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簡體字源話短長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12-9 01: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光明日報 作者:程榮 發布時間:2010-07-16 18:36:12

    漢字古今傳承,歷史悠久,承載著華夏文明幾千年,這是中國人的驕傲。近年來關於漢字簡繁問題的話題,再次升溫,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這是好事。而其中簡體字只有幾十年的說法,似與史實差距較大。

    查看現有的歷史資料,無論是出土文獻還是影印典籍,都能清楚地表明,簡體字的歷史不是幾十年,而是幾千年,簡體字古已有之。例如,從商代甲骨文開始就能見到當今簡化字「從」的身影:兩個人一前一後,表示跟從的意思;而繁體的「從」出現的時間相對較晚(大約在西周)。又如,商代甲骨文里就有象形的「網」字;在東漢的《說文解字》中以「網」為正體。又如,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蟲」的字形,地下出土的西漢馬王堆漢墓帛書、銀雀山漢墓竹簡以及東漢的許多碑刻,昆蟲的「蟲」大都寫作「蟲」。其他像「電、雲」等簡化字,其源頭也都見於甲骨文、金文。

    漢字發展的史料足以證明,自從有了漢字,就有了簡體,而簡體與繁體的並存從漢字產生就是客觀存在。例如,「眾」和「眾」出現的歷史都能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都是會意字,「眾」的寫法是:三「人」並列;「衆」的寫法是:「日(周代訛為『目』)」下三「人」。經過後代的字形演變,「衆」已經完全看不出是「日」下三「人」了,「眾」由並排的三「人」寫成上邊一「人」下邊兩「人」,「人三為眾」,會意猶存。籠統地說,簡體字的歷史跟繁體字一樣長。

    漢字經過從甲骨文、金文到隸書、楷書的演變,記寫漢語的功能在提高。簡體字只是漢字的另一種寫法,在漢字發展演變中陸續形成,在長期使用中優勝劣汰,逐漸定型化。現行的簡化字表更多地體現為對歷代簡體字的一種歸納整理和篩選確認,其中絕大多數來源於歷代的「俗字」和「手頭字」,即歷代簡體字,不少字早已進入古代字書。例如:「麥」字見於戰國末至秦代抄寫的睡虎地秦簡及漢代的居延簡和碑刻中,被收入南朝的《玉篇》;「禮」字在漢碑中常見,被作為戰國古文收入《說文解字》;「塵」字最早見於唐代的敦煌變文寫本,「筆」字最早見於北齊的雋敬碑和房周陀墓誌,這兩個字均被收入北宋的《集韻》;「糴(買進糧食)」和「糶(賣出糧食)」,被收入唐代的《干祿字書》;「糧」字見於《墨子·魯問》等先秦古籍,在東漢碑文中也多見,被收入《玉篇》;「遞」字也被收入《玉篇》;「猶」字見於唐代敦煌變文和元代抄本《京本通俗小說》,后被明代字書《正字通》收入;「遷」字最早見於宋代刊行的《古列女傳》,後來也被《正字通》收入;「戰」字見於明末的官府文書檔案《兵科抄出》和清初的《目連記彈詞》,1932年的《國音常用字彙》收入其中。

    不少簡化字源於草書的楷化。例如:「婁」字來源於漢代草書,歷代書法家筆下多有與「婁」相似的草書寫法,楷化后的字形最早見於宋刊《古列女傳》,後來收入《國音常用字彙》;「長」字也源於草書,最早見於漢代史游書寫的《急就章》和居延漢簡、敦煌漢簡;「夢」字也源於草書,可見於北宋蔡襄、明代李卓吾等人的書法作品,又見於元代刊本《朝野新聲太平樂府》,後來被《康熙字典》收入。其他像「時、東、樂、夾、書、學、覺、為、孫、廢、盡、層、辦、攙、導、鄧、鳳、壞、聯、鄰、傷、實、執、樹、應」等等也都是在歷史上草書楷化的字。

    《宋元以來俗字譜》中彙集了很多簡體字,寫法跟現代的簡化字相同或相近的約有一半以上,如:「實、寶、禮、聲、會、憐、懷、攙、羅、聽、萬、庄、夢、陽、雖、醫、鳳、義、亂、皺、台、辦、戰、歸、黨、辭、斷」等;清代雍正皇帝在批對曹雪芹祖父抄家的公文里還曾使用「禮、爾、亂」等簡體字;太平天國政府機構也曾採用唐宋以來有生命力的簡體字,如「蟲、國、飢、彌、為」等;1935年錢玄同的《簡體字譜》收有2400多字,1936年容庚的《簡體字典》收有4445字;陳光堯的《常用簡字表》收有3150字;1937年前北平研究院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約1700字,大多采自宋元以來戲曲小說刻本上的字形。新中國成立以後由國務院批准公布使用的簡化字是在千百年來形成的簡體字的基礎上產生的,歷史淵源悠久,承繼脈絡清晰。在應用中出現的少量問題可以用多種辦法加以解決,不會影響其正常發揮記寫漢語的功用。

    漢字逐漸由圖形化、線條化走向筆畫化,經隸變后很多字已成為不象形的象形字、難以會意的會意字;由於古今音的變化,有些字已由原來的諧聲變為不諧聲或不大諧聲,這種變化並非始於當代簡化字。例如:「龍」與「龍」,在小篆里就已分成左右兩部分,看不出是龍的象形,繁體的「龍」和簡化的「龍」都成為不象形的象形字;無論是繁體的「爲」還是簡化的「為」從篆書開始就很難看出是「人手牽象」的會意字了;「遞」是形聲字,其聲旁在現代已很難發揮標音作用,簡化的「遞」其聲旁與現代讀音反而吻合;「燕」和「焦」都是傳承字,不存在簡繁問題,但由於字形的演變,二者下邊的四個點由原本不同變為相同,前者的四個點原本是形象的燕尾,而後者的四個點代表的是「火」。諸如此類都跟是否簡化無關。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2

主題

161

帖子

4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9
沙發
BananaEggs 發表於 2010-12-9 05:28 | 只看該作者
這完全是無稽之談。
很多簡化字沒有任何歷史聯繫.
很多簡化字使用音, 像"進"成為"進"

現在中共試圖逃避簡化字的責任,
歷史會作出判斷,而不是在這裡作判斷,
甚至不是在我們的有生之年作判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3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0-12-9 07:2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小康人家 於 2010-12-9 07:28 編輯

回復 BananaEggs 2樓 的帖子

既然你說歷史會作除判斷,那你的判斷是否過早了?中國字本來就是象形及象音的結合,進是象音,完全符合中國字的創造原則。好像你不太有文字知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161

帖子

4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9
4
BananaEggs 發表於 2010-12-9 09:29 | 只看該作者
多虧了共產黨偉大的領導,躲在桌下的簡化漢字終於可以放於桌面上,
被關在瓶子裡數百年的精靈,現在它可以見陽光。
為了適應短缺,我們偉大的黨領導,用現代北京話的聲音,創造了許多新的簡體字

人類唯一倖存的, 連續的古文化終於壽終正寢。
像所有其他古文化的終止死亡,它是由外力入侵推翻,
我們偉大的黨精神領導是從德國和俄羅斯的進口貨,如假包換

現在, 這地球上所有邪惡的傳統古文化, 除了三地, 全消失了,
讓我們慶祝 - 一個美麗的新世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5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0-12-9 11:0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小康人家 於 2010-12-9 11:20 編輯
歷史會作出判斷,而不是在這裡作判斷,
甚至不是在我們的有生之年作判斷


所以你說的話都是當不了真的。非要在這裡罵共產黨,其實正暴露了你對漢文化的無知。譬如你連漢字是由象形,象音,指事,會意四個要素構成都不懂。胡說進字是由聲音而來,不符漢字原則。就說明你根本不懂漢字。有什麼資格在這兒說三道四?讓我再發一個帖子你再好好學學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主題

933

帖子

117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4

積分
1173
6
laiting275 發表於 2010-12-9 18:35 | 只看該作者
「簡體字只是漢字的另一種寫法,在漢字發展演變中陸續形成,在長期使用中優勝劣汰,逐漸定型化。」

不是,簡化字就是簡化字,不能說成是漢字另類寫法,只能說是近似漢字的草書、俗字形式。

商與周早期是奴隸社會,以前是部族社會,以前三人行是「眾」,奴隸社會常三人行的是奴隸,

故此改成「眾」,是「目下三人」,或如你所說的「日下三人」,不管是「目(綱目)」下還是

烈日下的人都是奴隸!

漢字從沒有停止發展,就算楷體出現後,漢字進入成熟穩定期,也沒有停止過,但是,漢字

一直都狂自我規範中成長,不會因為草書和俗字而影響漢字的規範,才會有「自古無尺二狀元」

之說。

文字,為何人要創造文字?是要把自己的式社會所發生的事和思維記錄下來,如果,這輩人寫的

下一代無法讀解,那麼這種文字就沒有實質意義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就是這種文字。

漢字從隸、楷出現,穩定了二千多年,由此,漢字基本上是分為不成熟、不穩定期和成熟穩定期。

簡代漢字,只會帶來文化斷層,是不可能承傳以前的文化。

不少人說,「我也識繁體字!」改革開放前,北大鬧出一個笑話,教授叫學生到圖書館找《後漢書》,

學生對教授說,「沒有《後漢書》」,教授不信,到圖書看看,架上有幾套《後漢書》。

如果沒有台港澳完整地保留傳統文化,沒有改革開放,大陸人對繁體字的喜好,必然是繼續沒有

《後漢書》的現象,大陸有多少人敢說識繁體字?

現在沒有出現真斷層,不是簡化字的適應作用,而是繁體字從沒有消失過,反而是回朝所起的作用。
文字載體是人,大腦儲存的文字資料,才是文字運用的本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7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0-12-10 01:1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laiting275 6樓 的帖子

你錯了。中國大陸地區的大學生,尤其是5.60年代的大學生,沒有一個不是整天泡在圖書館里的。你說的是笑話。什麼是笑話,你懂嗎?就是不是事實,是事實就不是笑話了。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161

帖子

4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9
8
BananaEggs 發表於 2010-12-10 07:08 | 只看該作者
每個人都可以變更, 甚至發明一個漢字,如果它美, 實用,人們就會接受它, 這是語言的自然進化。

為什麼香港人仍然不接受簡體字?

簡體字在大陸是被迫接受地, 人民沒有選擇的自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9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12-10 07:15 | 只看該作者
BananaEggs 發表於 2010-12-10 07:08
每個人都可以變更, 甚至發明一個漢字,如果它美, 實用,人們就會接受它, 這是語言的自然進化。

為什麼香 ...

回復 小康人家 26樓 的帖子

閉著眼睛說瞎話是最容易的。不過還是多知道一些漢文化的進化史比較好。簡體字不僅大陸在用,台灣也在用。這是事實。電腦的出現既是好事,也使很多人忘記了如何書寫漢字。如不會書寫,只會以電腦來打出,豈非笑話?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10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12-10 07:2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laiting275 6樓 的帖子

簡體字不僅大陸在使用,台灣的標準行書中就有500多個和大陸一模一樣的簡體字,其它的雖不一模一樣,也和大陸的簡體字大同小異,請問你書寫時用行書多還是用正楷多?如果華人不會書寫漢字,的確是華人的悲哀。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161

帖子

4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9
11
BananaEggs 發表於 2010-12-10 10:25 | 只看該作者
基本上,簡體字有兩個問題
(1)桌子上或桌子底下。在台灣,如果一個學生的作業被查到有一個簡體字,老師會懲罰這些學生重寫 50甚至100個相同的傳統字。簡體字只是私人之間的(無關個人教育程度)。因為它只存在桌下(不見光),一個大陸人住在台灣, 如果不注意"桌下信息",他或她可能看不到一個簡體字。
(2)大陸的簡體字並不是被普遍台灣接受的, 台灣使用的簡體字是傳統的簡化字, 一些大陸簡體字是不合理, 不合邏輯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

主題

1041

帖子

1799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799
12
shicai 發表於 2010-12-10 19:41 | 只看該作者
我不反對簡體字的來源是有一定根據的﹐但簡體作為官方用的文字系統是站不住腳的﹐
如果簡體真的在全世界被強行普及了﹐按常理不出一個世紀﹐就不會有多少人能看
得明白中國古代的文獻了﹐那時就成了「中國人看不懂中文」了。有人說懂簡體的
也要懂繁體﹐那我說倒不如乾脆滅掉簡體﹐讓繁體正統地被繼承下去。
自由星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13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0-12-10 22:4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BananaEggs 11樓 的帖子

1980年,台灣教育部頌布《標準行書範本》,收4010字。其中有600多個簡化字。由於簡化字多數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兩岸的簡化字大都相同或相近。這個範本的推行使台灣知識階層都認識了簡化字。

這可是中華民國教育部頌布的正式文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161

帖子

4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9
14
BananaEggs 發表於 2010-12-11 05:51 | 只看該作者
由於海峽兩岸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漢人之間需要文化的交流?? 真不知道我們應快樂或悲傷?),

因此,台灣政府希望人們認識簡體字。

對於內地人住在台灣,如果他沒有機會看到私人手寫筆記或通信。他極可能看不到一個簡體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15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0-12-11 11:4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BananaEggs 14樓 的帖子

大陸知識分子全認識繁體字,只可惜台灣人許多人只認識繁體字。悲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主題

933

帖子

117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4

積分
1173
16
laiting275 發表於 2010-12-12 12:4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新鮮人 10樓 的帖子

是你的主觀認為,不是事實的真相。

要清一點,簡化字的出現和命名,是大陸六十年代之事。

而你所說的那些似簡化字的字,是簡化字前的行草和俗字,

是不同年代、不同概念!不能混為一談!

以前的行草和俗字,只能是自己日常生治的私人用字,不能

用於公眾場所各規定場合,才會發生「自古無尺二狀元」的典故。

你自己不分年代次序、不分兩者概念與原則,怎能把你的觀點強加於人?
文字載體是人,大腦儲存的文字資料,才是文字運用的本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17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0-12-13 03:3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小康人家 於 2010-12-13 03:34 編輯

回復 laiting275 16樓 的帖子

你不知道3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頒布過一批簡體字嗎?如真不知道,我可以告訴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

主題

1041

帖子

1799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799
18
shicai 發表於 2010-12-16 19:28 | 只看該作者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12-10 07:21
回復 laiting275 6樓 的帖子

簡體字不僅大陸在使用,台灣的標準行書中就有500多個和大陸一模一樣的簡體字, ...

行書﹐包括草書都是手寫體﹐區別於簡體或繁體。簡體或繁體是官方的文字﹐不能跟
行書混為一談。
自由星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主題

933

帖子

117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4

積分
1173
19
laiting275 發表於 2010-12-16 22:1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laiting275 於 2010-12-16 22:16 編輯

回復 小康人家 17樓 的帖子

漢字我識的不多,但是比你更加深入地了解。

國民政府第一之簡化漢字,實行不足半年而失敗收場,

並不是某人反對,而是全民大多數反對的成果。

共產黨能簡化漢字成功,是利用當時人民對共產黨

最信全的時機,同時對反對者實行高壓,劃成右派。

現在,這樣的條件並不存在,就連四十四字的少許

改動式規範,換來網上90%多的反對而失敗告終。

文教部如果現在再之改茸漢字,形勢必然與上次

相反,時移勢易!

最好不要把別人當作白痴,否則,別人會肯定你

就是白痴! 因果循環!
文字載體是人,大腦儲存的文字資料,才是文字運用的本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主題

933

帖子

117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4

積分
1173
20
laiting275 發表於 2010-12-16 22:1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小康人家 15樓 的帖子

滿清入關後,對自己的文化不重視,三百多年後的今天,

滿文瀕臨覆沒。

傳統漢字,如果沒有臺港澳的堅持和影響,三百年後,

繁體字將會是教學上一門專科。與英國大學設有十六

世紀文學相同的處境。
文字載體是人,大腦儲存的文字資料,才是文字運用的本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1: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