無所謂園林意境。

蘇州園林中的栽花植樹,是自有章法的。象蒼松、銀杏等高大的樹木,一棵有一棵的匠心。而如翠竹幽篁之類,則一叢有一叢的用意。上百年珍貴的古樹,是古老生態的象徵,是歷史園林的標誌,也是審美鑒賞的對象。在造園之初,若是已有古樹在先,那麼,造園家總是給它騰出相應的空間,使其成為園林一景。歷史上的造園家,不但為後人留下了一棵棵古樹,也留下了「雕梁易構,古樹難成」的訓條。在蘇州園林里,生機蓬勃的植物,對於沒有生命的建築環境至關重要。正因為廳、廊、堂、榭的內外空間是依靠了植物的襯托,才顯示了它與自然的呼應。所以,園林中的許多景點,便以植物的品種和寓意來命名。如拙政園的枇杷園,留園的花步小築,網師園的竹外一枝軒。江南水量豐沛,溫度、濕度都高,可以入園的植物也就品種繁多。據記載,在蘇州園林中,樹木、花卉和藤蘿就有100餘科,計250餘種。品種雖多,但造園家於園林植物的具體配置,卻是十分考究。他們注意植物的造型、色彩,尤其是人賦品格的特點,用以營造環境的情趣與景觀的構圖。這些植物,或富貴,或簡淡,都渲染了深院幽庭的高雅氣氛,或瓜棚豆架的田園情調。就連水面栽種的荷花,栽多栽少,栽與不栽,都是著意經營。拙政園佔地70畝,三分之一的面積都是水,造園家便養殖了大片荷花。而佔地只有9畝的網師園,為了保持碧水蕩漾的開闊感,就沒有栽種那些香遠益清的紅粉佳人。

荷,一種多年生水生花卉,即可生長於曠野湖沼,又可植根芳園宅地。並以悠久的歷史,形成了中國的荷文化,包容了豐富的精神內容。文人說:「荷,出污泥而不染」,佛陀說:「人與蓮沒有兩樣,每人都有自己個別的先天條件」.因為豐富的寓意,人們栽種了荷花,同時也栽種了自己。因為當時的園林主人,崇尚荷花的品質,荷花便成了一些園林的傳統花卉。不過,主人們也愛別的花。象滄浪亭的蘭花,留園的牡丹與芍藥,早就遠近有了名。只因拙政園是著名的山水之園,水生的荷花,便成了吳下名園花卉話題的首選。拙政園的荷花向來是一大景觀,而與荷花相關連的建築,竟早就造了許多處。芙蓉榭,遠香堂,香洲,荷風四面亭,留聽閣,藕香榭等等,串在一起,就像是一根節節相連、段段同體的藕。



(園林學者 錢怡)

「荷花和我們蘇州的緣分已經很長。在2500多年之前,我們的靈岩山上,蘇州郊外的靈岩山上,吳王夫差建了一個館娃宮,讓越國的美女西施在那裡住。娃,在我們蘇州話里就是美女的代稱。在館娃宮裡面有一個玩花池,這個遺址現在還在。從這個池塘的取名,我們可以看出,它種的荷花是用於觀賞。然後到東晉的時候,就出現了缸荷,到明代的時候就出現了碗蓮。這個碗蓮首先出現,也是在我們蘇州的庭院裡面,流傳了好幾百年。到文革以前,我們蘇州種碗蓮的,一個有名的老先生叫盧彬士,他種的碗蓮非常出色。當時我們蘇州一個盆景專家,周瘦鵑先生,他家裡的一個廳堂叫愛蓮堂,這個堂上每年放的碗蓮,就是盧彬士老先生送去的。但是文革開始,盧彬士老先生就下放到蘇北去了,蘇州呢,就沒有人種碗蓮了,一直就失蹤了二、三十年。我們拙政園呢,現在已有碗蓮的品種一百多個,缸荷的品種一百多個,塘荷還有八個品種,一共有三百多個品種。它已經成了我們蘇州古典園林里,最大的一個荷花基地。」



蘇州的盧彬士老先生所蒔弄的碗蓮,以前叫缽蓮。盧老先生特別重視養蓮的器物,講究要用精細的古碗來養植這種案頭清供,碗蓮從此得名。由於它是人見人愛的家庭花卉,多年流傳吳地,影響遍及江浙。其實,這種別緻的蓮花栽培,古代就有。清代嘉慶時期,蘇州的文人沈三白,即寫了《浮生六記》的那位沈復,就曾經做過成功的實驗。他是將蓮籽磨薄了兩頭,然後裝入蛋殼裡,使抱窩的母雞孵於翼下。待雞雛們出殼的時候取出來,再埋入缽中之泥。這泥土也特別,它須是燕巢之泥並加以少許天門冬,即一種草藥,搗爛、拌勻,再將蓮籽置其中。然後灌以河水,曬以朝陽。蓮株長成之際,花若酒杯,亭亭可愛。這似乎是一段閑筆,但是,我們卻從中看到了,蘇州人細膩精巧的性格與濃郁高雅的生活情趣。其實,碗蓮的栽培與園林的建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蘇州古典園林不也正是以「小中見大,縮龍成寸」的手法,將自己融於天地之間的嘛。

植物是融合園林建築與自然空間的重要因素。室內陳花,案上插瓶,固然是一種手段,但還不如使各種花木探窗、翠色倚門更有生趣。為了達到這種效果,蘇州園林的一些廳堂與軒廊之間,在建造的時候,便安排了若干天井。並配置花石,讓人感到花石在建築里,建築在花石中,幾無室內室外之分。說到欣賞園林植物與景色,一定要說到窗戶。園林里的窗戶,有空窗、漏窗、花窗之別,尤以漏窗為園林創作的點睛之筆。它們構思獨到,圖案紛呈,絕少同樣,具有極強的實用性與裝飾性,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而可以讓人在室內也能構直接觀賞園林景色的,便是一方方精美的花窗了。在中國古典詩文中,綠上窗紗,窗間竹影,窗前月下,這些辭彙是出現頻率極高的字眼。宋代,甚至還有一些將「窗」字直接作為自己字型大小的詞人。如吳文英(夢窗),周密(草窗),就被人以「二窗」並稱。本身是一種出於實用的窗戶,因為在視覺上使人產生一種繪畫感,所以,它往往成為一方賞心悅目的獨特天地。而蘇州園林的窗戶,更是把這種審美的功能,作了藝術的提升。以園林的窗戶為畫框,你看不盡桃紅柳綠的嫵媚,看不盡煙鎖重樓的迷朦,看不盡竹影梅風的爽朗,看不盡冰清玉潔的玲瓏。

透過漏窗,可以欣賞蘇州園林在天時變化中的景色,但畢竟還要多少受到造園家當初的規範。蘇州園林,在藝術欣賞上最大的特點是移步換景。可以說,以不同的欣賞角度,在不同的欣賞時間,所獲取的感受是有千差萬別的。因此,也可以這樣認為,要深入發掘園林之美,就要有一種獨到的眼光。這獨到的眼光,便是每個人自己心中的漏窗。是不是你也留意了這樣的光影,是不是你也留意了這樣的構圖,是不是你也留意了這樣的視覺,是不是你也留意了這樣的景深?園林,原本是一種精細的藝術,欣賞園林,也原本就是去發現精微。



(攝影家 陳健行)

「蘇州園林要拍好它,要注意觀察它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除了季節的變化之外,一年、一天當中光線的變化,我舉個例子:蘇州楊柳樹吐芽最好的時間,一般的大都在三月八號左右。二月底楊柳剛剛開始吐芽,但芽長得最好的時候,在三月八號到三月十二號之間。像蘇州園林里的荷葉,荷葉點點在水面上,效果最好的時候,是在五月四號到五月十號,這一星期當中,那個初夏的味道就非常好。我拍怡園那個漏窗,投影投在復廊上面,每年要等到十一月二十號到十一月二十六號。最好是十一月二十五號,上午九點四十分,拍到九點四十五分,只有五分鐘的時間可以拍。」



當然,蘇州園林中,那些美妙的光影,並不是人人都能遇到的。即使遇到它的人,若要品味出其中的沖和恬淡,也還需要特定的心情。沒有心情,便無所謂欣賞,而這種心情,恰與浮躁相對立。蘇州園林的建造,最初只是為了少數人的實用與觀賞,今日卻成了供人觀瞻的骨董。遊人一多,便顯嘈雜,園林也就不幽靜。毋容諱言,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蘇州園林之美,失去了很多知音。世界上的事物往往是這樣,相識固然不難,理解未必容易。

蘇州園林,在古代是宅第園林,即文人雅士們的住宅花園。除了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之外,它的宅與園的有機結合,巧妙的創造了優美的人居環境。人居環境的理想境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使人愉悅的藝術美感與自然情趣,恰就是這種和諧在生活當中的體現。園林里,幾株高樹體現它,它便在林梢;圍牆內,數張蓮葉體現它,它便在荷塘。但是只要有林梢,便能夠看到明月別枝;只要有荷塘,便可以引來蛙聲一片。園林的和諧,曾包容野趣,呼應周邊,本就是一種美妙的氛圍。



(著名作家 陸文夫)

「我小時候一到蘇州,(那時)是十五六歲。我們家有親眷在蘇州,這以後就跟蘇州園林搭上關係了。那時候,因為親戚認識耦園的主人,因為這樣的親戚關係呢,我就住在耦園裡。我住在那裡,那一年是來養病的,後來就整天看書。那個園子當年給我的印象簡直好極了,好像一個幻想的世界。特別是到了晚上,晚上園子里沒有人,園子白天也沒有人。園子里有個池塘,耦園的荷花池是很有名的。池塘裡面都是青蛙。池塘里還有大鯉魚,鯉魚很大。耦園隔一道牆,過去就是護城河。那個時候城牆還在,外面也有青蛙。這個青蛙叫起來很來勁,這裡青蛙一叫,外面青蛙也吼上來了。就像打雷一樣,你什麼東西都聽不見。但是有時候青蛙突然就停下來了,真奇怪,青蛙停,所有青蛙全部停掉。這個時候聽見鯉魚在河裡邊,唼喋地在那裡吸空氣,在荷葉下面聽見這種聲音。一會兒蛙鼓又起來了,什麼聲音都聽不見。從那個時候開始,蘇州園林的藝術,就暗暗地影響了自己。網師園我也住過,網師園晚上很漂亮。有好多人不知道,晚上的蘇州園林,有時候比白天還漂亮。那時候我家裡住宿條件很不好,寫東西家裡很熱又吵。那時候我跟園林管理處的人熟悉,他說算了,你住到網師園裡去吧。網師園有個小姐樓,空在那兒,有桌子什麼的。那個時候遊人很少,我就住上去了,就整天在那兒寫東西。晚上網師園裡只有我一個,大概住了一個多月快兩個月。我坐在池塘邊的石頭上,把小姐樓的燈開了,燈開了小姐樓上的燈光,就反映到池塘裡面了,房子的倒影就倒在池塘里了。蘇州這個城市很奇怪的,它是關起門來的一個城市。在外面看破破爛爛,這個門一推就漂亮極了,裡面是一個大花園。」



作為文人山水之園的蘇州園林,其創作者最終的用心,是強調一種詩意。這一點與中國傳統的文人畫如出一轍。文人畫講究畫意,也看重題款。那些畫面上的詩句,或是富有詩意的品題,使作品的內涵豐富了許多。在蘇州園林中,也有大量的文人品題。這些品題,或是匾額,或是楹聯,懸挂於廳堂,書刻於亭台,富有濃郁的書卷氣。它不僅提高了園林的格調,而且還在意境中,具有點題的導向作用。不管是即景自撰而來,還是移花接木之作,它們大都出自名家之手。寫景抒情都能富於哲理,緊扣主題卻又意象縱橫。實際上,它們既是園林藝術的一種構成,又是景觀立意的再度升華。這些品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傳導了園林主人心目中的花木精神。耦園的一幅典型的園林楹聯,把這種花木精神與文人品格的融合,幾乎推到了極致。「卧石聽濤,滿山松色;開門看雨,一片蕉聲。」

芭蕉,一種生長極快的草本植物,有闊長的葉子,高大的身軀,常給人以穩重與沉穆的感覺。假山旁,幽窗下,只栽數本芭蕉,這園林里便添加了許多幽幽的綠。夏天,暑日炎炎,溽熱難當,芭蕉可以給人一片陰涼。冬日,江南是一陣潮濕濕的冷,而這芭蕉的身姿,便又悄悄地包裹著春天的希望。芭蕉,沒有紅紅紫紫的花,只是綠得單純。單純之美,原是一種很高的格調。無怪乎許多的藝術作品,都將芭蕉當作了吟唱的主題。雨打芭蕉,當是最有意味的情境了。造園者充分考慮到了雨中的園林,所產生的觀賞效果,早就築就了「留聽閣」或「聽雨軒」之類。這一派瀟瀟煙雨,也的確使這一幅寫意的畫卷,充滿了淋漓的氣韻。細雨霏霏,蕉葉上的雨聲是輕輕的響,就像人在回憶綿綿往事,那樣朦朧,那樣淡遠。雨下得大了,珠珠點點,又唱出了明明的天籟之歌。對於十分專註得蕉窗聽雨的人,那蕉葉上滑動的雨水,順勢而滴,就像是一顆顆滾落的心事。也許,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當年的那些園林主人,在將手中的一方官印換作了幾枚閑章之後,也將心中的仕途風雨,換成了眼前的蕉窗之雨。芭蕉,或可就是童年時代嬉戲玩耍的見證,或可就是少年時代寒窗苦讀的伴侶,或可就是淹留他鄉時回憶故土的念物,或可就是歸隱江南后十分親密的知音。

人們常常說到園林的意境,園林的意境到底是什麼?本片認為,所謂園林的意境,就是在具體的、有限的園林景象之中,融入對古代風雅的體味,融入與自然交流的體驗,融入對人生哲理的體察。並取得凈化心靈的美感享受,產生多種多樣的聯翩浮想。園林意境,依賴景象而存在。這景象,背景是吳門煙水,得來靠分水裁山。而要真正品賞園林,又當是蕉窗聽雨般的情致。深化園林的意境,自然就包括超塵滌慮之後的蕉窗聽雨。

生活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幸福是我們對生活的感受。今天我們的生活如何,感受如何,取決於我們自己用什麼樣的眼光和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image. Images may be subject to copyright. Learn More
周末魚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2 09: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