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許錫良:假如愛因斯坦遇到方舟子打假

[複製鏈接]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0-11-16 01: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萬里如虎 於 2010-9-2 22:41:56 發布在 凱迪社區 > 貓眼看人

方舟子因科學研究打假,最近被人暗算,也就是說為了公共利益,而遭受個人的生命危險。這個事情出來,有人歡喜有人憂,也有人從中尋找娛樂與快感,做一個現代的看客。我想喜的人首先自然是那些被他揭穿騙局,破了財源的人,但是,也還有一種並不是利益相關者,也在暗中慶幸,這也許不是出於利益的考慮,也不是出於良知的原因,因為但凡有點良知的人,都不會為一個因公共利益犧牲的人而幸災樂禍,這裡常常會因關於科學認識上的誤區而產生類似的態度與情感。

比如說到科學,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現象。怎麼判定一種情況是科學,一種情況是偽科學?的確,對科學的判定歷來都是很複雜的。但是複雜,並不等於就不能夠判定。科學有他的規律、定律與基本的原理,一般的情況下,違背科學常識與科學原理的東西肯定是有問題的。即使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不能夠說他違背了科學常識,相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感覺他違背了生活常識,但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從來沒有推翻過任何一個經典理論,只是對經典理論中不完善的部分作了補充,使之更為完善。許多人誤以為,愛因斯坦是對牛頓的顛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愛因斯坦其實是對牛頓的超越,而不是顛覆。相對論之所以會引起巨大的轟動效應,是因為這個理解解釋了牛頓經典力學與光學所不能夠解釋的現象,相對論具有更為強大的解釋力,但是,即使是相對論,直到今天也仍然沒有被停止過質疑、爭論,他科學研究上的老對手,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丹麥的波爾(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爭論至死沒有停止過,他們的討論一直爭吵到上帝那裡。科學只是研究追求真理,並不代表就是真理本身。而科學追求真理的方式,常常就是以討論的方式進行的。在批評、質疑與討論停止的地方,真理就死了,科學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真正的科學研究是從來不怕來自同行的質疑、證偽與驗證的,不僅如此,科學精神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求真的精神,就是質疑問難,就是懷疑與批判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才導致了科學研究常常有新的發現、發明與創造。科學本身就是要讓人在相信一個事物之前,要對方拿證據來,沒有證據的東西,只能夠作為假設存疑。假設作為科學研究的方法與手段是必要的,但是,這並不是令人信服的證據。想像也是科學研究所需要的,但是想像也只是科學方法之一,並不是令人信服的證據。

科學研究與法律求證過程是一個相反的過程。法律上,一個人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他是罪犯,我們只能夠用「犯罪嫌疑人」來表達,嫌疑人如果沒有證據,也只能夠說他是一個公民。因此,我們在西方的電影里看到,即使是在殺人現場抓到了兇手,在報道的時候,也只能夠說是「犯罪嫌疑人」,而不能夠說他是罪犯。而犯罪嫌疑人仍然是公民,仍然必須享受公民權。直到經過偵查、取證與法院審判后確認有罪,才能夠說是罪犯。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警察抓到的犯罪嫌疑人,在記者拍攝過程中,要給他戴上一個面具,保護他的公民權利不受侵犯。法律上,公民是被作為無罪推定的。但是,在科學研究上,常常要經過證偽。也就是說,如果某人提出一個科學理論,在沒有獲得證據之前,就得先假定這是騙人的東西。因為,科學在沒有獲得確切的證據支撐之前,任何理論都只當成是一種假說甚至偽論,任何人要提出一種理論,我們在沒有得到他的證據之前,先存疑,假定他的學說就是騙術,直到他用自己充分的證據證明自己的理論學說的正確性為止。因此,當有人提出一個發現,向公眾表明有了一項驚人的成果的時候,就要先把他當成騙子,然後,要讓他拿出令人信服的科學根據與經過嚴格的科學論證與科學實驗驗證的證據來為止。愛因斯坦當年的「相對論」就是先被人當成無理取鬧,胡說八道對待的。這是正常的。愛因斯坦從來沒有因此與人急過。相反,他熱烈歡迎同行有價值的質疑。因為,他的目的就是追求真理,而不是維護自己的權威。當年發表他相對論的《物理學年鑒》這樣世界權威的物理學學術期刊主編普朗克,也不認同「相對論」,而且至死都不認同,但是,他仍然准許「相對論」在這個學術期刊上發表出來,是因為,愛因斯坦同時還提交了幾篇非常有份量後來還獲得了諾貝爾獎的物理學論文,這幾篇論文為普朗克所傾倒,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一文,這篇文章研究的是物體的運動對光學現象的影響,這是當時經典物理學面對的另一個難題,對這個研究,普朗克完全認同,並為之傾倒,在這樣的背景下,他雖然不理解,自然也不認同「相對論」,但是出於對作者物理研究的深厚素養的信任與敬仰,對「相對論」也給予了放行。也正因為如此,「相對論」其實很長時間裡都沒有獲得物理學同行的正式認同,也因此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其實,愛因斯坦最得意的傑作就是創立了「相對論」。可見,即使是愛因斯坦,即使是他的「相對論」,也不能夠在沒有足夠證據的時候獲得認同。科學就是這樣。

「相對論」引起轟動效應,是在它發表之後10年的1915年11月25日,愛因斯坦把題為「萬有引力方程」的論文提交給了柏林的普魯士科學院,完整地論述了廣義相對論。在這篇文章中他不僅解釋了天文觀測中發現的水星軌道近日點移動之謎,而且還預言:星光經過太陽會發生偏折,偏折角度相當於牛頓理論所預言的數值的兩倍。第一次世界大戰延誤了對這個數值的測定。1919年5月25日的日全食給人們提供了大戰後的第一次觀測機會。英國人愛丁頓奔赴非洲西海岸的普林西比島,進行了這一觀測。11月6日,湯姆遜在英國皇家學會和皇家天文學會聯席會議上鄭重宣布:得到證實的是愛因斯坦而不是牛頓所預言的結果。他稱讚道「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愛因斯坦發現的不是一個小島,而是整整一個科學思想的新大陸。」泰晤士報以「科學上的革命」為題對這一重大新聞做了報道。消息傳遍全世界,愛因斯坦成了舉世矚目的名人。廣義相對論也被提高到神話般受人敬仰的寶座。 

從那時以來,人們對廣義相對論的實驗檢驗表現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但由於太陽系內部引力場非常弱,引力效應本身就非常小,廣義相對論的理論結果與牛頓引力理論的偏離很小,觀測非常困難。七十年代以來,由於射電天文學的進展,觀測的距離遠遠突破了太陽系,觀測的精度隨之大大提高。特別是1974年9月由麻省理工學院的泰勒和他的學生赫爾斯,用305米口徑的大型射電望遠鏡進行觀測時,發現了脈衝雙星,它是一個中子星和它的伴星在引力作用下相互繞行,周期只有0.323天,它的表面的引力比太陽表面強十萬倍,是地球上甚至太陽系內不可能獲得的檢驗引力理論的實驗室。經過長達10餘年的觀測,他們得到了與廣義相對論的預言符合得非常好的結果。由於這一重大貢獻,泰勒和赫爾斯獲得了1993年諾貝爾物理獎。(以上關於愛因斯坦與相對論的文字轉引述自百度百科《相對論》)

由此可見,愛因斯坦及其相對論的創立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是不斷地被物理學實驗與論證檢驗的理論。直到現在,人們對相對論的檢驗仍然沒有停止過。但是,這就是科學。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是因為,人類由於認識能力所限,要探求一個真理,發現一個真相,發現一種新的規律,認識清楚一種事物的原理,總不是一目了然的,因此,科學研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通過開放、自由、平等的充分討論、嚴格的科學實驗、驗證、調查研究,在這個過程中經常要學會心細如髮,質疑問難,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與學說上的漏洞。每當一個科學理論出現不能夠解釋的現象,或者不能夠自圓其說的地方,也就是理論出現邏輯與實驗上的斷點時,也就是新的發現,新的理論創立之時。

愛因斯坦並沒推翻牛頓,只是補充了牛頓,並且超越了牛頓。牛頓並沒有因為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出現而失效。相反,牛頓的經典物理理論,在其時空範圍內仍然是十分正確的。

愛因斯坦之所以是愛因斯坦,它的相對論的魅力在於他經過了無數的追問與批判與實驗驗證,同時解釋了無數的科學難題,經住了許多嚴格的科學實驗驗證,弄出了原子彈(雖然不一定好,愛翁也表示反對),所以,愛因斯坦假如遭遇方舟子打假,愛因斯坦一定會表示熱烈歡迎的,而方舟子如果是他的同行,並且對這一類問題很有興趣,他的工作也會引發人們更進一步思考,也許方舟子在理清他的科學原理與獲得實驗與觀察結果的有力證明之後,會更加敬佩他,而不會輕易加一個「偽科學」給他。我觀方舟子所打的科學上的虛假研究與詐騙行為,他的態度是非常認真的,是講科學根據的,他本人也具有美國理工科博士學位與博士后的長期研究經歷(這個經歷,人們也可以懷疑,但是十年來,沒有人拿出過確切的根據。)有相當深厚的科學素養,他所打的假有時也許不是那麼準確,也會有偏差,但是,他確實是很少失誤的。

目前公開爭議較多的是他對中醫的質疑與美國轉基因食品問題。就前者而言,他打的是冒用中醫行騙的騙局以及中醫中存在疑問的地方,方舟子從來沒有完全否定中醫,他前幾天在廣州演講談養生時還提到,他對傳統的一些東西也有好感,他對太極拳就非常喜歡,認為可以養生。至於轉基因這個話題,我想方舟子相對來說更具有話語權,因為他的專業就是生物化學,應該是這方面的專家,提出自己的看法也沒有什麼不可。美國人支持轉基因食品,因為他們自己也這樣食用,後果究竟怎樣,目前沒有問題,將來會怎樣,那要留待科學進一步研究與發現。許多人對方舟子的打假只是一味調侃與厭惡,卻拿不出更多的確切的證據。相反,我看方舟子每次打假,都有自己的科學依據,至少他是講理的,他沒有違背科學常識與科學的基本原理,然後胡亂地說一氣。

中國人整體上科學素養太低,缺乏基本的科學思維。常常甚至缺乏基本的邏輯常識,不習慣,也不善於講理。今天方舟子被人暗算,也說明一些人被打到了要害,打到痛處,自己無理可說,只有用此卑鄙下流的手段來為自己的騙局被人揭穿泄憤。如果是那些騙局的利益均沾者,我無話可說,因為,他們這樣做是必然的,因為方先生動了他們的乳酪。至於那些認識上被誤導的人,也跟著一起罵方舟子,那是「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方舟子在當代中國的意義,是任何當代中國的科學家都無法與之相比的。因為這不但是對中國科學研究的繁榮與純潔所必需的,而且同時也反映了一個科學工作者的科學精神、公共精神與公民意識,方舟子打假在中國當代的意義是雙重的。

真正的科學是不怕別人質疑的,真正的創新一定要建立在批判的基礎上,否則難免低水平重複,疊床架屋之嫌。目前中國的所謂科學研究常常就是這類貨色。科學研究的本質就是批判地繼承,而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否定。即使是否定性,如果有充分的根據,也是一種科學研究成果。懂一點科學哲學常識,就會知道這個道理。美國的科學研究討論就是互相質疑問難,最後淘洗出接近真理或者真相的東西來。

最後要說明的一點就是,我沒有說方舟子打假沒有自己的利益考慮,更沒有把方舟子說成是現代的活雷鋒,但是,這正是方舟子的現代意義所在。方舟子打假動機不純也好,想出風頭也罷,這都無關緊要,要緊的是,他打的假都幾乎都打得很准,他以事實為根據,以科學原理為準繩,用事實與邏輯說話,這就是有意義的。至於他所打的是不是就是偽科學,這不是方舟子說了算的。方舟子從來只是提出質疑,提出事實與事理的根據,結論是大家下的。真的東西,是從來不怕人家質疑的。唐駿的博士學位怕人家說,但是方舟子的博士學位就不怕人家說,這就是問題的要害。

方舟子打科學研究的假,有著深厚的科學素養,是建立在對科學研究的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的,任何研究都可以質疑與批判,只是需要證據與邏輯,要有科學背景,經得住追問,「打假鬥士」的稱號是人家送的,不是他自己號稱的。他做的工作極有意義。我從內心裡完全支持方舟子先生,他是頂天立地的中國人。

至於方舟子的利益,我想如果要掙錢的話,他完全可以與騙子合作取得巨大的利益,但是,目前的情況就是他被騙子僱用的兇手暗算了,性命差點不保。如果一定要說方舟子打假有利益訴求的話,那就是如央視記者柴靜所說的那樣,他對真的東西,有一種近乎崇拜的怪癖。她說「方先生的行文說話的風格有爭議,但作為一個記者,我認同他『對真相要有潔癖』的說法,真相不能附加任何前提,不能強制要求真相長著一張慈眉善目的臉,那樣的結果很可能是普遍虛偽的產生。方舟子的觀點並不代表正確,但唯有更精確的事實才能辯駁他,唯有這樣方式的辯駁,才能保證科學本身『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的自由。」至於暗算,那種卑鄙無恥的行徑,「拿不出事實的人,才需要拿出鐵鎚。」因此,我堅信正義是站在方舟子一邊的。

出於這種堅定的信念與執著的精神而去捍衛一種這種信念,我想,這就是方舟子式的「利益」,而有這種利益的中國人,到目前為止,我只發現方舟子一人而已。


2010年9月2日星期四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沙發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0-11-16 02:17 | 只看該作者
愛因斯坦運氣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20: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