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 玩 鑒 定 的 遐 想

[複製鏈接]

5522

主題

1萬

帖子

6011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紆朱曳紫 發表於 2010-9-24 03: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朱燊堯

  如今,藏界似乎不太針對民國前的各類古董仿製品,因為它們隨著歷史的進程,自然地被「也有百年左右的時間」包裝了起來,多少也含有了「古」的意味。令我們十分心眼疲憊的倒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今仍按「日產量」計的贗品。古人曰的「大意失荊州」、「便宜沒好貨」、「貪字是個貧」等精闢的話,於今天的收藏者身上,每天都能派上用場並真實地演繹著。

  這兩年,我常常對走得攏的藏友說:「現在的高仿品如此了得,五十年或一百年後,國人可能沒法子收藏古玩了」。我還要解讀一番:1、目前剛出爐的高仿品,已令當代的高手吃不完的苦頭。當幾十年後,多少也有了點歲月流痕顯得舊氣了,那時的初學者和高手豈不更慘!2、如今國內的幾個享有盛名的專家 (如陶瓷類),百年身後,又有誰能坐上他們的交椅。那時的專家是屬紙上談兵者,還是仍能被國內外公認?如果青黃不接,幾十年後的收藏者,豈不六神無主?

  這確有點遠慮,但決不是多慮。因為有兩點很重要:

  一、是關於文物鑒定方面,有很多具體問題,今人尚無法知曉,尚無明確的解答和判定。用不著說「柴窯」的遠奧和「哥窯」的迷惑,我們只細心看看馮先銘、耿寶昌的著作,他倆也都在不少問題上留下那樣一些近似的話:有些問題,有待後人解決。他倆是新、早社會過渡的過來人,是最接近晚清、民國這段歷史的專家。他們未曾解決的問題,如果留到百年後找答案,恐怕已不是鑒定和澄清了,而是轉變成「考古」性質了。

  二、是這十多年來的複製品和仿製品,無論生產地域之廣,規模之大,產量之高,門類之雜,品種之多,質量之精和技術之先進,都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無法匹比的,這是很可怕的!體現在:1、這類贗品,首先是中國人在騙中國人。現時的每一天,在古玩、舊貨市場中交易的貨量計,說贗品的成交占近50%不為過(相信有人會說還不止)。目前全國各地的這類市場,不少人士都說擺出來的絕大多數是「新活」。試看廣州的古玩市場,十年前在帶河路一帶的古玩店,佔九成是經營真舊貨物的。如今,帶河路幾乎轉型成仿品批發基地了。這些年,經營真舊古玩的陣地越縮越窄,從帶河路移到文昌北路工藝市場,現在又同氣相求地搬到西關古玩城。這就是說,市場上唱主角的已數仿製品了,你說收藏愛好者彷不彷徨?!2、專家們又如何呢?在古玩市場中,經常聽到如此這般議論:「專家們看的不 是窯址、挖掘現場,就是各大博物館的藏品。這誰不會看呀,叫你去你也會成專家」。這是諷刺啊!言下之意是要反過來試試應手,即面對龐大的造假集團和層出不窮的贗品,叫專家們拿著自有資金到市場開個古玩鋪,真金白銀地買賣一番,看他是為國掏了寶還是不斷打眼,不就知道是馬是驢了嗎?當然不會真讓專家們非要開個「寶號」不可,只是專家們得自己捫心自量一下「底氣」足否,否則頭上太多光環與名譽,將會愧對政府和人民。

  你說可怕不?!

  孫瀛洲、耿寶昌、程長新等是從古玩行滾打出來的專家。這說明了在市場上過手與買賣的重要性,而不在於看了多少窯址的瓷片和參加了多少次文博系統的「文物鑒定培訓班」。我真希望,未來的國家級文物鑒定專家仍是從古玩鋪千錘百鍊「出身」的;我也堅信,未來的行內高手,只能在市場的真偽過招中過關出來。

  鑒古「打眼」並不丟臉

  朱燊堯

  古玩行有這麼一個現象,就是無論做買賣的行家與樂於收藏的玩家,當買下一件「古物」后,一旦經「眼高」的行內人判定為仿品后,都悄悄的藏好不再示人,也心照不宣地不再張揚。行家是為了經營聲譽,更為了生存,玩家是為了在外名聲和瞞住「信徒」,都認為這個臉丟不起。這個現象大約從清中期沿續到今天。

  我倒覺得這個現象是「傳染病」,有其弊端。如今是新時代,不穿馬褂的人們,觀念理應更新。

  舊時的古玩業也流傳下來一句話:你若想不買錯,除非你不買。細思量是十分中肯的。首先,只要是人,誰能無過(除非他不是人)。這包括了歷史以來的所有偉人和名人。據說毛澤東曾指出過:只有兩種人不會犯錯誤:一是死人一是胎兒。撇開古玩行業不說,僅就每個人的一生經歷,從孩提到老邁,所有的言行止舉,計劃與實施,無不伴隨著錯誤與失敗,無可奈何地在跌倒中爬起,在每次失策、失敗中吸取教訓。人類歷史進步到今天,可以說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的。人非神佛,四大合成的肉身豈能先知先覺!自古以來,多少盛名的鑒藏家也都收納了贗品而不知,編入在「過眼錄」類書籍的藏品,不也是經後人不斷指出錯誤處。就是近現代的文物鑒定專家們,不少也同樣弄出過笑話(這樣的報道已不算少)。這說明,自然人是容易犯錯誤的,也是必然和不斷性的,只不過每個人應該要求自己不要重複犯錯以及越犯越少罷了。

  其次,「鑒定」二字從不相信眼淚,豈可兒戲!古玩行業和收藏行為是十分鐵面無情的。每個人於考古、鑒定、收藏、鑒賞的知識都是逐漸積累的。一件古物或舊貨,遠在幾千年前,近至幾十年,對於一個今人而言,要弄明白它往往與猜測、估計、探討、考證、考究等字眼相伴隨,要通過大量的傳世和出土實物相對照、排比和歸類,也要一頭扎進深奧的文獻中尋找先人的記載和看法(何況先人也有謬論之處)。考古和鑒定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科學,是十分嚴謹的。能確定的則予說明,未能確定的則不能憑自已的忖測下結論,否則會累及後人。試看馬承源、馮先銘等專家的著作,嚴謹,客觀。前輩學者虛懷若谷如斯,恐怕那些自認「高手」,自吹自擂的人要汗顏一番吧。

  在古玩行,既然「打眼」如影子般伴隨著我們,我們就應以良好的心態和平常心融進去。文物專家們用不著怕保不了「專家」這頂烏紗帽;做買賣的人也用不著風言風語抵毀他人,或許你犯錯得更不成樣子;收藏愛好者更無必要怕人譏笑,大方的將自己的購藏品亮亮相,多聽行內人的意見是十分有益的。當我們大家都將 「打眼」看得平常不過後,古玩行內的言論界和藏友們之間就會洋溢一種心平氣和的氛圍,少了許多不愉快,少了許多「氣出病來」。如此,就玩出雅來,有利於藏市的健康發展。

  「打眼」並不丟臉,是人都不例外。

  「打眼」越打越少,人生才算進步。
沙發
匿名  發表於 2010-10-5 20:29
寫的好,完全贊成!!!
3
匿名  發表於 2010-10-28 15:36
你若想不買錯,除非你不買。
很受鼓勵。買回來才能仔細研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3 10: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