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到科學,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現象。怎麼判定一種情況是科學,一種情況是偽科學?的確,對科學的判定歷來都是很複雜的。但是複雜,並不等於就不能夠判定。科學有他的規律、定律與基本的原理,一般的情況下,違背科學常識與科學原理的東西肯定是有問題的。即使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不能夠說他違背了科學常識,相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感覺他違背了生活常識,但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從來沒有推翻過任何一個經典理論,只是對經典理論中不完善的部分作了補充,使之更為完善。許多人誤以為,愛因斯坦是對牛頓的顛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愛因斯坦其實是對牛頓的超越,而不是顛覆。相對論之所以會引起巨大的轟動效應,是因為這個理解解釋了牛頓經典力學與光學所不能夠解釋的現象,相對論具有更為強大的解釋力,但是,即使是相對論,直到今天也仍然沒有被停止過質疑、爭論,他科學研究上的老對手,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丹麥的波爾(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爭論至死沒有停止過,他們的討論一直爭吵到上帝那裡。科學只是研究追求真理,並不代表就是真理本身。而科學追求真理的方式,常常就是以討論的方式進行的。在批評、質疑與討論停止的地方,真理就死了,科學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真正的科學研究是從來不怕來自同行的質疑、證偽與驗證的,不僅如此,科學精神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求真的精神,就是質疑問難,就是懷疑與批判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才導致了科學研究常常有新的發現、發明與創造。科學本身就是要讓人在相信一個事物之前,要對方拿證據來,沒有證據的東西,只能夠作為假設存疑。假設作為科學研究的方法與手段是必要的,但是,這並不是令人信服的證據。想像也是科學研究所需要的,但是想像也只是科學方法之一,並不是令人信服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