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關饅頭,北美怎麼上稅?
作者: 余曉平 | 2011年02月23日 14:29 | 欄目: 社會觀察與思考
(990) 點擊 | (25) 評論 | 本文地址: http://yuxiaoping.blshe.com/post/135/649593
文/余曉平
溫哥華再次奪魁人類最適合居住的城市。如何評選一個城市是否適合於人類居住,自然條件所佔的比例其實並不是很大,很多地理位置並不算很好的城市依然名列前茅,我們去了解那些評選指標的時候發現百分之八十的因素與人為的建設有關,反過來講就是與避免人為的破壞有關。評選所考慮的因素除了城市建設, 還有公共交通、教育、文化、醫療等等,一個城市的建設思路再好,投入金錢是非常必要的,這個錢到底從哪裡來呢?一定是從百姓的稅收而來,否則政府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的確溫哥華的稅收很高,聯邦稅(國稅)加省稅(地稅)總共是12%,其他省份從5%到8%不等,當然美國一些州是全免稅的。溫哥華所在的省每次省議員競選的時候都有人提出減稅方案,但是響應的民眾比較少,因為政府支出是透明的,百姓覺得政府拿去的那些錢用在了正地方,只有這種情況把錢集中起來建設才會效率高。這個城市被連續很多年被評為最適合於人類居住的城市也是政府給百姓交出的一份最佳答案,而整個省同時也是加拿大,乃至北美建設最好的省份之一。高稅收並非是萬惡的,儘管人們本能地抗拒繳稅,人們在乎的關鍵是收上來的稅到底拿來幹什麼。
那麼有人馬上會問了,中國的饅頭價格裡面包含了17%的增值稅,那麼溫哥華的饅頭到底要交多少稅呢?我查了一下,要交12%的稅(省稅加國稅)。大家一聽就會說:嗨,那不是差不多嘛。但是我告訴你,不是饅頭的問題,是老外不吃饅頭的問題。這樣說起來很怪異,那麼我告訴你,凡是老外吃的東西原料(包括一部分成品)不交稅。老外吃什麼呢?牛肉、豬肉、雞肉、魚肉、蔬菜、牛奶、麵包、大米......總之老外吃什麼,他所吃的那些東西的原料是不交稅的,那麼大家一推論,肯定麵粉也不交稅,沒錯,但做成了饅頭就要交稅了。為什麼要這樣,就是確保窮人買去的東西不用交稅,如果免稅面加大,富人就會跟著沾光。我們就拿牛奶來說,同樣的一瓶牛奶,你要是餐館里點上一瓶,那就要交稅了,為什麼呢?政府能夠保障你的是最基本的生活食品不交稅,再奢侈一點就需要上稅了。這樣你也理解了為什麼超市裡成包的麵包可以免稅,從麵包房裡剛烤出來的騰騰麵包要上稅,也同時理解了饅頭為什麼不能免稅。對應於主食是饅頭的中國人,饅頭應該免稅,麵包則應該上稅。
在北美幾乎所有的州超市的食品都是免稅的,儘管美國和加拿大都比較富裕,但是很多地方照顧到窮人,同時又竭力避免富人搭順風車。到底什麼能夠免稅我怎麼能知道呢? 北美這裡所有東西的標價都不包含稅,不像中國,把稅隱藏在價格里。價稅分開的好處在哪裡呢? 就是每個公民到底為國家貢獻了多少錢都是明帳,商店只是代替政府在客戶消費的時候代收相關的稅,而關係到百姓生存的食品,明確地告訴你,窮人吃飯是不需要上稅的。每周我們家採購一次,一百多美元雞鴨魚肉什麼都有,還有水果和蔬菜,再加上少量生活用品,最後的稅只有生活用品需要上,總共一兩個美元的稅而已。非但如此,低收入的家庭每個季度還能收到一張支票(三百多美元),補足你在這三個月裡面其它生活用品上所支付的稅收。還有就是養孩子要發牛奶金,每月兩百八,每年有700加幣的牙科補貼等等,這就等於從各個方面確保了一個窮人基本的生存權。
北美的平均工資每個月伍千美元左右,一個月工作三天的收入就足夠吃得特別好(每周100美元用在食品上)。這麼一算中國人就覺得特別奇怪,美國人個個都欠一屁股債,既然那麼一點錢就能過得很好,其餘的錢都到哪裡去了呢?這裡就要講美國的稅收理念了。稅收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強制的,但是制定稅收的規則卻是每個國家不同,稅收比例並不重要,這個稅找誰收才是最重要的。規則就是:一個人從這個社會獲取利益越大,對社會所盡的責任就必須越大。從工資收入來說就採用了遞進位的個稅徵收辦法,你收入的其中一萬多美元是免稅的基數,然後扣去各式各樣的教育、醫藥成本,每增加一個徵稅檔,稅收百分比就會增加。而每個人都有一個稅號,收入高,養老金就交得多,稅也交得多,老了以後養老能夠維持平時收入的70%,什麼概念呢?假如你年薪伍萬,退休了一年大約可以拿到35000美元,那日子可就不是一般的好了,因為醫療是免費的,沒有什麼太大的開銷,主要是以旅遊為主了。北美的人很多錢都消費在對未來的保障上面,另外就是購買各種服務,有錢人就會把消費用在高檔消費品上,高檔消費品有奢侈商品稅。通過消費的一端繼續讓富人為這個社會多做貢獻,那麼在北美做一名富人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這意味著他對社會的貢獻比窮人大,而窮人所得到來自政府的補貼本質上是來自富人,所以這裡的窮人沒有感謝黨,感謝政府的概念,因為這種感念本身就特別荒唐,這樣在某種程度上彌合了不少貧富之間的矛盾。
中國政府的錢其實都是來自勞動人民,不但來自富人,而且來自窮人。相對北美來說中國這個社會就很不公平,獲利大者對社會的責任小,相對應地說,獲利少的人與獲利大的人經常需要盡同樣的納稅責任,這便是一個不公平的社會。這又要說到上樑不正下樑歪了,政府官員,軍警人員,國有企業人員,他們享受國家很大的利益,但是給國家的貢獻卻很小,僅僅靠一些突出的代表人物,但是要知道國家的稅收和土地轉讓費,還有國有企業的紅利加在一起難道就養幾個代表嗎?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稅收支出是一個不能被群眾監督的秘密數字,每一個納稅人交了稅也是白交,交多交少一個樣,和自己老了以後沒關係。特別是稅收上去了沒用在正地方,據法新社報道,美國駐北京大使館當天的獨立檢測結果顯示,21日北京的空氣污染程度"超過了可檢測的最差水平"。不幸的是,饅頭卻要上增值稅,高達17%。不但饅頭,所有的食品都要上17%的增值稅,還有營業稅和城市建設費,政府要盤剝,路政要盤剝,再加上通貨膨脹本身的因素,老百姓苦不堪言。
沒有把價稅分開,導致窮人採購所有食品的時候所要交給政府的稅收和富人是一樣的,對於窮人來講稅收的壓力就相當的大。其實稅的高低並不是問題,人們認同高稅負的根本在於認定這個規則是公平的。儘管稅收規則非常複雜,但稅收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富人用錢補貼窮人,國家通過稅收這種強制手段來保障窮人的生存權。保障生存權最基本的就只有幾項,一是食品,二是居住,三是醫療,四是教育。在這些項目裡面首要的是食品,因此大部分食品類的東西是免稅的,自住的住房是減稅的。而中國呢?稅收政策是用窮人的錢來補貼富人,通貨膨脹更是在掠奪窮人的錢,房子是給付得起首付的夾心層和政府官吏,底層的人廉租房住不上。中國的窮人為什麼窮? 吃著饅頭還要養著政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