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何應對物價飛漲?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可愛可親 發表於 2011-2-26 18: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消費者:「海囤」、「團購」

  在發達國家加拿大,食品價格上漲也在消費者中引起不小反響。

  加拿大經濟2010年看似已經走上復甦之路,國民生產總值(GDP)升幅超過3%、失業率下降超過7%。但加拿大知名慈善機構加拿大食物銀行近日公布的年報數據顯示,該國民眾2010年到食物銀行求助的數量,高峰時曾達86.8萬人,創下有記錄以來最高值。不少前去求助的人表示,工作收入應付不了漲價后家庭基本開支的增加,「在職貧窮」現象已經越來越多。

  進入2011年,加拿大糧食價格上漲明顯,糧食製品以及肉類食品價格漲勢更是驚人。安大略省溫莎農場場長梅安立表示,「糧價上漲導致牲畜飼料價格升幅超過30%,由於飼養成本過高,牧民已日漸減少。包括豬肉、牛肉、羊肉等肉類價格近期已經上漲20%至30%;家禽類價格漲得更多,以前賣0.99元一磅的雞翅,如今已賣到1.49元至2元一磅。」肉類製成品價格也在上漲。專門經營肉乾及冷凍產品的獅牌公司負責人傑克·翁表示,豬肉乾、牛肉乾價格上漲都超過10%。

  在溫哥華經營糧食及乾果商店的華人陳先生介紹,綠豆、黑豆等糧食品種價格已上漲80%至100%,花生價格上漲了30%,蓮子目前售價已高達39至40元一磅。他解釋說,「這只是進價,還沒有計算運費。」

  加拿大的家庭主婦們為節省生活開支,鄰居、朋友間自發地組織 「團購」、「海囤」食品。居住於多倫多的華裔教師姚碧惠表示,儘管平時上班很忙,但知道商店打折銷售食品時,還是會抽空去搶購一些囤積起來。她介紹說,商店打折銷售食品會有「最低限量」,買得越多價錢越便宜,但目前加拿大家庭人口一般都比較少,三、四口的人家一次需要不了太多。因此一些家庭便一起「團購」,按最低價一次購入一批貨物,再按每戶登記的數量進行「二次分配」。為解決囤積食品過期的擔憂,她們將適宜冷凍的肉類食品包成小包裝存放到冰櫃中;將大米、綠豆或花生米放入塑料瓶或玻璃瓶。主婦們過日子越來越精打細算。

  商品:暗「瘦身」、明漲價

  經常光顧超市的美國人傑希卡發現,近來美國多家大型食品商的產品,表面售價雖沒有變化,但卻都在暗地裡減少了分量,有的減幅高達20%,其中包括了知名品牌卡夫、哈根達斯等產品。

  傑希卡發現,「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玩減少分量或縮小包裝尺寸的遊戲,」哈根達斯的經典冰激凌已不再「名副其實」,分量由16盎司減至14盎司,減幅達到12.5%;亨氏食品旗下Classico牌香蒜醬的分量,由10盎司減至8.1盎司,減幅達19%,但商品售價都沒有改變。生產商還挖空心思把包裝盒底部製成凹狀,以減少商品容積,或者採用機器攪拌的方式讓冰激凌內混入空氣,掩飾產品分量的變化。

  對於產品「瘦身」,生產商各有解釋,但歸根到底還是此輪國際糧食漲價帶動原材料漲價,導致商品漲價。哈根達斯稱,「去年以來,乳品、鮮蛋、香草等所有天然成分的成本,平均上升25%。」對這種「瘦身」現象業內人士表示,「消費者對商品價格變化的反應比克重變化敏感,生產商採用改變產品分量而不調整售價的手段,是擔心價格上漲客戶流失。」

  傑希卡還發現,有一些消費者認知度很高的商家,則採取在保持原商品克重的情況下改寫價簽直接提價的做法,如桶裝牛奶、盒裝麥片等商品,提價幅度高達15%至30%。傑希卡介紹說,食品價格大範圍上漲已經影響到普通美國家庭的基本預算。在不少超市裡,手持報紙廣告購物優惠券的家庭主婦們隨處可見;還有一些婦,會在每天晚上八九點鐘左右到家附近的超市,「搶購」一些即將過保質期的打折麵包和其他熟食。美國《消費者報》調查顯示,2011年1月,美國一個普通的五口之家,每月用於購買食品的費用大約是450至500美元,比一年前增加約100美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7: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