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專制改良的成敗孕育辛亥革命(第二,學界的覺醒)

[複製鏈接]

557

主題

4797

帖子

3564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大學預科(二級)

Rank: 5Rank: 5

積分
356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ushao 發表於 2010-11-22 10: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辛灝年】我想告訴大家,我也挺難過。今天到這裡來,是因為我對多倫多大學很有感情,對多倫多市很有感情,可是,我看到了太少的留學生。我想告訴大家,一百年前沒有留學生,就沒有辛亥革命;有孫中山,也沒有辛亥革命;沒有孫中山,一樣會有革命;有了孫中山,會有正確的革命。可是,如果有孫中山卻沒有留學生,革命的品質不能提高,也就不會具有那麼早的,那麼好的一個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和中國當時的留學生,特別是日本留學生,可說是休戚相關。

舉幾個簡單例子:我剛才講了康,梁,唐,三個人發動長江七省「保皇暴動」,失敗了。在安徽大通血戰七天七夜的首領,日本留學生秦力山,他僥得性命,偷渡到日本,在日本找到了梁啟超,找不到康有為。因為絕望,從此與改良派決裂,並創辦了第一份留學生的報紙--『國民報』,開始鼓吹革命,這是留學生最早鼓吹革命的報刊。

另外,一九零二年在中國留日學生界發生了幾件事:第一件事,六十個留學生參加了章太炎發布的「支那二百四十二周年亡國紀念大會」。意思就是中華民族亡國,我們漢人的國亡了,有點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反滿情緒在裡面,他是個反滿革命家,我們可以理解那個時代嘛。同時,湖南留學生楊篤生寫了一本小冊子叫『新湖南』。這本小冊子寫什麼呢?寫的就是,要中國的民族主義,要破壞的改造主義。這是第二件事。第三件事呢,就是留學生們在這個思想的影響下開始結社,開始用各個省的名義創辦自己的反滿革命刊物。有很多啦,河南,江蘇,湖北學生界都有,比如後來的「二十世紀支那」,和其他許許多多的學生刊物,都是鼓吹反滿革命的。

在這種思想輿論的引導下,一九零三年正月初一,陽曆是一月二十九號,當時的滿清國駐日本公使蔡鈞,在東京舉辦一個大團拜,邀請了五百多個留學生。你們知道在團拜的時候,第一個上台發言的留學生是誰嗎?肯定很多人都知道他,馬君武,第二個是劉成禺。他們上台說什麼呢?「滿清太腐敗了,一定要革命推翻他!」在滿清公使的團拜會上,他們號召革命,推翻滿清。我想,這對於留學生的意義太大了。緊接著,因為俄國人強佔中國東北不走,所以留學生就發動了一個「拒俄運動」,要成立留學生「義勇隊」,去東北跟俄國人大幹一場。「義勇隊」成立了,可當時留學生會館的兩個官方負責人,大家都知道的,後來著名的賣國賊陸宗與和章宗祥,堅決反對,於是留學生們就自己舉行一個儀式,開大會,宣布「拒俄」,成立「義勇隊」。後來考慮到清王朝畢竟是朝廷,我們還是要聽他的領導,所以就把「義勇隊」改名為「軍國民教育會」,希望在滿清朝廷的領導下來扺抗俄國人對我東三省的佔領。這不是很好嗎?可是蔡鈞給國內朝廷發了一個電報,聲稱「拒俄是假,革命是真」。於是清朝政府就發了一個上諭,叫做「凡是見到有異樣的留學生,就地逮捕處決。」這一下留學生火了,中國還能不革命嗎?這樣的王朝還能要嗎?我們想幫他,幫我們自己,幫我們的民族爭回東北,他不支援我,反而要鎮壓我,殺我,他對我們留學生的恨,遠遠超過了對俄國侵略者的恨。就像現在,今天要搞一個反日遊行,一看這遊行裡面去了幾個異議人士,馬上就宣布明天不準遊行。一模一樣,沒區別。對自己人民的防備和痛恨,遠遠超過對外國列強勢力的痛恨。

雖然「拒俄運動」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但是大家要知道,「華興會」和「光復會」,就是「拒俄運動」的兩個幹將,黃興和龔寶銓,一個回到湖北湖南,一個回到浙江,分別創建起來的。「拒俄運動」在日本轟轟烈烈地展開之後,國內動起來了。一九零二年,蔡元培先生在上海建立「中國教育會」;一九零三年盛宣懷創辦的「南洋公學」,就是現在上海交大的前身,一共就六個班,第五班的學生天天講革命,校長汪鳳藻就宣布,把第五班的學生全部開除,結果六個班的學生全體退學。蔡元培為了收留這些學生,在「中國教育會」里建立「愛國學社」,把這六個班的學生全部接過來,讓他們天天談革命。

這個時候,那個宣傳革命的知識份子章太炎來了,鄒容也從日本被趕回來,『革命軍』出版了。章太炎開始鼓吹革命,上海的學生運動波及到了全中國,「拒俄運動」在國內爆發成了巨大的學潮。那可是自發的,沒有黑手,也沒有紅手。一九零三年,大家知道,出版了最著名的一本書,鄒容的『革命軍』。他說,「中國是中國人的中國,不僅僅是滿清的中國,不僅僅是滿清貴族的中國。」他還說,「今天,凡是殺我之君主,我必殺之;凡是剝我公民權力之君主,我必護我天賦之民權。」,「中國必須走向革命,因為唯有革命,才能夠保我民權。」這本書在全中國蕩漾開來,激蕩了人心,鼓勵了民智。光是在美國一地,孫中山先生就讓舊金山的一位華僑印了十萬冊,沒有『革命軍』,哪有那麼多的青年學生走向孫中山所領導的辛亥革命啊。

就在一九零三到一九零四年,出版了另外兩本書,(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趙聲的『保國論』。這些書主要提出了幾個東西:第一要愛國;第二要愛民族;第三,反滿清是反滿清的專制統治;第四,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國,而不是改良。這些書在民間的影響太大了,都是二十幾歲的留學生寫的。

一九零一年,中國在日本留學生才一百人;一九零二年,二百七十二人;一九零三年,就已經到了一千多人;一九零五年,三千人;一九零六年,八千人;一九一二年民國建立的時候,二萬人。孫中山一九零五年建立「中國同盟會」的時候,三千留學生幾乎全部去歡迎他,一千人參加大會,三百人加入「中國同盟會」。一九零六年的「萍劉醴起義」也是留學生們自己回國策劃領導的。沒有留學生就沒有「中國同盟會」,沒有留學生就沒有辛亥革命的基石。

秋瑾和徐錫麟,大家知道嗎,他們是表兄妹,從小相愛。秋瑾的父母非常勢利,非要把她嫁給一個當官的,於是秋瑾就衝破禮教,去了日本留學,徐錫麟也到了日本。兩個人本來都不講革命的,後來從改良走向了革命。徐錫麟回國刺殺滿清五虎之一,安徽巡撫恩銘;秋瑾在浙江紹興準備起義,被滿清發覺,砍了腦袋。這兩個都是留學生,他們的死,將滿清王朝上斷頭台的時間大大地提前了。在當時的中國,有誰能不知道徐錫麟,在當時的中國,有誰能不知道秋瑾?

中國留學生親身策劃,領導,並且在第一線上,參與了一九零五年以後,主要是一九零七年到一九一一年所有的革命起義。他們都是領導者和策劃者,都是在革命起義第一線的啊!留學生要愛國,留學生要真愛國。沒有留學生就沒有辛亥革命,沒有留學生就沒有中華民國呀。沒有留學生,中國就缺少了一個巨大的智慧來源,也缺少了一個巨大的愛國源泉。我覺得我今天想講一句話,今日中國的留學生,愛國當然要愛,可是要明白應該愛什麼樣的國家。要愛走向共和的國家,要愛完成共和的國家,而不是固守專制,厲行專制的這個國家政權。國與權是兩回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5: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