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食用蝸牛種類

[複製鏈接]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ylelong 發表於 2010-8-17 05: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蝸牛,腹足綱軟體動物。蝸牛並不是生物學上一個分類的名稱,一般是指腹足綱的陸生所有種類。取食腐爛植物質,產卵於土中。在熱帶島嶼最常見,但也見於寒冷地區。蝸牛一般生活在比較潮濕且有植物的叢中,躲避太陽直曬,並且沒有人為干擾的地方。在雜木林、原生林等地區,可以發現比較多的蝸牛種類;即使在花圃或者花園的角落,也有機會發現蝸牛。樹棲種類的色澤鮮艷,而地棲的通常單色。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雖然它的嘴大小和針尖差不多,但是卻有25600顆牙齒。在蝸牛的小觸角中間往下一點兒的地方有一個小洞,這就是它的嘴巴,裡面有一條鋸齒狀的舌頭,科學家們稱之為「齒舌」。

蝸牛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蝸牛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上等食品。在西方、食用蝸牛已有悠久歷史;在我國,蝸牛食品也已搬上一些飯店、賓館的餐桌。

1,白玉蝸牛。以肉色潔白而得名,簡稱白蝸牛,別稱白肉蝸牛。該品種是1982年台灣屏東市農業教授張文遠和南投縣的農民陳恆裕從褐雲瑪瑙螺篩選培育而成,其特異之處在於頭、頸、足的肌肉光色不同。此品種是目前人工飼養品種中個體最大的一種,體重最高可達600克之多,它產卵率在目前所飼養的品種中獨領風騷。由於白玉蝸牛個體大,產卵率高,肉質潔白,富有20多種氨基酸,也是宇航員和運動員最佳的滋補品。

2,褐雲瑪瑙螺。世界上最大的蝸牛,又稱非洲大蝸牛,台灣人稱露螺,在廣東一帶叫東風螺、菜螺或花螺,屬於瑪瑙蝸牛類。主要分佈於非洲的熱帶地區,我國南方分佈亦較廣。該品種是陸生貝類中個體較大的品種之一,貝殼呈長卵圓形,其軟體背部呈暗棕黑色,足部腹面呈淡黃色。殼高130毫米,殼寬54毫米,有6.58螺層。體螺層膨大,其高約為殼高的3/4。殼頂尖,縫合線深。殼面為黃褐色或深黃底色,胚殼一般呈玉白色。足及頸部、身體肌肉表面呈淡黃色,白色或乳白色,即所謂「白肉蝸牛」。此品種個體大,但適應溫度略高,冬季應加強保溫,該品種也是當今世界上的主食蝸牛之一。

3,亮大蝸牛。此品種產於法國、義大利、前蘇聯等國。亮大蝸牛貝殼呈圓球形,且殼較大,肉質淡黃色。貝殼質厚而堅實,不透明,呈低圓錐形,殼色深黃褐色或黃褐色,有光澤,並有多條黑褐色色帶。本品種體重可達400克,溫度與散大蝸牛適應界限基本相同。外殼高2.83.5厘米,殼寬3.05.0厘米,有4.55.5螺層,體螺層膨大,殼口不向下傾斜;皺褶、殼頂鈍,成體的臍被軸唇遮蓋,在幼體尚可見到,殼口呈U字形,口鋒利,口唇外折。貝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其含量占95%上。

4,蓋罩蝸牛。俗稱法國蝸牛,又稱葡萄蝸牛。因主要生活在葡萄種植園內,以葡萄莖、葉、芽、果等為食而得名。又因其形似蘋果,故而又稱蘋果蝸牛,學名叫蓋罩大蝸牛。主要分佈在法國、英國、奧地利、義大利等國家。個體為卵圓形,殼質厚而堅實,有56個螺層,殼面乳白色或淡黃色,上有較粗的生長線和條紋。此品種蛋白質含量較高,體重可達400克,為法國、西歐等國家群眾喜愛的傳統食品之一。是世界上人工養殖的主要種類。

5,散大蝸牛。俗稱庭園蝸牛或蘋果蝸牛。屬「哈立克斯」蝸牛,通常棲身於園林或灌木叢中,故稱為之「庭園蝸牛」。主要分佈在法國、英國、荷蘭、比利時等西歐各國。散大蝸牛貝殼呈圓球形,有4.55個螺層,殼面呈黃褐色,有多條深褐色的色帶,肉色白嫩,殼高4.5厘米,體重1025克。其適應的界線溫度為538℃,最佳溫度為20℃,體成熟需4個月,性成熟5個月。年產卵46次,每次產卵可達80120粒。由於其耐低溫,抗病力強,生長周期短,較易於飼養,但由於個體小,繁殖率低,因此經濟效益略低,且夏季不易飼養。

(ZT)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0: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