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諾貝爾獎得主來學校做交流,自然吸引了學校里眾多學生與faculty。整個session 在一個禮堂里進行。學生坐在前排,而教授們卻被擠到最外面的臨時靠椅上。很明顯,這次session的目的是讓學生可以有個和偉人近距離接觸和交流的機會。學生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便是「Mr. Singer? Could you tell us, please, what is the purpose of literature?」 文學的意義到底是什麼?Singer 當時已經是90多歲的高齡,但他毫不含糊地說道「To entertain and to instruct, next question." 大家原來都期待他會談到文化,政治,經濟。但是他卻戛然而止。儘管之後其他學生也企圖回到這個問題, 但每次都被Singer 否定,「To entertain and to instruct"。 似乎,Singer對這個問題在心裡早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
每個人哇哇落地,猶如一張白紙。每天都在接收新的事物, 理念, 思想。依賴周圍的環境,傳統,他才能成長,存活,更好的生活下去。長期日積月累,由於每個地方各自有不同的環境,歷史,這便形成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的風俗習慣,也慢慢變成這種民族的一種特性,一種精神。而這種精神,特性靠什麼來傳承下去呢?「花紋」-> 文字。所以如果把文化二字連在一起,我覺得是「文以解道,以化天下」。文化好似營養, 土壤。每個人通過與它的互動從而得到提高。一個人出生在哪裡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周圍的文化氛圍。所以一個被領養的朝鮮孩子可能講一口流利的中文,一個成長在白人家庭的黑人孩子,最後可以成為他們的總統。Singer 用「to entertain and to instruct" 來解釋文學的意義,我是否也可以用一個片語來解釋文化的意義:「to adapt and to survive (thrive)」。
Richard Russo 在他的引言的最後還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兩個父子都是作家。有一次被問到到底什麼才是寫作呢?父親說,寫作就有如夢想。兒子不同意父親觀點,他認為故事就有如一罐蜜蜂。當你把罐子蓋打開的時候,蜜蜂就從裡面蜂擁而出。那些故事會像蜜蜂一樣蜇人。但是這些故事蜇了我們以後,讓我們覺醒,然後找個清凈的地方慢慢消化。讓我們集中注意力,awake and alive,從而領會到其中的奧妙,得到了知識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